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脱好几层皮!
虽说青春期并不等于叛逆期,但无数家长认为,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确实是人生一大课题:太考验父母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不退休的老师,可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孩子,顺利走过人生这段重要的十字路口?
也许有人会说,父母能做的就是:讲道理!
当孩子学习不在状态,或者出现了青春期叛逆,或者沉迷于手机而荒废学业,家长用说教这方式行得通吗?
坟头说教
近日,刷到一个很火的视频,三观很正爸爸坐在已故妈妈的坟前,正在说教青春期的女儿。
不得不佩服爸爸的好口才,思路清晰,紧扣主题,从打亲情牌,到现身说法,那叫一个情真意切,直中内心的柔软。摘抄几段谈话内容如下:
内容一:
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烦心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你现在读初中,还是将来上高中、读大学,以及以后参加工作,还有结婚生子,
都会经历很多挫折,有形的无形的压力都会接踵而来,你现在遇到一些挫折就躺平,未来怎么办?
内容二:
如果你的三观,你的学习习惯没有非常离谱的话,我一般都不会说教、干涉你。
看看你,开学才多久,不光学习态度有问题,并且在电子产品面前毫无自律可言,从平板、到手机,连电话手表都不离手。
如果你做到在未来的六年,不碰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你都不需要有多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超过90%的同学。

内容三:
从你这几次考试成绩看来,我可以断定你已经听不懂课了,学校的进度是那么慢,你都跟不上,怎么办?
读书最大的作用,不是考大学,也不是为了以后好好好找工作,而是,读书意义就在于你遇到任何事情,能始终保持清醒,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内容四:妈奶走了已经是事实,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悲伤中,每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要过来看看她,其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要对生命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奶奶躺在这里,放不下的就是我们,如果我们活的很好,这个家一直能保持非常积极的话,她在九泉之下也会瞑目的。
这个视频有3分多钟,一直都是爸爸在输出,女儿把头埋在双膝下一动也不动。直到爸爸说到奶奶,只见她身体不停地抖动,手捂着脸抽泣。
也许女孩与奶奶的感情很好,还不能接受奶奶的离世,还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走出来。

习得性无助
对于这么一个青春期孩子,暂时还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她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看见、理解、接纳,帮助她从低能量情绪走出来。
而家长一味的说教,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不仅难以听进去,反而很有可能会起反作用,让女儿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深感内疚、羞愧。
看着视频中的女儿对爸爸的说教,很少有回应,几乎是抱着冷淡的态度,她低着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这样的孩子更让人心疼。
因为她自己内在的低能量情绪没法流动起来,而爸爸的说教又加剧了能量向着更低方向走。
在霍金斯的生命能量层级表中,羞愧的能量最低,其次是内疚,冷淡排在倒底第三。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低能量状态,就会慢慢陷入习得性无助中,最后干脆放弃挣扎,开始摆烂、躺平的生活。
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周围的青春期孩子,但凡是这种状态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他在家里很有少自主权。自己的生活、学习的掌控权,压根就不在自己的手中。

允许一切发生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青春期孩子敏感、自我、任性,甚至叛逆,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渡期。
不管身体、生理,还是心理,其前所未有的快速发育,特别是体内激素分泌量较小学阶段激增300%-500%,导致情绪调节中枢(前额叶)发育滞后于情绪产生区(杏仁核)。再加上在认知层面,抽象思维能力达到成人水平的70%,但执行功能仅发展至60%,形成"思维巨人,行动矮子"现象。
以上这些青春期特征,只是影响孩子冲动、言行不一致等因素的冰山一角。
身为孩子的依靠、老师、领路人,家长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唤醒孩子内在向上的力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从而回到主动成长的轨道上。
孩子当下的状态,正如行驶中的汽车,不可能因为家长说要暂停就能立刻刹车停下来。

家长能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当下的行为,接纳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视频中的女孩,其动机很有可能想念去世的奶奶、不想学习只想休息。
这些都是良好的动机,家长没有不让其发生的理由,所以,允许一切发生,然后再顺势而为地把孩子引回来。
深度共情
很多家长都认为,要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太难了!
确实不假,我们常常说到的共情、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可到了亲子之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但是,家长要想与青春期孩子搞好关系,再难也得试着去改变自己。
如果视频中的爸爸,能给女儿一个拥抱等肢体动作,或者给一些爱的语言表达,也许女儿的心结就会一下子打开。

爸爸讲的大道理一箩筐,也不及一句暖心的话语。

有时候,孩子有情绪,自己都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这就需要父母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去表达,引导孩子去感受当下的状态。
那些敢于对抗父母的青春期孩子,说明他的内在力量还是很足的,如果父母方法得当,很容易就能把孩子引到正路上。
在亲子矛盾或冲突中,孩子做出的反应一般有三种模式:战斗或者逃跑或者“装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模式,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两只动物见面,它们感觉到生命受到对方的威胁。
它们的本能性的反应是就是打一架,如果一只太强一只太弱,那么,弱小的那只要么逃跑,要么躺在地上“装死”,一动也不动。
因此,当孩子与家长有冲突时,我们更希望孩子以什么方式回应呢?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带给孩子更有力的影响,不是父母头头是道讲道理,而是身体力行,去带动、感召、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生命唤醒一个生命。
互动话题: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你有什么妙招?
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