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嘉靖追封父亲为皇帝闹出大礼议,朱允炆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

招财妙思 2025-03-27 08:52:11

在正德十六年,一生行事荒诞不羁的明武宗朱厚照离世,令人惋惜的是,他直至离去,都没能留下子嗣。

他于遗诏里指定堂弟朱厚熜承接大统,这朱厚熜便是往后的嘉靖皇帝,如此安排,让皇位在家族血脉中实现了传递与交替 。

年仅14岁的嘉靖,一路行至北京城外时,突然止住了脚步,不管旁人如何劝说,就是坚决不肯踏入皇城半步。

最初,礼部按太子登基礼仪,提议嘉靖由东安门入城。但嘉靖表示,自己是来做皇帝,并非当太子,照理该从中门进城,强调自己身份与继位礼仪的匹配。

两边就那么僵持着,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在这场对峙里,礼部还是顶不住压力,选择了妥协。

这不过是序幕刚刚拉开。后续还有一系列的事情会接踵而至,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块倒下,引发连锁反应,正式的“剧目”才正要上演。

往后几年间,嘉靖皇帝围绕生母能否尊为皇太后、生父可否追封皇帝这俩事儿,跟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漫长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嘉靖三年那场左顺门事件里,嘉靖一下子就把134名官员关进大牢,还让86名官员停职等着治罪。更惨的是,有16名官员受廷杖之刑,最终丢了性命。

他历经努力,终获阶段性成功。追封父亲兴献王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又将生母蒋氏尊称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为自己在相关事务上迈出关键一步。

嘉靖十七年那会儿,嘉靖这位皇帝又给自个儿父亲弄了个庙号,起的名号是“明睿宗” 。

嘉靖二十七年时,嘉靖帝将他父亲的牌位挪进了太庙。那兴献王一天皇帝都没当过,可在太庙里头,其排位却比正统皇帝明武宗还靠前,这般安排着实让人诧异。

历经长达27年之久,嘉靖于“大礼议”这场重大事件里,凭借种种策略与周旋,最终成功实现全面胜利,在这场关乎皇权及礼制的博弈中笑到最后。

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察觉,在明朝,若说追封父亲为皇帝,嘉靖并非头一个。史书里的记载清晰表明,早有人在他之前,就做过这般追封父亲为帝之事。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上位次年,便追封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还给他定了“兴宗”这个庙号。

嘉靖花费漫长的27年,一步一步推进才做成的事,朱允炆呢,短短不到一年就干脆利落地完成了,这效率对比,着实令人惊叹。

在这一整件事情的推进过程里,从始至终都没有产生哪怕一丁点儿有争议的情况,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毫无分歧产生。

同样是追尊没当过皇帝的生父为皇帝,嘉靖和朱允炆两人的经历咋就相差这么大呢?嘉靖推行顺利,朱允炆却困难重重,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为啥群臣单单跟嘉靖对着干,却不针对朱允炆呢?在朝堂纷争里,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缘由和故事,着实让人好奇。

【原因1:朱标是朱元璋亲封的皇太子,而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

自大明王朝初立,直至英年早逝,朱标稳坐太子之位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这漫长岁月里,他一直身处储君之位,见证着王朝早期的风云变幻。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有令,往后无论大事小事,都先由朱标处置,再汇报给自己。如此安排,是想让太子每日与大臣们接触,处理各部门事务,借此历练治国理政的本事。

多年间,朱元璋朝堂与朱标东宫采用同一批人马。朱元璋所信任的大臣,多数在东宫也身兼职位,可谓朝堂、东宫的人员任用高度重合。

朱元璋于马皇后祭文里提及,本想着待朱标愈发成熟,便早早将皇位传予他,自己则退居后宫,与马皇后安享晚年,畅享悠闲岁月。

过去25年,朱标在明朝的地位从未动摇,始终坚如磐石,在当时的情境下,他就好比明朝实际上的“二把手”,权势与影响力非凡。

这般的皇太子,等儿子登上皇位后被追尊为皇帝,于情于理都说得通。大臣们要想找出反对的依据,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儿,毕竟这种追尊在常理范畴之内。

嘉靖的生父乃是兴献王朱祐杬,这兴献王和旁人可有着显著差别。他在历史的舞台上,有着独特的轨迹与角色,与常见的藩王等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他排行老四,父亲是明宪宗。和明孝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比明孝宗小。而明武宗得喊他一声叔叔,在皇室家族里有着这般特殊的亲属关系。

12岁时,他获封兴王。彼时,明孝宗已做了两年太子。两人之间,君臣的名分,在那时就已然确定,各自角色早早划分清晰。

明孝宗即位后,依照明朝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前往封地安陆州去就藩,开启了在那里的藩王生活。

在他离世整整两年之后,他的儿子才被确定成为皇位的接班人。

客观来讲,兴献王从始至终,身份仅为皇子,后成为藩王,其一生与皇位并无关联,未曾踏入皇位相关的轨迹。

从未承担起作为储君该尽的责任。

压根儿没给大明王朝搞出啥能让人眼前一亮、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

只因儿子登基称帝,他便被追尊为帝,与实权在握的皇帝同等待遇,这说法难以服众。毕竟他未曾真正执掌皇权,不少人对此并不认可,觉得这缺乏足够说服力。

【原因2:朱允炆继位的法理没有争议,而嘉靖继位的法理有争议】

朱允炆能合法坐上皇位,追根溯源,得益于朱标。这一点确凿无疑,朱标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朱允炆继承大统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朱元璋嫡长子朱标,被其亲自册立为太子,身份地位代表着大宗。朱标在明朝初期皇室宗法体系里,有着极为关键且特殊的位置,由朱元璋钦定成为储君。

朱标离世后,从嫡长子继承制“适子若亡便立适孙”的规则看,再结合《皇明祖训》与《大明律》所定继承顺序,皇位理应在朱标这一支延续下去。

朱允炆能被立为皇太孙进而继承皇位,关键就在于他是朱标的儿子。凭借这层血缘关系,他获得了这样的地位与机遇,得以站在权力继承的重要位置上。

实际上,他所登上的皇位,追根溯源,本应属于朱标。当初的皇位传承脉络,朱标才是正统的继承人选,可最终却是他继承了这皇位。

从当时情形看,朱允炆追封朱标为帝合情合理。要是他不这么做,大臣们没准会因他不孝而加以指责。毕竟在那样的状况下,追封之举是符合众人期待的。

嘉靖皇帝登上皇位,其合法性的依据,在当时存在分歧。围绕着他继承皇位的正当性根基,各方看法不一,引发诸多讨论与争议。

嘉靖原本是个没进过皇城的藩王,却意外登上皇位。究其缘由,是明武宗留下的遗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遗诏改变了嘉靖的命运,让他从藩王一跃成为帝王。

兴献王是孝宗敬皇帝胞弟,其长子厚熜,聪慧仁爱、德行早具。依长幼次序及祖训“兄终弟及”,已向宗庙禀告,又与慈寿皇太后及文武群臣商议一致,即刻派人迎厚熜来京继承皇位。

然而,对于这份遗诏的阐释以及嘉靖继位的法理依据,嘉靖皇帝与大臣们观点大相径庭。双方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臣们觉得,嘉靖登基,是小宗承接大宗。依规矩,嘉靖所承乃其伯父明孝宗的皇位,理应过继给明孝宗,当人家嗣子才行。

嘉靖进京之际,大臣们之所以要求他按皇太子礼仪从东安门入城,而非以天子礼仪走中门,背后自有缘由。他们这般安排,旨在遵循特定规制,限制嘉靖初始入城的礼仪规格。

大臣们认为,嘉靖先是到京城,成了明孝宗的太子,而后凭借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

按照儒家那套礼法,一旦过继,从礼法层面讲,嘉靖的父亲就成了明孝宗,并非其亲生父亲兴献王。从理论角度,兴献王跟他此后就不存在亲属关联了。

明明已无亲缘关联,嘉靖凭什么还能追封兴献王为皇帝?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明明血缘关系已无紧密联系,嘉靖缘何还有能力追尊兴献王获得皇帝尊号?

这般做法不符合既定规则。它未遵循大家默认的行事准则,在通常的规范框架里,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明显偏离正轨的操作。

然而在嘉靖看来,明武宗那份遗诏里,写着“伦序当立”这般表述,可压根儿就没出现有关过继的字词。

明宪宗头俩儿子早早夭折,没长大成人。明孝宗作为老三,在这之后出生。而嘉靖帝的父亲兴献王,乃是明宪宗排行老四的儿子,兄弟几人命运各有不同。

按照明朝继承法,明孝宗这一支要是没了后嗣,接下来就该兴献王这一支继承皇位。

兴献王离世后,嘉靖身为其独子,继承皇位可谓顺理成章。毕竟兴献王故去,偌大的家族传承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作为独子的嘉靖身上,由他登上皇位实属情理之中。

即便嘉靖没有过继给明孝宗,按继承顺序他也是皇位头号继承人。明武宗遗诏里“伦序当立”四字,就清晰表明了此情况,强调了嘉靖继承皇位的顺位合理性。

故而,嘉靖抵京之际,不愿按皇太子礼仪从东安门进入,而是执意遵循天子礼仪,从中门步入京城。

在他的认知里,自己继承皇位的正当性,源自父亲乃明宪宗四子,并非因明孝宗。他没过继给明孝宗,哪有不能认亲生父亲的理儿,皇位继承得按这亲生血脉来。

他把父亲追封为皇帝,这在当时的情境下,算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从传统和情理角度看,这种举动符合人们对于身份地位及家族荣耀的认知逻辑。

大臣与嘉靖在嘉靖继位的法理认知上大相径庭,这一差异直接导致大礼议事件爆发,而且这场争议持续多年,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原因3:大礼议的本质,是争夺朝堂权力】

大礼议看似围绕名分展开争论,实则核心在于权力的角逐。从表象瞧,是名分问题的纠葛,而深挖内里,却是各方势力对权力把控的激烈争夺。

文官们虽说看重法理与名分,可也没到只因皇帝能否喊亲爹为爹这档子事儿,就一个个不顾一切地丢了官职乃至性命的地步。

他们所争夺的,绝非仅关乎皇帝生父这一身份认定,更重要的是朝堂之上的发言掌控权,这背后涉及的是权力的角逐与分配。

在嘉靖帝即位以前,明武宗朱厚照在位长达16年。那时候,朱厚照稳坐皇位,统治着大明江山,直到他的统治结束,嘉靖才登上皇帝的宝座开启新的王朝历程。

在旧时文官们看来,朱厚照这皇帝行事太出格。他对宦官委以重任,还住到豹房,动不动就离开京城亲自带兵打仗,和他们心里那种规规矩矩的贤明君主,完全是背道而驰。

在那帮文官心里,所谓圣明君主,并非朱厚照,而是他父亲明孝宗。他们对圣君有着一套评判标准,在其认知里,朱厚照远不及父亲,明孝宗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帝王典范。

明孝宗为人温和,对官员敬重有加。在他统治期间,文官颇受重视,话语权十足。与之不同,朱厚照在位时,并不怎么把文官的意见当回事,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尊重。

朱厚照驾崩后,嘉靖即位。文官群体满心期待,盼着他能成为如明孝宗那般的帝王,以贤明之姿治理国家,引领王朝走向新的辉煌。

新皇帝的年号由他们精心拟定,叫做“绍治” 。这“绍治”的含义,乃是继承“弘治” 。而“弘治”,恰恰是明孝宗在位时所用的年号。

年轻的帝王予以回绝。他给自己挑选了“嘉靖”作为年号。在那宫廷之内,他坚定地做出此决定,自此开启以“嘉靖”为名号的统治历程。

嘉靖与文官们首次在理念层面出现不同看法,双方的这种分歧犹如一颗种子,悄然种下,日后演变成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事件,成为明朝政治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大礼议一事,看似只是围绕皇帝能否称呼亲生父亲为爹的争议,实则是各方对于朝廷话语掌控权的激烈角逐。它并非简单的称谓问题,背后藏着权力斗争的暗潮。

要是文官们胜出,嘉靖就得认是因过继给明孝宗,才得以继承皇位。如此一来,他得顺着明孝宗的遗愿,做个跟明孝宗类似,能践行其理念的皇帝。

嘉靖想继位,得先过继给明孝宗,这表明他并非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他登基并非靠继承顺序,而是大臣们选他当明孝宗嗣子,如此他才得以登上皇位。

以杨廷和做头的大臣们,立下拥立大功。打这之后,他们在皇帝跟前讲话,那分量可就大不一样了,能更有力地表达自身观点,影响力显著提升。

要是嘉靖铁了心不承认自己是明孝宗嗣子,非说按明朝继承制度,自己天生就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那文官们所谓的拥立功劳,可就无从谈起了。

在皇帝跟前,他们说话的分量变轻,想让皇帝照着他们的想法做,简直难如登天。想左右皇帝的行动,实在是不容易实现,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大礼议里,嘉靖跟文官们的最大矛盾点便在此处。在这场纷争中,双方对于相关事宜的看法截然不同,而这一差异,成为了嘉靖与文官群体间最为突出的分歧。

他们所争夺的,绝非区区一个普通名分那般简单。实则争的是在朝堂上能发言、能决策的话语权,以及真正握在手中、左右局势的权力。

朱允炆可没碰上这类烦心事。他无需像其他人那般,在某些事情上纠结挣扎,那些困扰别人的难题,到他这儿压根就不存在,在这方面,他倒落得个轻松自在。

在登上皇位以前,他做了八年皇太孙,这期间,朱元璋一直在为他谋划前路。八年里,朱元璋费心布局,为他之后登基打下基础,他也在这漫长等待中,逐步靠近皇位。

朱元璋下手毫不留情,将那些朱允炆日后恐难驾驭的武将与勋贵,全都斩草除根,一个不留,让他们再无可能给朱允炆造成压制上的难题。

他登上皇位后,在身旁辅助他的官员,领头的是黄子澄,这些人都是之前在东宫时就追随他的旧臣。

朱允炆秉持的治国观念,与他们极为契合,对他们给予了十足的敬重。其理念与这些人高度相符,且在行动上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尊崇。

在这般情形下,大臣们无需跟皇帝争抢说话的权力,没了这层矛盾,也就不会无端生事,去阻拦皇帝追封自家亲生父亲了。

朱允炆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明兴宗这一举措,毫无争议产生。当时,这一决定在各方看来并无不妥,顺顺利利就完成了追封,没掀起任何波澜。

【写在最后】

嘉靖刚登基那会儿,打算追封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尊母亲蒋氏为皇太后,可没想到,这想法一出来,反对的声音那叫一个此起彼伏,闹腾得厉害。

嘉靖竟向大臣们施压,宣称自己不想再做皇帝,要与母亲一道返回老家。这一举动,给大臣们带来不小的冲击。

大臣们全然不顾生死,喊着“国家供养士人一百五十年,秉持节操大义赴死,就在此刻”,即便明知皇帝要动杀念,仍毫不畏惧,一个接一个地去冲撞皇帝,全然不顾后果。

然而,嘉靖登基十七载,打算为父亲追封庙号之际,几乎不见反对的声音。此前围绕此事或许争议不断,但到了这个阶段,朝堂上下对他这一举措已鲜少有人提出异议。

待他在位27年,打算将一天皇位未坐的父亲牌位,置于正统皇帝明武宗牌位之前时,大臣们的反应已不那么激烈了。

这并非是因过去了十多个年头,明朝那些文官就统统变成没骨气的人了。

实际上,朝廷的大小权力都紧紧攥在嘉靖皇帝手中。在这种局面下,其他人根本没什么能跟嘉靖掰手腕,完全不存在争夺权力的余地。

说到底,人性大多是向着好处、避开坏处的。那些没好处的事儿,谁会轻易拿自己的前途乃至性命去冒险呢?毕竟大家都想趋利避害,很少有人愿意做没益处还可能搭上一切的事。

大礼议这场纷争,名分上的争议其实并非关键,真正核心的是权力角逐。名分争夺不过是表象,背后权力的博弈才是大礼议这场大戏的重头戏。

你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