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把你们12栋3单元的业主请来,就是为你们这栋加装电梯的事进行下一步协商……”4月15日上午,铜梁区东城街道世纪阳光党群服务站,在小区业委会主任何代模的主持下,又一场电梯加装纠纷调解会举行。
这是东城街道创新实施的“平安365”工作法的一个缩影。“平安365”,即矛盾纠纷排查3诊断,化解6分半、长效5制度。通过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东城街道2024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高达99.9%,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智能预警+网格联动” 打造主动治理新模式
“这是某广场风险点,我们点击视频监控可以查看现场情况,调取周边资源信息……”记者在东城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上看到,打开“风险一张图”,全街道所有13类521个风险点精准出现在地图上。
“街道现在已经全面实现了L2级实景地图,另有3处在试点投用L3级实景地图。我们可以点击这些风险点来调用周边的摄像头,做好实时调度。”东城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冯晗告诉记者,以前,遇到突发事件时人员电话满天飞。现在,哪一个风险点发生了事情,马上叫就近的网格员赶到现场处置。
通过“网格+警格+调解格”三格融合体系,东城街道依托214个网格实现全域覆盖。创新运用“141”基层智治平台,通过无人机巡检72个重点场景、AI系统监测7类重点场所,去年全年预警处置矛盾纠纷289条,识别群体性风险32起,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0%。
多元调解构建“六分办”机制 提升矛盾化解效能
前不久,东城街道晏渡社区网格员谭影在某小区业主群线上巡查发现,有业主因对物业服务不满扬言闹事、上访。此信息被逐级上报后,相关责任人随即线下组织商谈,引导该业主走上由社区职责规范流程,成功防止了矛盾激化。
这正是多元调解“六分办”举措之一。通过构建网格就地办、群众协商办、专业联合办、线上远程办、司法确认办、信访综合办的立体化解体系,全年调处纠纷1560件,其中60%在网格层面解决。“东城云调解”平台创新实现异地纠纷3个工作日快速处理,建立62支专业调解队伍,化解疑难案件32件。
其中群众调解“协商办”,规范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指导小区成立议事会等自治组织162个,在世纪阳光等5个大型小区设立“议事亭”,吸引老党员、老教师、楼栋长等组建群众调解队伍,开展群众调解196起。
东城街道龙城社区塔山街138号,有居民上个月突然找到网格员刘洪毅,抱怨说楼道灯泡坏了没人管。原来塔山街138号是个老小区,十个单元楼中有六个单元的楼道灯是统一电表。以前收电费的居民离开后,就没有人承头来干这个事,电灯自然不亮了。
刘洪毅找到自管委员会的老党员张正模。在两个人的齐心协力协调下,居民最终达成共识,每个单元每年派出一户居民负责收电费。“把费用全部收齐了,又为各个单元重新办了一张卡,把电费存到卡里面。现在路灯亮了,大家心里的芥蒂也没有了。”张正模说。
五维长效机制筑牢平安防线
此外,东城街道还建立联动预警系统,整合12345热线、网格事件等数据源生成风险热力图,实施四色分级管理。通过“三调对接”机制处置跨部门、跨领域矛盾21件,建立全流程跟踪回访制度,近三年重大纠纷化解巩固率达100%。同步开展调解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优秀调解员22名,“法律明白人”80名。
世纪阳光小区业委会主任何代模就是一名优秀调解员。“最频繁的时候一天就协调了3场,每一场至少3小时。”何代模介绍,每一次协调,都由社区网格员组织,业委会成员和物业、居民代表一同在现场协调处理。
“很多高楼层居民找到我们,说为什么不去说服低楼层的住户同意安装电梯。如果我们过于积极,低楼层的居民也有意见,我们在中间真的很为难。”世纪阳光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杨红梅说,加装电梯仅靠物业是不可能完成的,现在多亏了组织协调会来推动。
在何代模等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世纪阳光小区已安装31部电梯,另有29台已办好安装手续,方便了更多高层居住人群和老年群体。
“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安365’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预防在先。2024年以来,街道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9%。”铜梁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全伦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完善“平安365”工作法,将各类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构建全周期社会治理新格局。(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