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身处《水浒传》里,你能撑过几轮呢?
卢俊义等一帮人被招安后,在征讨方腊时战死了;武松和鲁智深早早离开,倒是得了个好结局,得以善终;宋江虽被招安,可最后却被一杯毒酒给毒死了……
在梁山那一百零八位好汉当中,难道就找不出一个懂得急流勇退的人吗?
【伊始:生辰纲】
公孙胜初次现身的时候,是在晁盖打算劫取生辰纲之前。
那会儿,晁盖靠着自己的名声,把吴用、阮小二等人召集到了一块儿,打算干一番劫富济贫的大事业。
赶巧朝廷重臣蔡京过寿辰,各地官员为了拉关系,都带着“重礼”前去祝寿。其中最显眼的是一个由四个人抬着,并有青面兽杨志护送的箱子。
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宝物是蔡京的女婿梁中书为了讨岳父欢心,从老百姓那儿搜刮来的。
在运输途中,有那么一些贪财的家伙,想趁着夜晚把路一拦实施抢劫。哪承想杨志手起刀落,这些拦路的人全都被砍死了。
瞧见杨志那刀上满是血迹,原本那些心里有所盘算、跃跃欲试的人,都打消了念头,不敢去招惹这位厉害人物。
这当口,吴用了解到这个消息后,即刻告知晁盖,还建议把这来路不正的钱财给拿下。
晁盖猛地一拍桌子,干脆地说道:就这么干了!
当晚,晁盖做了个梦,梦见北斗七星坠落且闪烁着。等他一睁眼,那场梦竟记得格外清楚。
晁盖感觉情况不对,赶紧去找吴用,想把事儿弄明白,可吴用也没整明白咋回事。
晁盖暂且把那奇怪的梦搁在一旁,接着就把自己的人召集过来,着手商量怎么去打劫生辰纲。
大伙都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人觉得应该直接正面交锋,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可以使用迷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晁盖一时无法做出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村口的守卫传来话,称有个打扮像道士的人想要见晁盖。
晁盖一头雾水,就去找这个人。这人正是公孙胜,还说想要加入他们的谋划当中。
当时晁盖着实吃了一惊,毕竟劫生辰纲这事儿就他们几个清楚,那这道士咋晓得的呢?他觉得这人挺特别,赶忙把道士领进内堂,还让道士坐在自己身旁。
吴用、阮氏三雄他们瞧见来人的时候虽说有点吃惊,不过见这人颇具仙风道骨之姿,也就没表示反对。
在探讨的时候,大伙才察觉到,公孙胜所了解的居然比刘唐探听到的更为丰富。
不光这样,公孙胜还讲,这次杨志他们把自己装扮成客商的模样,那除了箱子,肯定会简便出行,大概率不会有太多的防备。
众人听到这个后,就打算用蒙汗药的办法,去趁机打劫。
果不其然,杨志他们一开始的确很警觉,然而当瞧见那能解渴的酒时,眼睛立马亮了起来,随后就直接给喝下去了。
晁盖他们带着生辰纲赶忙走了。杨志这帮人醒过来后,瞧见箱子没了,当即吓得脸色都变了,只好把实情告知蔡京。
另一边,瞅见满满一箱子的金银财宝,大伙那是兴奋极了。可他们没想到,危险马上就要到了……
【过渡:宋江上梁山】
没过多会儿,白胜把晁盖他们的情况给说出去了,官兵赶忙朝着几个人的藏身之地奔去。
就在这个时候,宋江跟晁盖他们产生了首次的接触,告知他们官兵马上要来抓他们了。县城的府尹领着兵到了晁盖住的地方,公孙胜看到这种情况,这下才把自己的真实本领使了出来。
瞧那人猛地一挥大手,狂风呼呼刮起,朝廷的船一下子就烧起了大火,兵士们只好跳船逃命。晁盖他们借此机会赶紧离开,去到了王伦在的那个梁山泊。
这时候,他们方才晓得公孙胜的本来面目,他乃是紫虚观罗真人的门徒,这次下山是为了到处走走看看,而且他早就算到自己会有这么一难。
到了梁山的大伙,没得到王伦的热情款待。为啥呢?就因为这些人着实太牛了。
别谈托塔天王晁盖了,哪怕阮氏三雄里随便出来一个,王伦都没法比。想当年,要不是柴荣帮衬了一下,王伦或许都到不了梁山呢。
在梁山待的这几日,晁盖等人多多少少感觉到了王伦的不友好,吴用心里也在琢磨,觉得这人没资格做梁山的头儿。
瞧着王伦那驱赶的意思愈发强烈,吴用盘算着借助林冲,好叫王伦完全没话说。
于是,饭桌上,王伦掏出一些银子,说希望他们早点下山。
林冲一下子站起身来,猛拍桌子,朝着王伦就大声斥责起来。
打从他上了梁山,就没少受气,这回可真是忍无可忍了。紧接着,他就把王伦给结果了。大伙没觉得王伦可惜,当即就让晁盖当了头儿。
也是从这时起,梁山初步有了个样子,当时公孙胜对此也是没表示反对。
身为本领高强的道士,公孙胜和吴用分别坐在晁盖的两侧,彼此之间不存在阶级差异,内部氛围融洽。正因如此,公孙胜在梁山停留了一阵子。
在这段时间里,不少人听到晁盖的大名后纷纷前来投靠,使得梁山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等局势安稳下来,晁盖下了山,去寻当初给他通风报信的宋江,想要报答恩情,然而宋江却将他挡在门外。
然而,晁盖为人仗义,留下了部分金银财宝和一封信,以此来报答恩情。
然而,宋江去官府当差,那封信以及珠宝都让阎婆惜给瞧见了。这下子,宋江可就麻烦了。
嘿,真不出所料,宋江让官府给抓了,紧接着就被发配流放了。经过一番折腾,晁盖他们一帮人顺利地把宋江接到山上去了。
这会儿坐在第二把椅子上的公孙胜,瞅了瞅宋江,也不知道心里头在琢磨啥。
【结局:安然隐退】
宋江上山后,武松、李逵这帮人那是相当高兴,而其他那些受过宋江好处,或者是靠着宋江名声的人,也都赶忙过来搭话。
那时候,晁盖和宋江身边的人明显分成了两拨。可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晁盖却没察觉到这个情况,还请宋江坐到上位。
因为宋江曾在朝廷任过职,有一定学识,所以晁盖就把一些带领军队作战的任务交予了他。宋江很爽快地接受了,还打算按照朝廷的方式来管理梁山。
就这样,宋江排座次这一经典场景呈现了出来。
宋江安排座位次序,压根不是像起初那种一把手坐主位、二把手坐两边的样子。公孙胜在一旁看着,心里猛地一惊。等宋江把座次排完,公孙胜的脸色一下子就变难看了。
只因晁盖、宋江、吴用的座次没改,其他兄弟的座位却有了很大的变动。
左边的明显是当年就上了梁山的那些老人,像林冲、刘唐之类的,右边的人比左边的多,都是才上来、跟着宋江的,像张顺、花荣这样的,两边的人数相差两倍有余。
很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宋江把新人和旧人划分得这般明确,分明是在切断双方的联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意图。
毕竟朝廷存在着新旧之别,阶层之分。
这样的划分难免会导致隔阂的产生,进而引发新与旧之间的激烈冲突。
另外,在梁山中支持宋江的有二十来号人,可支持晁盖的最多也就十来个人,很显然宋江更具优势。
在公孙胜眼里,晁盖挺义气,值得深交,不过就是太容易轻信他人。要是跟宋江比心思,晁盖可不是对手。那当晁盖处于劣势时,他们这些老伙计又该如何是好呢?
更何况,他这次下山,是为了游历一番,提升自己的修行,而不是去杀人放火,增添自己的罪孽。
接着,趁着大家都放松的时候,公孙胜找了个探亲的借口,走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回到了他的紫虚观。
公孙胜打一开始就不赞成宋江当首领,起码心里是不情愿的。于是,他毫不留恋地走了,连自己的兄弟们也不管不顾地撇下了。
自此兄弟离散,再相逢或许彼此已是陌生人。然而,谁能想到,宋江着实难以将公孙胜忘却。
公孙胜不得已经历了先和朝廷军队对抗,后又为朝廷效力作战的历程。他凭借自身的道法,顺利击败了乔道清、李助之流。
此后,公孙胜牢记师父的教导,到了汴京后,又跟宋江告别。打那以后,他们俩就没什么来往了。
公孙胜和他师父能看清世间的前因后果,晓得招安存在危险。公孙胜为了兄弟们,多次施展道法,最终只得回去。可宋江呢,为了能在朝廷谋个官职,让三十来个兄弟丢了性命。
到底谁最为无情,这好像一看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