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招生!又一顶尖大学,布局人工智能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4 17:56:04

又一所人工智能学院,来了!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在大学冼为坚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近200位来自政府、学界、业界及媒体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仪式由港中大(深圳)协理副校长黄建伟教授主持。

与会代表共同为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顺应全球趋势,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所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大学,港中大(深圳)始终以创新为立校之本。自建校以来,学校便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构建人才学术交流机制,目前已有40多名学者入选2024年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运筹学、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

徐校长指出,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初衷有三:一是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趋势,响应国家及地区战略布局,结合自身优势,与大学其他学院形成跨学科合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二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全人教育的传统,与各书院紧密协作,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路径,为社会转型培养具有引领作用的领袖人才;三是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高地,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策源地,为国家及全球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徐校长强调,人工智能学院将承担三大重点任务:一是积极进取,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划、建设和学科发展;二是充分协调,实现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同步发展;三是配合国家战略,落实人工智能领域一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汇聚全球资源,培养国际顶尖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拓展办学规模、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重大举措。人工智能学院将汇聚全球优秀科研人员与学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积极推进前沿科学研究,响应国家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卢煜明教授

港中大(深圳)理事、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作为学界代表致辞。他回顾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三次发展浪潮,并指出从港中大(深圳)走出的学子在第三轮浪潮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文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将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鹏城实验室主任 高文教授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全省、全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抓手。港中大(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一个品牌,两个校园”的办学特色,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他寄语大学“珍惜时代,心无旁骛攀高峰”“务真求实,当机立断抓机遇”“创新驱动,砥砺奋进谋新篇”,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 陈清先生

随后,与会代表共同为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揭牌。徐扬生校长为范剑青教授颁发院长聘书。

徐扬生校长为范剑青教授颁发院长聘书

范剑青院长表示,学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建设:一是构建学科前沿体系,深化人工智能核心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科生态;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跨界融合,赋能多元学科创新,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需求,布局国际化学科,引进优质人才;三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顶尖人才,通过多元化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用科技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5年2月13日,计划于2025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学院依托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港中大(深圳)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打造跨学科、创新性的国际一流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将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实践机会,重点培养其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础科学、医学、机器人、金融、商务、管理及社会等多个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学院以提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致力于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培养专业拔尖人才与跨学科产业化人才,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科研保障。

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出圈”,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又掀起新的热度。

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这是继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之后,人大成立的第二家人工智能学院。

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尤其是去年,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近10所著名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2024年4月,4所“双一流”高校密集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分别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其中,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首任院长。

6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前沿论坛在学校高新园区举行。论坛上,中国科大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揭牌。6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同时发布“AI+先进技术领军班”,从今年起面向全国招生,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培养“AI+”融通复合式特色人才。

9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

12月16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就开设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也在2018年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由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周志华教授任院长;北京大学于2021年开设智能学院,院长是世界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理工强校也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甚至以人文社科为主要方向的中国人民大学也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高尖端学科,涉及了数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等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又可与各专业领域结合为“智能+”新兴交叉专业,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和就业方向。加之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方向各有不同,由此,各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各有侧重。

机遇背后必然有挑战。作为国家战略布局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如上所说,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型尖端学科,人工智能类专业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科特色,乃至生源质量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期待各高校能够在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学院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47所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

(不完全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1.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3.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4.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5.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6.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7.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8.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9.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10.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1.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2.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13.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14.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5.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6.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7.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19.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20.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2.重庆邮电大学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23.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4.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6.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

27.湖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8.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9.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

30.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

31.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32.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33.天津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34.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35.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36.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3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38.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

39.福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40.浙江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1.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2.烟台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3.清华大学南京市-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44.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45.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46.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

47.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官网官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公开报道。(黄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