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首先就是没有政治头脑,在这一点上他和白起很像。二人都是纯粹的军人,没有文人那些弯弯绕,但问题是,你要想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就首先得是一位政治家,而如果太热衷于政治又很难成为一个大军事家,这似乎有些矛盾,其中平衡很难拿捏,霍去病之所以威名赫赫,就在于霍去病去世太早,保持了最完美的形象,如果霍去病再活三十年你在看看,霍去病的评价肯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韩信的人生悲剧是其特殊身份与汉初政治的不兼容,也是刘邦削藩的必然结果,吕后处死韩信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为了维护太子刘盈的储君地位,为了给刘邦之后自己执政提前进行清障。至于萧何为什么要支持吕后则是因为,扶持太子刘盈上位符合功臣派的利益,而且韩信虽然被降为列侯置于功臣序列,但其却并不是刘邦核心功臣的圈子。最重要的是,韩信身上的军功还会威胁到功臣的地位。
另外,萧何也是以此举向吕后进行表态,表示功臣站队吕后的决心。因为,刘邦之后吕后执政实际上已经是一张明牌。说白了,韩信之死首先是帝国的储位之争所直接导致,其次是被功臣群体的集体排斥。
韩信死于谋逆,这是盖棺定论,无法翻案的,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确记载:“汉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而临死之际,韩信仰天长叹:“我后悔没有听蒯通之计,才被妇女小儿所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司马迁的意思就是,韩信被贬淮阴侯之后,抱怨不止,心里老不乐意了。“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这时,刘邦的亲信陈豨找上门,二人开始密谋韩信,最后陈豨表示:“唯将军令之。”而杀韩信的理由就是因为与自立为代王的叛臣陈豨相互勾结,里应外合意图谋反关中。陈豨起兵造反后,刘邦亲兵御驾亲征,韩信暗中与家臣将一群奴隶武装起来,计划袭击吕后与太子。
问题在于,如此绝密的消息又是如何传出来的,是因为韩信的门客栾说,他因被韩信责打,一时气不过就向吕后告密,吕后知道后,与相国萧何设局,将韩信诓骗进皇宫,吕后就命士兵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这个说法显然就是胡编,作为一代兵仙,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仅凭家丁就能造反,韩信还不至于如此糊涂,时间也对不上,陈豨叛乱十二月已经基本平定,而韩信直到二年的正月(才与陈豨取得联系, 约定“从中应之”。这也是不可能的。而刘在得知韩信获罪伏诛,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司马迁这话真的是神来之笔,诛心之句,喜的是铲除了潜伏的危机,怜的是惋惜韩信的下场。
实际上,早在汉四年,韩信就已经拥兵自重,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被杀的结局就注定了,对于帝王来说,我可以给,但你不能要。
当时的韩信的个人实力达到顶峰,掌握赵、代、燕、齐等国的大片土地。如果他野心膨胀,完全可以割据一方,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这么做,由此就看出,韩信最后肯定没有谋反的意思,而当时韩信虽然实力不俗,但军权未必在他手里,实际控制兵权的是曹参与王陵。
所以在面对项羽的拉拢,韩信表明了对刘邦的忠心,也对项羽表达了谢意。他说:“我以前在项王帐下,不过是一介执戟郎中,进言不被听从,献策也从未被采用。汉王却授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士卒,还将衣服解下为我穿上,分食物赏赐于我,对我言听计从,我才能有今天。我韩信得人厚爱信任,背叛必会招来不祥。我心意已决,至死不会改变,请你为我向项王致谢。”
此后蒯通也劝为韩信自立,并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来来鼓动韩信,意思就是刘邦就像勾践这样的君主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享乐。韩信如果甘心屈居刘邦之下,身为人臣,却有镇主之威名,处境必定危险。但韩信还是那句话,刘邦对他有恩,他不会背叛刘邦。由此可见韩信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侧面也说明了韩信在政治上的幼稚,可以不谋反,但必须要有自保的手段与能力。
为当齐王与刘邦讨价还价,讲条件,无异于与虎谋皮,犯了臣子的大忌。这和在刘邦看来就是要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对韩信日益猜忌与提防。这也恰恰是韩信的性格弱点,他不知君臣之道,而且从不掩藏自己作为将领的欲望。原因就在于韩信太渴望成功了,你也可以认为是利欲熏心。
等到大汉一统天下之后,刘邦在第一时间褫夺了韩信的兵权,还将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韩信徙封楚王还不到一年,韩信就陷入的第一次“谋反案”。结果就以韩信隐藏钟离眛为由,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收回封地,剥困于京城中严加看管。如果韩信就此低调,内敛,也许还能活命。但韩信不甘心,他委屈,他不能接受征战半辈子,自己又回到起点。韩信此人不知变通,政治上是小白,这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的遭遇,在开国功臣中并非个例,刘邦处置异姓王的手法出奇的一致,都是在他们卷入谋反案后,再一一翦除。汉初受封的异姓王几乎无一幸免,纷纷遭到贬杀,就一个得以善终。
赵王张敖,也是陷入谋反案。张敖靠着老婆的关系幸运得到赦免,只是降为列侯,免于一死。梁王彭越,下场最为悲惨,他被告发谋反后,被吕后剁成肉酱而后各个诸侯分子,作为警醒。淮南王英布,在韩信被杀后惴惴不安。为求自保万不得已,真的起兵反了。最终被杀。燕王卢绾与刘邦关系莫逆,二人同年月同日生,在刘邦病重后,被告发伙同匈奴叛乱。他只好带着家属投靠匈奴。
而韩信被杀,刘邦在政治上已经显得极为被动。这就代表着刘邦在和吕氏外戚以及功臣的政治战中失败了。面对败局,刘邦没有理由不表示遗憾。在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与吕后终于将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异姓王进行了一番大清洗诛杀。最后刘邦在临终之际。与群臣杀白马为誓,与天下臣民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到最后真正维护大汉利益的还是这些汉臣,谋反却是那些宗室,这真的是最大的讥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