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猫咪
编辑 | 猫咪
“头衔光鲜不等于‘人设’光鲜:从陈宏落马说开去”要说这两天的大新闻,非陈宏落马莫属。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原院长,官场“老资历”,学术“顶梁柱”,说他是个“医学大咖”一点不为过,可谁能想到,竟然干出了一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儿: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八项规定,哪一项都是板上钉钉的违纪;更有收受巨额贿赂的黑料。猛地一看,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院长简直成了“权力蛀虫”的代名词。
回过头看看陈宏的履历:从1986年入党,到后来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教授、主任医师,整整三十多年的资历。
但这样一个学术光环下的人物,却并没有活出“行业标杆”的样子,反而在“吃、拿、卡、要”的坑里栽了个大跟头。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案例,早已超出一人一事的范畴,敲响了“权力监督”和“清正廉洁”的警钟。
让人“迷惑”的光环陈宏的头衔无疑是亮眼的,可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有多么容易被头衔和光环蒙蔽。头衔不代表人格,学历也不代表公德心。
陈宏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诚然说明了他的专业能力,但能把位子坐到今天这个高度,显然不仅靠知识,还有责任。
然而在责任面前,陈宏选择了彻底背离了最基本的底线。这种落差,或许让人震惊,但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光鲜的头衔和实质的行为背后,到底谁更值得信任?再多的履历荣光,如果无视法纪,充其量只是一个伪装。
光环背后的“权力小九九”说到陈宏的“特权操作”,最典型的就是对抗组织审查、收礼、私人会所等各种违纪行为。八项规定明明白白,就是让公职人员清正廉洁,可对陈宏来说,似乎只是个“参考文献”。
收礼收金不说,旅游和私人会所的消费那也是一并享受,权力带来的优越感成了他生活的标配。这样的陈宏,和“治病救人”的医疗角色几乎没有任何共鸣,只有“养肥官僚”的既视感。
纪律意识的“选择性失灵”组织纪律、生活纪律、工作纪律,简直成了陈宏的“盲点”。无论是对抗组织调查,还是隐瞒个人事项,再到公然利用职务之便贪图私利,这样的“选择性失灵”令人费解却也刺眼。
医者的职业道德强调“救死扶伤”,而陈宏却用自己的行为颠覆了这个职业的底线。职务之便用来私利滚滚,公权力变成“权力生意”,这样的人,还敢让他去守护病人和医院的利益吗?怕是老百姓在医生的白大褂里看到的,只会是特权的腐朽。
医疗系统如何避免“陈宏化”?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系统“失守”后的惨象。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内部的管理更有透明性、可控性,因为关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
如果医疗管理者自己腐化堕落,整个医疗系统的风气无疑会大受影响。上行下效,最终丢的是人民群众的信任。
要想避免“陈宏化”,就需要从制度上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那些想动歪脑筋的人不能再“选择性失明”。
让权力“干净工作”才是“医疗保障”陈宏事件的教训简单明了:只有权力监督到位,公职人员才能在公正的框架下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
而在这次事件中,正是监督的缺位,让陈宏的“特殊化”得以滋长,最后反噬到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上。无论是从机制、选拔,还是从文化建设方面,都需要让权力不敢、不能、不想腐,才能避免下一次类似的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