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住院四年的钱钟书病逝,临终前对妻子说:好好活!

荔枝聊过去 2025-04-20 02:00:2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

然而,这对“文化昆仑”夫妇的晚年却并不顺利,他们陷入了和病痛、死亡以及孤独的战斗中。

人生最后四年,钱钟书是在医院病床上度过的,在饱受病痛折磨1600多天的日日夜夜里,他却表现的极其坚强。

时间回到1994年7月。

此时,钱钟书已经84岁,突然高烧不退,到了医院后原本被诊断为肺炎。

可是,医生进一步检查后发现,钱钟书的膀胱颈部有恶性肿瘤。

年迈的钱钟书很快躺在了手术台上,虽然成功切除了肿瘤,可是术后恢复却不理想,因为肾功能急性衰竭,他开始了漫长的住院生涯。

此时,妻子杨绛也已经83岁,为了照顾老伴,她在病房里支起一张小床,虽然辛苦却毫无怨言。

面对亲友的关心,杨绛只淡淡回应:“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世人感受到了他们爱情的伟大,胜过任何深情的语言。

其实,自青年时期起,钱钟书的身体状况就不乐观,他饱受哮喘折磨,晚年更添高血压、前列腺疾病和白内障。

他曾自嘲:“古代美人是七分娇气三分病,老夫是七分衰病三分健康。”

虽然时刻被病痛折磨着,且只能在病床上度日,可是钱钟书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然而不幸却接连发生。

1997年,59岁的独女钱瑗因肺癌去世,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杨绛强忍悲痛对丈夫说:“你放心,阿圆是在沉睡中离去的!”

得知噩耗后,钱钟书落下了两行滚烫的泪水,他最为疼爱的女儿,就这么走了,父母一场,竟然没有一场特殊的告别。

这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让钱钟书的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无法自主进食。

这时杨绛的坚强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她化身“营养师”,每天将鸡肉、鱼肉和蔬菜打成泥状,熬成流食混入鼻饲营养液。

她耐心地剔除鱼刺、筋膜,甚至为一块桌布大小的纱布反复消毒,只因丈夫的消化系统脆弱如琉璃。

一次深夜,钱钟书说:“你回家休息吧!“杨绛却故意岔开话题:“《槐聚诗存》里我抄错字了,这可怎么好?”

这对以文字为生命的学者夫妇,连病中对话都带着书卷气的幽默。

其实,钱钟书和杨绛的相处模式,早在留学时期便已定型。

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钱钟书生活技能近乎“婴儿”。

打翻墨水、弄坏台灯、关不上门是家常便饭,而杨绛总以一句“不要紧”来安慰丈夫,给足了他面子和安全感。

在病房的日子里,每当钱钟书因插管痛苦挣扎时,杨绛总是握着他的手,轻声安慰说:“你放心,有我呐!”这句承诺,她践行了整整66年。

值得一提的是,被病痛折磨的钱钟书坚持保持着身为学者的尊严。

他谢绝外界的一切探视,病房门口常年挂着“谢绝探望”的牌子,只为守住最后的清净。

有记者曾试图采访,杨绛守在门口婉拒:“他不再是动物园里的珍禽异兽。”

这种对喧嚣的抗拒,与他早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的诙谐一脉相承。

而且病中的钱钟书对友人的关心从来不曾减少。

得知厦门大学教授郑朝宗身体欠佳,他写信叮嘱:“一定要劳逸结合!”

尽管随时面临死亡,可是钱钟书对生死已经无所谓。

1998年,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最为放心不下的,就是相伴了几十年的妻子。

他们家没有第三代,唯一的女儿也已经去世,自己若是走了,就只剩下杨绛孤独度日了。

临终前,他叮嘱杨绛:“绛,好好里(好好过日子)。”

其实,钱钟书的病,和那段特殊历史有关系。

当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寒冬腊月,他的哮喘发作却无药可医,只能在蚊帐中蜷缩着。

1973年,又因住房纠纷被迫栖身女儿宿舍,暖气不足导致病情加重,一度出现中风症状。

不过这些经历透支了他健康的同时,也锻造出他“红木家具”般的韧性,虽然病痛从未远去,可是也没有摧毁他的精神世界,反而让他的文字愈发深邃。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高烧不退中离世。解剖显示,他的胃部还有一个未被察觉的肿瘤。

丈夫去世后,家里只有杨绛一人,可是她不觉得孤独和寂寞。

此后的18年里,她整理丈夫手稿、出版文集,用文字重建“我们仨”的世界。

2016年杨绛去世,网友留言:“他们终于团聚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谈笑风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