德系4.0权重犟埃米尔自行火炮,上期

Game小C 2025-02-22 23:35:27

德系128毫米K.40装甲Selbstfahrlafette V Ausführung VK 30.01(H)(Sturer Emil),通用名称为犟埃米尔自行火炮,战斗权重为4.0,在更新1.59“火焰之剑”中引入。

20世纪30年代,德国期望研发一种能够在敌方防御工事有效射程外进行攻击的车辆,并开始着手在四号坦克底盘上研制装备105毫米K18炮的自行火炮,即“大马克斯”。但德军担心105毫米炮难以对付坚固碉堡,于是决定选用威力更大的128毫米炮,而当时能容纳128毫米炮的底盘只有VK3001(H),它是未被采用的重型坦克原型车,对虎式坦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40年,德军高层认可了这一方案,并要求亨舍尔工厂在1941年1月前拿出原型车。莱茵金属-博西格公司负责火炮及上层结构设计,亨舍尔公司提供底盘。设计过程中,VK3001(H)的车体被延长了1.5米,每侧增加了一对负重轮。1941年3月,亨舍尔公司才完成第一辆VK3001(H)底盘,而莱茵金属公司直到1942年初才完成车辆总装并交付军方,比预期要晚很多。

1942年5月15日,两辆“犟埃米尔”自行火炮样车被下发给国防军第521坦克歼击营,并被送往东线战场。因其行动迟缓及机械故障,多被该营官兵称为“倔强的埃米尔”。在东线,犟埃米尔的128毫米火炮展现出强大威力,能在远距离准确击中并击毁苏军的KV-1等重型坦克。如第521装甲歼击营在一次战斗中,与大马克斯联手,在五分钟内击毁14辆苏军坦克,三天内共击毁49辆,其中29辆由该营的三辆大口径自行火炮远程狙杀。

两辆“犟埃米尔”分别名为“Max”和"Moritz"。“Max”因可靠性差,于1942年在战斗中被摧毁或因故障被遗弃。“Moritz”则一直服役到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被苏军缴获,其炮管上有至少22个击杀环。至今,尚存的一辆被作为战利品来展,仍位于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