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科技差距,静态看有一个答案,动态看也有一个答案

谭浩俊 2025-04-16 12:05:43

只要讲到高科技,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美国,认为中国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很大,更有人把差距量化到年份,有的方面差距十年以上,有的方面差距二十年以上,有的差距更大。

要问理由,谁也讲不清,反正就是这样的差距。

也就是说,在有些人眼里,中国与美国在高科技方面的差距,就是一个根本无法化解的难题,甚至被认为缩小差距也很难。

要我看,差距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也是不能否认的问题。但是,差距到底有多大,也不是某些专家、学者所说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是眼睛能够看到的差距,与中国人缩小差距的能力相比,是不匹配的。实际差距,远没有专家、学者拍脑袋的数据那么大。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分析中美高科技方面的差距,不能用静态、僵化的方式,只在技术上看差距,譬如光刻机,如果只看几代机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的时间确实很长,甚至永远赶不上。

但是,如果能够动态、灵活地看问题,有些方面的差距,就不是真实的差距,而是名义上的差距。只要中国人把时间和精力投到技术创新方面,很快地,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方面的差距,就会快速缩小,甚至超越。

最典型的,莫过于高铁了。中国在铁路方面,专家、学者们也曾认为与美国、日本等的差距很大,特别是日本的新干线,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现在来看中国的高铁,还属于赶超项目吗?世界上最好的高铁,到底在日本,还是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至今还没有高铁。那么,当如何看待曾经的差距呢?如果静态地看待中国与日本、美国方面的铁路,中国是否还要远远地跟在美国、日本后面?

同样的,中国在汽车领域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也被认为是很难超越,只能拉近距离。结果呢,西方国家反而要利用政府力量阻止中国汽车进入了。原因就在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了反超。即便品牌影响力还比不上国际知名品牌,但就新能源汽车本身来说,已经足够参与国际竞争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国际知名品牌,谁也不敢小觑中国自主品牌。只要车企能够专注、耐心,全面超越国际知名品牌也是指日可待。而中国车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只是近几年的事。

特别是航天领域,原本美国是不带中国玩的。现如今,向中国开口借月壤了。眼下,中国在芯片、半导体设备等方面,确实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果用静态的思维去分析,专家学者们一定又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年差距的观点。如果一直用这种静态、僵化的思维去分析中国在科技领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距,可能永远无法超越他们了。

实际上,中国绝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在这些方面超越发达国家,再给中国5年时间,绝大多数芯片、半导体设备等都能实现赶超。而这,显然不是想当然,而是国情使然,是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使然,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能力使然。

从政府主导来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号召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财力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调度、企业筹集、居民支持,都能为高科技创新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财力。那么,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这样的号召力、行动力吗?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角度分析,差距还会有那么大吗?

从企业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来看,只要政策上给予良好的支持,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供给,市场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的创新热情就能快速激发出来。按照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勤劳能干,西方国家企业五年、十年才能突破的技术,中国企业不会超过三年。

从科研人员的创新欲望和决心来看,也是西方国家科研人员无法相比的。为了一项科研成果,中国的科研人员可以不分日夜地钻研,且可以带动一群人共同攻关。而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大多没有这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广大的员工,他们不一定都能搞发明创造、技术创新。但是,他们有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支持力,他们每个人都会用行动支持科研人员创新,把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西方国家的员工,有这样的觉悟吗?

所以,在中美科技差距问题上,绝不能静态、僵化地看待,而要动态、灵活地看待,要看到中国在缩小差距方面的能力。如果把能力因素考虑进去,中美之间的高科技差距,绝对不像专家学者所说的那么大。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