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马庆国,出生在1971年,2020年的疫情,无情的走带了我的父亲,老家就只剩下母亲一人。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大哥一家赶回老家,陪伴母亲度过了那个春节。
记得那晚,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炉火旁,母亲强颜欢笑,眼里却藏着掩饰不住的落寞。我们提议接她去城里住,母亲却摇了摇头,轻声说:“老屋有你的爸的味道,邻居们也都熟悉了,不想换地方。”
那时候母亲身体还行,我们就依了她。大哥在外地安了家,我则在省城安的家,双方都有自己的小日子要过。以前父亲健在的时候,还能陪陪母亲,现在老家只剩母亲一个人,我们心里总是牵挂着。
那时候,我手机不离手,睡觉都放枕头边充电,生怕错过母亲的电话。虽然家里有座机,但我还是给母亲买了部老年机,方便联系。母亲拿着新手机,笑得像个孩子,说:“这下好了,想你们了就打电话。”
母亲总是那么体贴,自己舍不得吃穿,却总把我和大哥带回去的礼物分发给邻里。有一次,我带着新买的糕点回家,母亲一边分装一边念叨:“小李家的孙子爱吃甜的,老张头牙不好,得给他留点软的……”
大哥远在外地,每年春节,他都会寄各种特产回家,母亲总是骄傲地向邻居展示:“看,我儿子寄来的。”而我,则会在除夕这天带着一家三口驱车前往老家,一家人其乐融融,母亲脸上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她身体一向硬朗,直到2022年那场胆囊手术,她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兄弟俩商量后,终于说服了她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当母亲住进我家后,虽然经常说老家的好,但也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每天傍晚,我们都会陪她散步,尽力多陪陪她。
有一次散步时,母亲突然停下脚步,望着远方说:“等到清明节,我得回去给你爸上坟。”我点点头,心里明白,那是她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回去前,我都会提前给二叔和老叔打电话,让他们帮忙收拾家里,晒晒被子。
母亲回去,一是给父亲上坟,二是想看看乡亲们。每次上坟回来,母亲都要在村子里转转,跟亲戚们聊聊天,叙叙旧。她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聊到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孩子出息了,都跟着高兴。也会聊到村里老人去世的事,母亲总会叹息,说人生匆匆几十年,不知道哪次见面就是永别。
父亲在世时,他们兄弟感情好,虽然也有矛盾,但父亲总是愿意吃亏。说家里一团和气,日子才能长久,所以两个叔叔对父亲很尊重。我们兄弟俩都记得叔叔婶婶们的好,每年春节大哥都会给他们寄礼物,清明回去也都是叔叔家轮流接待。我们知道农村老人没收入,日子清苦,所以每次临走都会给他们留点钱。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给二叔和老叔打了电话,他们答应帮忙打理家里的一切。母亲回去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她站在父亲的坟前,轻声细语,显然在和父亲诉说着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我站在一旁,听着母亲的低语,泪水模糊了双眼。
那天晚上,我们在老叔家吃饭,母亲突然对大哥说:“我想去看看重孙子。”大哥听后连忙点头,饭后便开着车去了。谁也没想到,后来母亲再也没回到我家。她在医院住了十多天,我赶过去伺候,尽了最后的孝心。
母亲走后,我们决定将她带回老家与父亲合葬。二叔他们得知消息后要过来,我们没让,他们年龄也大了,家里还有很多事要安排。虽然我和大哥都年过半百,但离家多年,农村的风俗习惯都不懂,全靠两个叔叔帮忙安排。大哥提前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把人安排好,还转了几万块钱作为丧葬费。
我们本想着就本家族人参加葬礼,谁知道村里人都赶过来给母亲送纸金锭、银锭。大哥和我一看来了这么多人,顿时慌了神,赶紧问二叔他们准备的东西够不够。二叔说都准备好了,用不完的可以退。
有叔叔们的帮助,母亲的丧事办得很圆满。葬礼结束后,我和大哥留在老家过头七。那些日子,我们住在二叔家,每天被叔叔婶婶们热情款待。堂弟开玩笑说:“平时你们回来少,我爸妈当然会热情款待啦!”我和大哥听后相视一笑,心里暖暖的。
母亲87岁,算是喜丧,可我只要看到手机里母亲的照片,心里就难受。直到那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宁隔千重山,不隔一层板”这句话的含义。往后想再见面,只能在梦中了。
在老家过完母亲的头七,准备离去时,婶婶和堂弟媳们纷纷送来老家的土特产,二婶更是特意为我装了两瓶她亲手做的咸菜,说:“记得你以前最爱吃这个。”我接过瓶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时候不早了,我们兄弟俩还有几百公里路要赶,就跟众人挥手告别。叔叔他们都嘱咐我们路上慢点开,安全第一。二叔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大哥,眼中泛着泪光:“你们爸妈都不在了,以后回来就少了。”我紧紧握住他的手,承诺:“二叔,我们会常回来看您的。”
车子启动的那一刻,我回头望向那片熟悉的土地,泪水再次滑落。车子渐行渐远,村子在视线中模糊。我和大哥在村外的公路上相互按响喇叭,然后各自踏上归途。但我们的心,永远留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