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外交圈近日流传一则“重磅消息”,称中国正秘密协商加入欧洲赴乌维和部队。 这则未经证实的传闻背后,折射出欧洲在俄乌博弈中日益加剧的战略焦虑——既想绕过美国主导和谈,又试图借中国影响力平衡俄罗斯,却始终难掩自身“色厉内荏”的本质。
在美俄秘密推进停火谈判的背景下,被边缘化的欧洲国家紧急抛出“自愿联盟”计划,高调宣称要组建十万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放言“无需俄罗斯同意”,展现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
然而现实远比口号残酷:英国承诺的3万部队缩水至1万,波兰等国明确反对出兵,德国仅愿提供后勤支持,意大利直言“军事介入风险过大”,北约内部文件显示,欧洲实际可调动的作战部队不足2万人,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暴露出欧洲在安全自主道路上的结构性缺陷——既缺乏独立军事实力,又无法承受与俄直接冲突的代价。
面对欧洲抛来的“合作橄榄枝”,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外交层面多次重申,任何维和行动都应经联合国授权,反对“小圈子”私相授受,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明确表示,解决乌克兰危机必须尊重各方合理关切,军事专家指出,中国维和部队历来只参与联合国决议框架下的行动
值得玩味的是,所谓“中欧密谈”的消息源始终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 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欧洲某些势力为给维和计划“贴金”而制造的舆论烟雾弹。
深究欧洲急于拉中国入局的动机,隐藏着三重战略考量:利用中国国际影响力,削弱俄罗斯对欧洲维和行动的抵触,企图将中国拖入地缘对抗前线,分担可能引发的军事冲突风险,为后续乌克兰重建争夺话语权时,增加与美博弈的筹码,但欧洲智库报告显示,这种策略严重低估了中俄战略互信水平。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伊万诺夫指出:“中国绝不会为迎合欧洲牺牲与俄关系,这是基本的地缘政治常识。 ”
回顾近年中欧合作史,欧洲“需要时拉拢、得利后翻脸”的操作屡见不鲜:新冠疫情期间求购中国疫苗,危机缓解后立即加入“病毒溯源”政治操弄,气候合作中要求中国提高减排标准,自身却重启煤电项目,数字经济领域寻求中国投资,转头就以“安全审查”制裁中企,这些前车之鉴,让中国在处理对欧合作时更加注重风险防控。 正如国际问题专家所言:“当欧洲谈论‘合作’时,往往意味着单方面的利益索取。 ”
当前俄乌局势恰似多棱镜,折射出国际政治的现实法则: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欧洲试图在美俄中三角关系中“火中取栗”,却暴露了其战略自主性的先天不足。
对中国而言,坚持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外交原则,远比参与地缘争夺游戏更重要。 这场维和传闻风波再次证明:在大国博弈的惊涛骇浪中,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方能破局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