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皇帝的个人安危一直是国家的关键大事。要是皇帝面临危险,那些勇敢站出来、拼死保护皇帝的将领、官员还有普通士兵,他们的英勇行为常常会被记录在历史典籍中。
当他们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后,那他们留下的年幼孩子将会有怎样的遭遇呢?皇帝又会怎样对待这些为自己或者为国家献身之人的子女呢?这里面所关联到的,是在古代社会里一个特别且应该好好研究的群体——羽林孤儿。
“羽林孤儿”这个叫法,最初在西汉时就有了。那时,汉武帝当政,汉朝跟匈奴常常打仗,而且战况很激烈。长时间的打仗,导致好多西汉在前线的士兵,在和匈奴作战时英勇战死了。
这些勇敢的战士牺牲后,他们的子女中有很多都还没成年。针对这些在战争中父母双亡的孩子,西汉朝廷出台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安置办法。
西汉政府把抚养这些孤儿的所有责任都揽了下来。在生活上,保证他们吃穿不愁;在教育培养方面,也是用心安排。政府特意给他们设置了骑射技能的训练课程,要知道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期,骑射技能不但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守护国家的关键能力。
与此同时,还邀请那时最为顶尖的大儒来当他们的老师,给他们讲授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礼仪,为的是把他们培育成既勇敢又有智谋、品德和才能都具备的人。
等这些孤儿长大成人,就会直接被招进羽林军,去当皇帝的贴身护卫。羽林军是皇帝的亲军,地位高,责任重,这就表明这些孤儿得到了特别的荣耀与机遇。
而且,跟其他人比起来,他们日后更有可能成为高级将领或是皇帝的亲信,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显露头角。至于那些遗孤中的女孩,西汉政府也进行了妥当的安排。
虽说在汉朝的时候,女子不能加入羽林军,不过她们还是能够被好好抚养长大。等她们年纪渐长,有不小的可能性会嫁给一些贵族家的子弟,这样就能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这一系列的举措,完完全全表明了西汉政府对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将士们的遗孤的看重和关爱。
事实上,西汉不是个单独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几个实现了大一统的朝代,还有一些存续时间比较长的割据政权,也都推行着差不多的政策。
再者,要是有某个特定的人因护驾而身亡,那这人的子女通常会获得更为优厚的待遇,像这样的情况在各个朝代多到数都数不清。
在诸多为护皇帝捐躯的将领里,明朝的张玉属于典型的那一个。在靖难之役打响前,张玉乃是燕王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他追随朱棣好些年,立下不少战功,很受朱棣的信赖与器重。
朱棣举兵反叛后,于东昌之战时,朱棣亲自冲在前面奋勇作战,想要冲破敌军的防御阵线。但是,此行动并未奏效,朱棣反倒被敌军层层围住,处境极为危险。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张玉毫不迟疑地领着他的军队冲入了包围圈,全力搭救朱棣。一番激烈搏杀后,朱棣总算和前来施救的武将朱能顺利会合,突破了包围。然而,张玉在这场战斗里,为护朱棣,奋战至死,把自己的性命永远留在了沙场。
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并登上皇位后,对张家的孤儿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张玉被追封为河间王,这一荣誉既肯定了他生前的功劳,也表达了对他为救主牺牲的深深敬意。
张玉的大儿子张辅,那在明朝的政治跟军事领域可是相当出彩。他靠着自己的本事,再加上父亲的一些影响,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不断晋升,最后做到了左柱国,达到了人臣的最高地位。
命运难测,张辅于土木堡之变中不幸身亡。即便这样,他还是被追封为太师,定兴王,其身后荣耀和生前一样未减。
张玉的二儿子,刚进入仕途就成为了神策卫的指挥使,接下来,他的官运挺不错,做到了太子太保的职位,他去世后还被追封为文安侯。
张玉的小儿子,刚进入仕途时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在他离世后,也被追封为玉国公。
要说张玉的女儿,那是直接给朱棣当了贵妃,而张玉的孙女呢,也嫁给了朱棣的儿子当贵妃。
可惜啊,明朝有个重要规定,皇后得是普通家庭出身的,不能是功勋权贵的后代。要不然,凭张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没准儿就会出个皇后了。
虽说后来张玉的儿子张辅在土木堡之变里丢了性命,可张家的爵位一直延续到了明末。待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覆灭,张家的英国公爵位才彻底没了传承,这显然是典型的“与国同亡”,体现出张家和明朝皇室之间深厚的关系以及特殊的地位。
除了像张玉这样的名将,在其他朝代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就拿唐朝来说,有个叫王海宾的人,他在唐朝历史上算不上声名大噪,也不是特别重要的将军,可他的事迹照样让人感动。
王海宾是薛讷的手下,在这场战役中英勇奋战。可打仗本就残酷,王海宾不幸在战场上牺牲了,他战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才9岁的儿子。
唐玄宗知晓此事后,颇为感动,因对王海宾为国牺牲的尊崇以及对其遗孤的怜惜,他下了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决定——把这个年仅9岁的孩子认作自己的义子。
打那以后,这孩子就留在宫里养着了,唐玄宗对他特别疼爱,完全依照皇子的待遇来抚养和教导他。在这般好的条件里,这孩子健康地长大。等他成年后,唐玄宗把他安排到军队中去,盼着他能延续他父亲的志向,给国家做贡献。
这个孩子着实争气,靠着自身的努力与才华,仅仅过了十年,便当上了唐朝军界的头号大将,此人便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王忠嗣。
在王忠嗣最为强盛的那段时间,他直接把控着四个军镇,全国超过一半的精锐兵马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的权势和影响力那是相当大,这一点不用多说。
就算是碰到像西晋的痴儿皇帝司马衷这种被视作“脑子不太灵光”的皇帝,对于那些为了护他而丢掉性命的人,他也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在八王之乱时,司马衷遭乱军挟持,局面极为混乱,众百官都为求自保而纷纷逃离。然而,有个叫嵇绍的人,执意守在司马衷身旁,拿自己的身躯替司马衷抵挡乱军的攻打。最后,嵇绍惨遭乱军杀害,他的血还溅到了司马衷身上。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算司马衷被看作是智力不高的人,他也清楚嵇绍是对自己好的。
后来,有人打算帮司马衷把衣服洗了,把嵇绍溅到他衣服上的血迹洗掉,可司马衷很坚决地表示:“这是嵇侍中的血,别洗掉。”
这话虽说不长,却把司马衷对嵇绍的感激与敬重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连司马衷都晓得为护自己而牺牲的人是多么难得,那那些正常且明智的皇帝就更不用提了。
在古代,“救主之功最为卓著”的想法被人们广泛认可。帮皇帝在遥远的地方打败敌国,或是在朝廷里担任辅佐朝政的宰相之职,虽说功劳不小,然而这些功劳常常被皇帝当作是处理公事方面的。
要是有人把皇帝从危险中救了出来,那皇帝就会把这份恩情当作是对他个人的,会特别看重,也会给予格外的报答。
同样,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将军,他们的孩子通常会被国家合理安排,并给予良好的待遇。
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在古代社会里,皇帝跟臣民间那种复杂且微妙的关联,还有国家对忠诚与牺牲的极度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