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德化瓷:德化白瓷的六种白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2024-02-12 17:10:06

德化窑以白瓷著称,虽然是民窑,宫廷有收藏,民间深受喜爱,还行销海外。

瓷器是始于土、成于火的艺术。最初,至少宋元时期,烧造的还是青白瓷,烧出象牙白和猪油白乃至后来的建白和高白瓷,是技术一步一个台阶“走出来”的。

德化瓷的瓷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氧化硅含量较高,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的闪光,洁白细润如蒸熟的糯米粉糕,俗称“糯米胎”。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火焰气氛偏向氧化,釉中三价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即烧成“象牙白”或“猪油白”。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在传统的柴烧时代,器物在窑内的位置不同,受的温度存有差异,瓷器有时会出现如小孩肌肤粉嫩,泛淡淡的肉红色泽,即“孩儿红”。49年后,德化窑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创新,又创烧出“建白”和“高白”。

国博之前举办过一个“德化瓷”展,展出的第一单元“一白独秀”就介绍了德化瓷从宋元时期的青白,到明清时期的“象牙白”和“猪油白”以及建国后的建白和高白瓷。

胎质细腻致密制瓷业是靠“土”吃饭的行业,德化瓷所用的瓷土透光度良好。瓷土中含铁元素的含量会决定青瓷的颜色。德化瓷瓷土铁含量低,所以会相对较白。但较低不是很少或没有,所以

国博举办过一个“德化瓷”展,

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此外,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德化窑白瓷曾大量远销到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等国家,法国人称之为“中国白”、“鹅绒白”。

宋时已开始生产白瓷。明代德化窑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由于胎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较低,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釉色光润明亮,貌白如凝脂,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明代德化白瓷以其胎釉的玉器质感及瓷塑品的高度艺术性著称。其瓷胎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良好。德化白瓷的釉色莹润明亮,白如凝脂,阳光映照下,隐现粉红或乳白色,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德化白瓷的神仙佛像成就极高,祭器与陈设瓷亦颇精美。

1、青白

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德化青白瓷的胎骨较前期略粗糙,胎釉俱薄。至元代,青白瓷的胎质更加洁白细致,釉呈水清,积釉处呈淡绿色,浓淡相间,莹润似玉。

南宋 刻划复仰莲纹瓶。

南宋 葫芦瓶,宋 莲纹军持。

2、象牙白

象牙般的质地让明代象牙白德化瓷“自带光环”, 瓷色白中蕴黄,质地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素净淡雅,稳重大方。

明 荔枝洗,敛口小罐和公道杯。

明 镂空牡丹笔筒。

明 “林我范记”款渡海观音。

3、猪油白

猪油白以优质高岭土为原料,瓷器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加上胎白质坚,釉面莹厚细腻,油滑明亮,手感如玉,肉眼可见一种具有冻猪油般的油脂感。

清 犀角杯。

清 渔翁。

“何朝宗印”款观音。

除了日常器物,杯盘碗碟等,德化窑还以瓷塑组成,烧造的人物动物生动传神。尤其是明代是何朝宗更是著名的瓷塑大师,他以创作宗教人物瓷塑为主,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既吸收传统造像的优点,又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何朝宗的瓷塑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代瓷塑创作。

4、孩儿红

德化瓷以白著称,但在象牙白、猪油白中会“突变”出名贵的孩儿红。明代用柴火烧造,孩儿红瓷为淡淡的红。现当代因为有更多方法控制窑温,可以将红色控制到更深的宝石红。

明 梅花杯。

明代 琴炉。

当代 如意观音坐像。

5、建白

建白瓷,源于明代象牙白,1963年研制成功,意为福建特有的白瓷。建白瓷经氧化焰烧成,产品质如脂玉,色调柔美,白中泛黄,温润滑腻。胎厚却在灯光投射下泛出黄色光泽,晶莹通透。

刻划花西餐具。

狮钮三足熏香炉。

刘三姐。

6、高白

白度达82度以上的白瓷才可称为高白瓷。德化高白瓷高洁无暇,冰肌玉质,如雪般洁白莹润。其白度1958年经科学测定高达88.8度,为历代白瓷之冠。

梅雀洗。

手绘《西厢记》对瓶。

折枝梅花瓶。

1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