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问毛主席:您有什么特长?伟人回答五个字,尼克松深鞠一躬

嬿娩绮梦回 2025-03-19 16:23:36

1976年2月21日,尼克松在第一次访问已经过去四周年之后,他再一次访问了中国。当时尼克松已经辞职了总统的职位,并且也因为一些事在美国声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前总统。但毛泽东和周恩来却并不在乎这些,甚至还多次邀请他再来中国,这让那段时期心情很郁闷和烦躁的尼克松感到无比温暖。晚上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中国政府派到美国的专机,终于到达了北京。此前他了解到,4年前全程给自己周到礼待的周总理已经去世了,这让给尼克松的心里感到很是遗憾。这次迎接他的,是新任命的代总理华国锋、外交部长乔冠华、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等几十名高级官员。当他来到居住的下榻宾馆,18号国宾馆时,尼克松才发现,这和他4年前作为总统来访时的所有安排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想到自己如今已经不再是总统了,毛泽东却依然用最高规格的待遇来招待,这一点不由得让他十分感动和吃惊。

23日下午,在华国锋的陪同下,尼克松再次来到了毛泽东的客厅,可能也是因为此时的尼克松不再是美国总统了,所以两人这次的谈话十分轻松,更像是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之前的叙旧。这时候毛泽东的身体情况已经十分不容乐观了,在说话的时候比较迟缓,吐字也不是很清晰。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拖着病重的身体会见了尼克松,这一点,尼克松也明显感觉出来了,但还是不影响他对这个富有领导魅力、凭借其革命思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好奇。于是他期间问了毛泽东一个问题:“主席,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听到这句话,毛泽东笑了笑,然后回答了五个字。问问题前,尼克松做过很多设想,但当听到这五个字之后,他瞬间对面前这个质朴的人领导人肃然起敬了,随即端起手中的茶杯,主动以茶代酒和毛泽东碰了一下杯子。最后在结束了会谈,临走时,尼克松又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深深地鞠了一躬。到底毛主席当时回答了些什么呢?为何会让尼克松给予了如此崇高的敬意?第一次访华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一直处在持续恶化的状态之中,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更是让中苏关系直接跌到谷底。尼克松多次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还公开表示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这可以说是对中国的安全与领土完整的一种心照不宣但极为重要的承认。在接收到美国发来的信号之后,毛泽东与周总理等领导人几经考虑之后,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僵持局面。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并且通过,与美国记者斯诺,及其夫人进行了会见和合影,这也成为了中国向美国发面发出的一个信号。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会见了斯诺,他说:“只要尼克松愿意来,我们都可以和他谈,来了吵架也行,好好谈也行,旅客的身份也好,美国总统的身份也好,都行,只要他愿意来,都行。”毛泽东和斯诺的对话很快被公开,又一次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197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球队提出希望访华的愿望,因为多次提出,又热情友好,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而收到这一消息的尼克松当时也十分激动,当即也应允了这件事。周恩来会见各国乒乓球代表队,与队员握手时,认出了美联社记者罗 德里克。他马上热情地说:“啊,罗德里克先生,我们好久不见了。”罗德里克说:“是啊,我们在延安见过,后来是南京。”周恩来说:“你看到了吧,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亲眼看到了,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关心美中关系。”周恩来说:“现在门打开了,”接着他加重了语气,又重复一遍“现在,门打开了!”这也就是著名的“乒乓球外交”。后来经过几个月的互相试探、双方都小心翼翼的情况下,基辛格首先秘密来华。1971年7月9日,基辛格来到了中国,11日离开。过了几个月,10月22日,基辛格第二次到达北京,这次是公开访问,很快双方就决定了尼克松访华的全部细节,这一事宜也正式被提上日程。1972年2月21日,一架蓝色的波音飞机停在了北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上,为了弥补美国过去和中国代表团握手傲慢失礼的行为,并修补中美关系,在来之前,尼克松特意交代,他和周恩来握手之前,随行人员都暂缓下飞机。于是,一个影响历史的画面产生了,当尼克松还有三四个台阶才走下飞机的时候,尼克松就已经笑着伸出手并快步走到周总理跟前去,两只手就这样紧紧握在了一起。下午,感觉自己精神状态还可以的毛泽东,当即提出了要立刻安排见尼克松的动议。略显激动的尼克松在简单的打点之后,带上了基辛格,匆匆忙忙地上了车,赶往毛泽东居住的中南海。此时毛泽东年事已高,在这之前,他的身体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心脏突发骤停的现象,在医生们的极力抢救之下,才得以缓解。久病未愈,再加上越来越严重的白内障,这让毛主席看起来很是憔悴。2月中旬,已经困扰毛泽东多年的下肢水肿症状,终于开始逐步消退,心律以及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到了2月17日左右,已经很长时间不能在床上平卧的毛泽东,又能重新躺在木板床上睡觉了。

之前虽然已经确定了和尼克松的会见,但并未确定具体是在哪一天。没想到在尼克松到来的当天早上,起床后的毛泽东起床试了试,自我感觉还可以,高兴之下,突然提出立即安排和尼克松的会见。但在两人的正式会见之前,周总理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选择让医疗组处于一级备战状态,并且备齐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隐藏在离会见客处最近的位置,时刻等待着意外情况的发生。来到毛泽东的会客厅之后,尼克松一行人都被屋里的陈设给吸引住了,和想象当中的完全不一样,房间内不仅陈设简单,而且还放满了各种书籍。在基辛格后来的回忆中,他对这一细节进行了一番评价:“毛主席房间,并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厅,它更像是一个学者的隐居处。”原本这次的会谈计划时间是15分钟,但双方因为太过于高兴,最后一直持续了1小时5分钟才结束。在此期间,周恩来一直看着时间,对主席身体能否支撑下去感到非常担忧。不过最后,毛泽东终于如期顺利完成了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见,也打破了23年的中美关系僵局,为双方进一步发展关系奠定了基础。2月28日上午,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谈。之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周恩来很高兴,向大家宣布:“我请你们吃上海大 闸蟹,喝茅台酒!”尼克松也说:“我们要建造一座跨越1.6万英里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第二次儿子女婿打前站尼克松在1974年8月9日辞职之后,带着落寞和疲惫回到加利福尼亚。才不过几天,就意外收到了周恩来的电报,电报表达了周总理对尼克松的始终如一的良好祝愿,同时,总理还希望尼克松再次访华。两个月后,当尼克松因患静脉炎住院时,毛泽东还亲自打来了电话进行慰问。毛泽东通过翻译告诉尼克松,认为他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还说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尼克松来访,这些话让心绪不佳的尼克松,一下子感到无比温暖。

8月中旬,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主任黄镇,又给尼克松带来了毛泽东语气更为迫切的邀请:如果尼克松的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毛泽东希望尽早见到他。这个邀请使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于是他马上给基辛格打了电话,准备于9月份动身前往中国。但当时基辛格却奉劝他,应等新总统访问之后再去,更合适一些,这一建议得到了尼克松的肯定。1975年12月2 日毛泽东会见了福特一行。毛泽东虽显老态,然而思维敏捷。但这次对福特的访华之行,中方在欢迎同时也表现出了些许冷淡。所以,尽快邀请1972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中方与尼克松的接触还在保持着。因为尼克松还不能立即动身的,所以商议之下,便先让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访华。戴维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和朱莉一样,都是总统的后代。福特访华返回美国几天后,中国就给朱莉夫妇打来了电话,并告诉他们,毛泽东有可能会见他们。这一消息使朱莉夫妇十分开心和激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12月29日,朱莉和戴维在凌晨时分飞到了北京,他们把尼克松亲自写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也带了过来。但当时周恩来因为癌症住进了院,而且生命垂危,所以无法接见他们夫妻二人。46小时之后,朱莉和戴维夫妇在黄镇陪同下,来到毛泽东的书斋里进行会见。当他们进门时,两名助手扶起了毛泽东,灯打开后,戴维的凝视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忍不住问戴维:“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您的脸。”戴维说,“您的脸的上半部很……很出色。” 听完译员的翻译,毛泽东说:“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孔。”

毛泽东端详着他俩,问:“总统先生的腿怎么样了?”“好多了。”朱莉回答。“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爬长城呢。把这个话转告总统先生。”双方谈话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家常,并且大多都和尼克松有关。随后,朱莉向毛泽东递去上了尼克松的亲笔信,听完翻译之后,毛泽东对朱莉说:“你坐的沙发就是4年前你父亲坐的那张。”朱莉拍了拍扶手,环顾了一下这张沙发,又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想同戴维换换座位,这样,他就可以说也坐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座位了。”毛泽东点了点头,看着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动作迅速地交换座位,就爽朗地哈哈大笑。毛泽东和年轻的美国客人交谈了近一个小时,兴致依然不减。最后当朱莉夫妇起身告辞时,毛泽东主席重复了他对尼克松的邀请。 他说,我等待着你们父亲的来访。握手告别时,他又说了一句:“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访问吧。10年以后它将是了不起的。”离开中国时,中国政府还送给朱莉夫妇一个礼物,要他们转交给尼克松,是一个生日蛋糕,装在一个十分精美的丝盒里。在尼克松看来,他在任职总统的时候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之后,美中也尚未建交,所以自己完全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但与此同时,尼克松再一次访华的活动,也使福特如坐针毡,因为那时正处于总统竞选的关键时期,尼克松的访华的行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将是灾难性的”,甚至有人指责尼克松,这是对中国的“阿谀奉承”。但卸任后的尼克松已经是个老百姓了,他们也不好限制其自由,虽然内心感到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就这样,1976年2月20日,尼克松乘坐一架崭新的中国民航波音专机,再次来到了中国北京。18个小时候,尼克松迎来了300名面带着友爱笑脸的“群众代表”,接着坐车来到了下榻宾馆。次日早晨,尼克松先去拜访了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表示自己的慰问。尼克松说:“我同周总理进行过长谈, 他知识渊博,是世界上伟大的谈判者,同时他也非常彬彬有礼,不是大喊大叫,用温和而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坚定的信念,这比拍桌子、强加于人有效得多。”中午,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告诉尼克松,毛泽东将在第二天会见他。午餐和短暂的午休后,尼克松同华国锋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谈。会谈完休息片刻,尼克松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华国锋为他举行的国宴。

国宴上的热烈气氛,让尼克松的心情情绪一下子变得很好,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和当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模一样,不管是周围场景的布置,还是周围接待人员对他的尊敬和礼仪,甚至就连餐桌上的 10道菜,统统都和当年一模一样。最后一次见面宴会后的第二天中午,他参加了一个农业展览会,离开展览会后, 尼克松直接去拜访毛泽东。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介绍了毛泽东会见他的情形: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 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在另一本回忆录里,尼克松记述道: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一次严重的中风使他失去将思想化作语言的能力,现在却连要一杯水都十分困难…… 在会谈中,我说,我们必须继续合作,不仅在我们两国之间,而且要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寻求和平……在他刚嘟哝出半个字时,他的脸就憋得通红。 他的译员试图将他那含糊的话译成英语。毛泽东掌握的英语足以使他明白她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生气地摇摇头,一把抓过她的笔记本,用中文写下他的话。她大声地用英语念道:“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我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稍稍停顿之后,我答道:“我们应该寻求正义的和平。”就在这一个多小时的会谈期间里,尼克松询问了毛泽东“有什么特长”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很简单:“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的特长”,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概括了这一国家领导人的一生的追求和内心的真实信念,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确实也就是这么做到的。他们的会谈持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只比去年和福特总统12月的会谈少了10分钟,也超出了周围所有工作人员的预期。结束时,尼克松送给了毛泽东一只,由已故的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熊猫。

回去后,尼克松向接待人员兴奋地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历史上何去何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为什么尼克松会对毛泽东予以如此崇高的敬意呢?或许是因为四年之前,他来访问的时候,并不理解这个住在朴素房间里的朴素的主席,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国每一个人民无限的崇敬与爱戴。但是,当毛泽东说出“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眼前这位老者,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伟大的多。之后的几天,中方为尼克松安排了很多参观旅游的地方,最后在访问了桂林、广州等地之后,尼克松和夫人在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陪同下,于2月29日下午乘中国专机,从广州离开回国。就此,尼克松结束了他第二次访华之旅。但也就是在半年后,中国这个伟大的领袖和领导人,为新中国的独立与复兴奋斗了一辈子的毛主席,经过多方医治无效,在1979年9月9月凌晨十分的时候,于北京病逝,享年83岁。

中美建交时,杭州西湖牡丹亭的二棵一米高的红杉,已经生长七年了,成了一棵亭亭玉立的大树。这是尼克松和周恩来在杭州完成上海公报的谈判后,为纪念中美之间新关系的一个象征。那天,尼克松和周恩来约好在牡丹亭会面,但当时两人因为没走同一条路线,现场的指挥也有些差,那时大家也都没有手机,无法随时联系,再加上双方都是重要任务,这次的出行又层层保密,结果最后都谁也找不到谁了。那次的具体会合地点只有两三个人知道,尼克松到了五分钟之后,周恩来才到,其实两边相隔的位置只有几百米,最后碰面后,大家都笑出了声。这个“捉迷藏”的笑话以后也好几次被提起。红杉来自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栽种在湖边的小山中,尼克松当时笑着拉周恩来到红杉树下照相。但至于这种树能否适合在中国土壤上成长,尼克松和周恩来都没有把握。尼克松一共带来四棵家乡的红杉树,剩下的三棵,周恩来交给了植物 研究所。1987年10月,新泽西州州长托马斯·凯恩访问杭州,东道 主带他去看那棵象征着中美友谊的红杉树,已经高达27米。从这棵 树上又取出的4万多株幼苗,茁壮生长在中国七个省区的土地上。 至 今,又是十几年过去,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已经密密成林了吧?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