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白宫吵架事件后,有网友开玩笑说:
英语好的标志是你可以和美国人吵架;更好的标志是你可以在白宫吵架;特别好的标志是可以与美国总统、副总统在白宫吵架。
其实,如果咱们细品品那天的视频,就会发现,如今的美国总统的英语水平,好像也没有多高深,语法词汇都十分简单。
试想,如果让泽连斯基去跟奥巴马讨论问题,估计就得像听文言文一样了,大概率根本都吵不起来。
好了,咱们还是聊聊泽连斯基的英语水平。
泽连斯基虽然是演员出身,但人家也是从正经大学的法律系毕业的(基辅国立经济大学)。他妈妈是工程师,他爸爸拥有博士学位,退休前是基辅国立经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系主任、教授职称。
网传泽连斯基16岁时曾经考过托福或者收到了什么以色列的offer等等(他爸爸是犹太血统),这个事实上并不可考。但无论怎么着,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还受过完整大学教育的泽连斯基,原本就拥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只是,如果咱们把时间线拉长,你就会发现,他的英语口语一开始并不是很流畅,不仅透着一股子“毛味”,而且非常依赖手上的讲稿。
这方面,俄乌开战的头一年尤为明显。
早期的那些视频讲话不太能看得出来,因为录制现场会有提词器,只是镜头里没有体现罢了。再加上泽连斯基是个资深演员,恰到好处的眼神和肢体语言的把控,也能让观者误认为他是在即兴发挥,脱稿演讲。
但如果泽连斯基出场进行实地演讲,某些情形下还是难免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比如,基辅解围时泽连斯基的讲话;还有他第一次出访美国在国会发表演讲,都是在全程念稿。
然而,随着这种场合越来越多,泽连斯基的英语水平也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提升。他不再只依靠那些被提前润色好的稿件读稿演讲,越来越多的加入了自我发挥,并且能够直接用英文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这时候,他不仅是口音轻了很多,而且反应的也比较迅速。很多场合下,泽连斯基会把翻译晾在一边,甚至干脆不带翻译,自己上了。
比如去年泽连斯基接受Sky news专访时,就全程没用翻译,跟记者对答如流,遣词用字也都没有什么明显硬伤。全程将近50分钟的访谈,只有两次回头问了一下翻译。
即便如此,无论是以欧洲演员,还是欧洲官员的群体标准衡量,泽连斯基的英语水平依旧都算不上有多厉害,顶多也就是“流畅沟通”的级别。
比如,在白宫,泽连斯基直呼了万斯的“名讳”JD,这在英语语境里,就显得很不合适。
外交场合,万斯应该被称作“Mr. Vice President”,除非是老熟人,在私下场合,才能直呼其名。比如年初马克龙去白宫见懂王,特朗普将其热情的送到门口,马克龙就亲切地说了个“Donald”,但面对镜头正式谈话的时候,两人都没有直呼对方名讳。
那么,你再看泽连斯基来白宫这次。
三人吵得再凶,万斯仍然叫泽连斯基“Mr. President”,而非泽连斯基的名字,弗拉基米尔(只是巧了,普京也叫弗拉基米尔)。
在后续亲共和党的福克斯新闻采访中,主持人也在用“Mr. President”称呼泽连斯基。
这方面,大家肯定都能理解,熟练使用一种语言进行工作沟通,和深刻理解并运用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
特别是高级别外交这种大场合,非英语母语的国家领导人,无关他们的英语水平,通常都会配备专门的翻译。
咱们就看马克龙,他英语说的比泽连斯基好。但马克龙和特朗普会面时,除了开头和送别时的几句寒暄,当谈及具体问题的时候,马克龙还是主要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下图这位黑衣女士)。
更何况,外交场合下,无论是否掌握对方的语言,一国的领导人通常也都会使用自己的母语,这是国家尊严的问题,代表着一种立场和主权。
当然,用翻译也能帮助缓冲紧张气氛,可以尽量避免造成外交场合的尴尬。
所以很多网友都说,如果28号的白宫之行泽连斯基随身带了翻译的话,他们仨根本吵不起来,以至于搞的连早前白宫说好招待他们的午饭,都没兑现。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白宫之行泽连斯基带了个翻译,他的翻译又会把英语给翻译成什么语言呢?
乌克兰总统的翻译,自然只能给他翻译成乌克兰语,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
但泽连斯基的母语,是俄语,他自己的乌克兰语并不怎么好。
把一个非母语翻译成另外一个非母语,那还真不如干脆直接讲英语。
你看泽连斯基在白宫被“霸凌”后转头去了英国,跟斯塔默首相会晤,同样没有翻译。
说起母语这件事情,对很多乌克兰人而言,那是相当的纠结和拧巴。
泽连斯基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1978年1月出生,他那时候的乌克兰人,甚至他以后的80后、90后乌克兰人,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民族,除了少部分乌西地区,大多数人的母语,其实都是俄语。
泽连斯基的老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更是个传统的俄语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这里的乌克兰族和鞑靼族们(乌克兰第三大少数民族),通常也只说俄语。
从17世纪中期,哥萨克反抗波兰的起义领袖赫梅利尼茨基同俄罗斯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正式宣布臣服沙俄帝国算起,乌克兰东部地区被并入俄罗斯已经超过了300多年了;乌克兰全境归沙俄/苏联管辖,也超过了两个世纪,它做独立国家的时间,却才30多年的光景。
在漫长的沙俄/苏联时代,乌克兰几乎已经完全被俄化。
而乌克兰正式撕破脸开搞去俄化,则是2014年以后的事情了。
苏联解体后,虽然乌克兰的历届政府都在试图推广乌克兰语,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乌克兰语沿袭了更多古罗斯语的词汇库,由于数个世纪遭遇主流社会的嫌弃和打压,曾经一度沦为了农奴和乡间佃户们交流的语言。
这导致,乌克兰语的使用范围太窄,很多现代的东西都表达不出来。
相比之下,俄语大量引进了拉丁语、法语、德语及英语的词汇,是个非常成熟的语言。
所以,乌克兰人说俄语,这其中的确带着早年的民族压迫和同化的血泪史,但放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更多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而已。
你看,让泽连斯基大火的电视剧《人民公仆》,原本就是个俄语片。
要说俄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之间的区别,很多人都觉得可能就跟中文普通话和粤语、闽南话这类的方言差不多。
这方面,我曾请教过专业人士,后来发现,同宗同源的东斯拉夫“三毛”母语之间的差别,跟上面的例子,还是没有太多可比性的。
就拿乌克兰语来说,乌克兰语和俄语的对比够写一本书的了。
这两个语种虽然同根同源,均使用西里尔字母,但发音和拼写,是不同的,语法也有明显差异。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乌克兰保留了较多的古斯拉夫语的特征,俄语则更现代和完善;
而咱们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书写都是一样的,均为汉字。
此外,在语法上,乌克兰语比俄语多了双数变格、呼格、第四变格,语序更为灵活,并且身体部位、月份、方向这些日常用词全部不同。
所以,要是一个乌克兰母语的人去学俄语,要相对容易的多;但如果让从小只说俄语的人学乌克兰语,还是比较费劲的。
泽连斯基和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乌克兰人一样,俄语才是他们的母语。乌克兰语都是后来恶补的。
比如,2019年4月30日,赢得竞选的泽连斯基,第一次以总统身份发表演讲。
演讲中,人们看到了总统先生对于这门“国语”的掌握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他用乌克兰语、俄语,还不时夹杂着一点英语,完成了整个演讲。
(这是就职的真实场景,不是电视剧剧照)
还有后来的在某次公开讲话中,泽连斯基说着说着突然愣了一下,赶紧回头问助手,“钱包”在乌克兰语中怎么说,结果助手凑上去说了好几遍他才领会。
泽连斯基和秘书全程都在用俄语对话,被话筒放大后又经过电视直播,让乌克兰全国人民听了个清楚!
在那个阶段,关于泽连斯基的乌克兰语水平,他的老婆泽连斯卡娅(《人民公仆》的编剧)也坦言乌克兰语确实不是夫妻二人的母语,并专门解释过:“一旦泽连斯基处于压力当中,他的乌克兰语确实会显得不是那么流畅·....我们的总统正在努力加强他的乌克兰语能力,我们找了一位专门帮助他加快语速的老师...我们没办法改变过去的事情,我本人也是在小学二年级时才第一次听到这种语言...
当然,对这类情形,大多数人,早就见怪不怪了。
甚至是泽连斯基的前任,极为仇俄,大搞全国“去俄罗化”的波罗申科当总统的时候,波罗申科除了公开场合,私下里和自己的妻子儿女、助理幕僚们,也都是说俄语的。
甚至,在那个时期,连基辅的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开会的时候,也经常出现乌克兰语、俄语、英语单词乱窜的情形。
而且,很多时候,一些议员们都更偏爱用英语。一方面是这个说起来显得既有文化又“洋气”;另外,还谁都不得罪。
不过,随着俄乌开打,乌克兰语在乌克兰的普及出现了飞跃式的进展,很多人开始主动学习和说乌克兰语。泽连斯基夫妇的“母语”水平,也明显提高了不少。
尴尬的是,无论后天如何努力,这个名义上的“母语”,毕竟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就看他的这次白宫之行,过去几年泽连斯基一直被捧得很高,心态飘了,所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没有配翻译。没成想,突然遇到这种纯纯的美式霸凌玩法,心态直接崩了。
结果,他爆了一句俄语粗口。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
还好是泽连斯基,比较稳重。
要是换成瓦夏的话...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