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写内心割舍不了的一段恋情,深沉幽怨,被誉为“神品”

丁丁的慢时光 2023-02-16 16:49:34

一首诗,写内心割舍不了的一段恋情,深沉幽怨,被誉为“神品”

唐代诗人刘禹锡,算是一个奇人。他于永贞元年参与朝廷的政治革新,失败后受到打击,多年被贬到边远之地为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革新理想,相信是正确的,到死也没有屈服。

在做官之余,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一些流传甚广的名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他贬到外地以后,以屈原为榜样,留心当地民俗民歌,向民歌学习,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填写了不少《竹枝词》、《杨柳枝词》。

其中,很多优秀作品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竹枝词两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美丽的姑娘听见意中人的歌声,却捉摸不透情郎那和天气一样变幻的感情,小女儿患得患失的心态展露无遗。

最后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和“情”谐音,读来有无穷的韵味,历来被人称道。

《杨柳枝词》和《竹枝词》稍微有一点不同,清人王士祯曾指出:“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

也就是说,《竹枝词》不受诗题限制,可以随便取材,而《杨柳枝词》只能就“杨柳”本义加以发挥,在既定的范围内驰骋才华。

刘禹锡《杨柳枝词》的代表作是这一首,被明人杨慎、胡应麟赞誉为神品: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在这首诗里,写的是萦绕于心割舍不了的一段恋情,诗中的空间意象是二十年前两人生死离别的场所——板桥。

二十年前,作者曾在这旧板桥上与美人凄然相别:

一个是英俊少年,一个是青春少女,他们在板桥之上执手而别,充满着依依难舍之情。

二十年后,男主人公故地重游,春江依旧杨柳依旧,板桥也依旧,只是不见旧时人,空留哀怨“到今朝”,有望穿秋水的悲怆。

末句一个“恨”字,点出二十年来两人断绝消息、抱恨至今,深沉的思念、幽怨之情见于言外。

明代胡应麟对此诗推崇备至,他说:“晚唐绝,如‘清江一曲柳千条’,真是神品”。

就此诗的艺术成就而言,“神品”二字绝非过誉。

一曲清江,千条碧柳,这是送别的典型环境。

诗人由此拉开记忆的帷幕,追忆起二十年前送别“美人”的情景,将依依惜别和悠悠伤逝之情倾泻在字里行间。

不用说,其意蕴是极为丰厚的。

其次,这首诗采用了倒叙手法,首尾写今,中间两句写往昔,构成了“今—昔—今”的结构,弯曲回环,十分精妙,这时光的回还里,融进了诗人多少的凄凉和悲切啊!

最后,若论音律节度,与七言绝句一般无二,但其语言却又像民歌一样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这就体现出民歌体乐府诗的全部优长。

读刘禹锡的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愫,让我自然想到了晏殊《浣溪沙》中的词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的境界非常温馨,小园——还有一个后花园,香径——布满花草的小径,他在那里徘徊,在那里咀嚼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有这份清闲的沉思,笔调自然就闲婉蕴藉,想想宇宙,想想人生,闲适中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旷达中渗透着无可奈何的人生哲理。

我觉得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是非常不错的,那么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阅读往期精彩图文:

李商隐一首很难读懂的诗,其中有两句极致唯美,惊艳后世千年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漫游记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