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上热搜的山东大剧院,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甘肃陈卫东 2025-01-20 19:10:59

近日,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以一种颇为戏剧性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这座造价高达 24 亿元人民币的文化地标,因独特的外观造型被不少网友戏称为“坟前三炷香”。此话题一经发酵,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据了解,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由法国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总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建筑造价24.75亿元。2013年10月1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的“第十届艺术节剧院建设与综合运营高峰论坛上”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荣膺中国十大剧院称号。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关于大剧院外观的美丑评判,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主观感受,在此也无意置评。毕竟,艺术审美具有多元性,不同人对于建筑造型的理解和喜好千差万别。但比起外观争议,这座大剧院背后隐藏的资源投入与实际效用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省份而言,是否真的有必要豪掷如此巨额资金,去打造这样一个使用频率可能并不高的建筑?诚然,省会大剧院作为文化设施,承载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使命。然而,在做出如此重大的投资决策之前,是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考量?

从建设成本来看,24 亿元绝非小数目,这足以解决许多民生领域的迫切问题,比如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提升基层医疗设施水平,或者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等。将如此庞大的资金集中投入到一座大剧院的建设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再看建成后的运营情况,这座体量巨大、建设奢华的大剧院,其日常保养、经营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堪称惊人。专业的舞台设备维护、场馆的清洁与安保、艺术团队的运营等,每一项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演出市场的局限性、观众消费能力和文化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大剧院的使用频率难以达到预期的饱和状态。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可能在无形中被闲置和浪费。

近年来,“过紧日子”的号召在社会各个层面不断响起。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理性倡导,旨在引导全社会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然而,当我们看到像山东省会大剧院这样的建设项目时,实在难以将其与“过紧日子”的理念联系起来。在财政资金本就紧张的情况下,这样的巨额投入是否过于仓促和激进?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并非反对建设大剧院这样的文化设施。只是希望在追求城市形象提升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倾听民众的声音,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划,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让公共资源真正惠及广大民众。否则,这样的“形象工程”不仅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可,还可能引发对资源浪费的质疑,背离了公共项目建设的初衷

1 阅读:43

甘肃陈卫东

简介:坚持原创,洞察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