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在全国都有种植,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作为粮、经、饲兼用的作物,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玉米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些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跟随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玉米种植面积反复波动。全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253万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9万公顷,同比下降0.79%。
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玉米种植主要有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春夏玉米区、西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南方丘陵春玉米等六个玉米种植区,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区播种面积占比46.85%;其次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播种面积占比29.76%。
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21年由于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产量继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在黑龙江种植面积下降、部分地区遭遇连续降雨的共同影响下,玉米产量出现下降。全拓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增至2.65亿吨,同比增长4.6%。2022年玉米产量2.59亿吨,下降幅度为2.56%。
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粮食作物中最重要的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玉米深加工增值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给予重点扶持。
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玉米产业的政策引导及调整,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拥有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企业。在玉米深加工研发方面,已自主研发了一批玉米深加工新技术,节能、减排等技术已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玉米产业链的产品品类可达2000多种,主要包括玉米淀粉及淀粉糖、酒精、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酒精、粮油、材料等行业。全拓数据显示,2021年玉米深加工的产品按照玉米消费量排列,从高到低依次是玉米淀粉及淀粉糖55%、酒精26%、味精7%、赖氨酸7%、柠檬酸3%、其他2%。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深加工取得长足发展,但严峻挑战也不容忽视。玉米深加工的关键技术是生物发酵,我国部分企业采用的进口菌种,存在“卡脖子”风险。在区域内产业链条上,各企业在工艺与菌种研发上交流合作有待提升。另外,当下国内工艺成熟的多是大众性产品,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大多处于实验室水平,与产业化还有距离。
全拓数据认为,玉米深加工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具体表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未来应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吸纳企业参与,建设一个公有共用的生物发酵科技研发平台,为玉米产业建设通用的基础科技智慧库、菌种库;同时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继续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