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都是“拖”出来的,医生提醒:若有4种表现,尽早检查肝功能

诗槐聊健康 2025-03-23 09:09:12

夕阳西下,宁波老城区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海鲜汤的香味。老王坐在自家小院里,手里端着杯茶,眼神却有些空洞。桌上的茶杯已经凉了,他却没心思喝。过去一个月,他总觉得身上不对劲,饭吃不下,身上老痒,尿还黄得像酱油。他嘀咕着:“年纪大了,胃口差点正常吧?”可妻子小李却急了:“你这哪是胃口差?脸色黄得像蜡纸,得去医院看看!”

老王,今年63岁,身材中等偏瘦,满头花白头发,退休前是宁波一家渔业公司的船员。他年轻时风里来雨里去,身体硬朗得像头牛,喝点小酒、熬个夜都不当回事。退休后,他喜欢钓鱼、打牌,日子过得悠闲。可最近,他明显感觉不对劲,早上起床乏力得像没睡醒,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身上还总抓出红道道。他没当回事,心想:“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可小李不干,非拉着他去医院。老王嘴硬:“我好好的,查啥查?”可小李态度坚决:“你别拖,肝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李的担心不是没道理。几天前,她刷抖音刷到一条视频,医生警告:肝病都是“拖”出来的,若有4种表现,尽早检查肝功能。视频里提到的症状,跟老王对上了三四条。小李越想越怕,硬是把老王拽去了宁波市第一医院。结果一查,医生皱着眉说:“你这肝功能指标不正常,幸亏来得早,再拖就麻烦了。”老王愣了:“肝病?我咋一点没感觉?”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肝病为啥爱“拖”出来?哪些表现是肝在“报警”?普通人咋防?别急,一个个讲清楚。

老王的“硬汉人生”:从船头到病床

老王是宁波土生土长的渔民,63岁,身高一米七,体重65公斤,脸庞黝黑,皱纹里藏着半辈子风浪的痕迹。他干了40年船员,年轻时三天两头出海,扛鱼篓、拉渔网,眼都不眨。海上生活苦,他习惯了喝酒暖身,吃腌鱼下饭,熬夜守船是常态。那时候,他觉得自己“铁打的身子”,从不喊累。体检?那是城里人的玩意儿,他从没想过。

退休后,老王搬回老城区,住进带小院的老房子。每天钓鱼、打牌,跟老伙计吹吹牛,日子舒坦。他觉得自己身体还行,除了偶尔腰酸背痛,没啥大毛病。可最近一个月,他开始不对劲。饭吃着没味,吃几口就饱,身上老痒,尤其晚上,挠得皮肤红一道白一道。尿也黄得吓人,像倒了酱油。他没当回事,心想:“年纪大了,肠胃差点正常。”可小李不信,她发现老王眼白发黄,脸色蜡黄,脾气还大了,动不动就烦躁。她偷偷查了资料,吓出一身冷汗:这不就是肝病的症状吗?

小李急了,拉着老王去医院。老王不情愿:“我好好的,瞎折腾啥?”可到了医院,医生一查肝功能,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都高出正常值两倍,胆红素也超标。医生严肃地说:“你这可能是脂肪肝转肝炎,再拖下去,肝硬化就来了。”老王傻眼了:“我啥时候得的肝病?我咋不知道?”

肝病为啥爱“拖”?沉默杀手不声不响

老王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疑问:肝咋就病了?为啥一点感觉没有?医生说,肝病爱“拖”出来,不是没原因。肝脏是个“闷葫芦”,有以下几个特点,让它成了“沉默杀手”:

1.肝脏“耐力”强,早期不疼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负责解毒、储血、代谢,活儿多得像个工厂。可它有个毛病:没有痛觉神经。早期损伤时,它不疼不痒,自己默默修补。老王年轻时喝酒、熬夜,肝早就“受伤”,可他没感觉。等症状出来,肝往往伤得不轻。

2.症状不明显,容易忽视

肝病早期,症状像“感冒”:乏力、没胃口、恶心。谁会把这当大事?老王就觉得是“年纪大了”,压根没往肝病上想。结果一拖,问题大了。

3.现代生活“养”肝病

喝酒、熬夜、吃油腻,这些现代习惯都在“喂”肝病。数据显示,中国有1.2亿人有脂肪肝,30%可能转成肝炎。老王年轻时的“豪放生活”,早给肝埋了雷。

4.拖延心理作祟

中国人爱“忍”。小病拖大病,大病拖绝症。老王就是典型:不疼不痒不去查,等到痒了、黄了,才慌了。

医生说:“肝病不是一天长的,但拖一天,就多一分危险。”老王这次幸亏小李“逼”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肝在“报警”:4种表现别拖

肝病早期不声不响,可它会用“暗号”提醒你。宁波市第一医院消化科的张医生总结了4种常见表现,老王占了仨半,个个都是肝在“喊救命”:

1.乏力、没胃口,像“慢性感冒”

肝主代谢,坏了,能量供应跟不上,人就老觉得累,吃啥都没味。老王最近一个月,饭量减半,吃几口就饱,早上起床像没睡醒。张医生说:“这是肝功能下降,毒素排不出去,身体在‘罢工’。”

2.皮肤发痒,尤其晚上

肝不好,胆红素排不出去,堆在皮肤里,就痒。老王晚上挠得满身红道,差点挠破皮。张医生解释:“这是胆汁淤积的表现,肝病常见,别不当回事。”

3.尿黄、眼黄,像“染了色”

尿黄得像酱油,眼白黄得像蜡纸,这是黄疸的信号。老王的尿和眼白都中招了。张医生说:“这是肝细胞坏了,胆红素代谢出问题,赶紧查。”

4.脾气大,睡不好

肝不好,气血不畅,人就烦躁,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王最近动不动发火,连孙子吵点都受不了。张医生讲:“中医说‘肝主情志’,肝病会让人情绪失控。”

这4种表现,单个不一定是大病,但凑一块儿,八成是肝在“报警”。张医生提醒:“别拖,查个肝功能五项,加个肝脏B超,花不了几个钱,能救命。”

老王的检查结果:从“没事”到“吓一跳”

老王做了检查,结果让他倒吸一口凉气。ALT高到90(正常小于40),AST也超标,总胆红素是正常值的3倍。B超显示,他有中度脂肪肝,还伴有轻度肝纤维化。张医生说:“你这是脂肪肝转肝炎了,幸亏没到肝硬化。再拖半年,估计就晚了。”

老王不解:“我也没干啥啊,咋就肝炎了?”张医生问了他几句:年轻时喝酒多不多?爱不爱吃油腻?熬夜多不多?老王一数,啥都占了。张医生叹气:“肝病不是一天长的,你这半辈子都在‘养’它。”

数据显示,中国每5个人里就有1个脂肪肝,30%可能转肝炎,10%会变肝硬化,甚至肝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统计:每年因肝病去世的人超50万,多数是拖出来的。老王这次,真是捡了条命。

肝病咋来的?5大“元凶”你中了几个

肝病爱“拖”,可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张医生总结了5大“元凶”,老王占了仨,看看你中了几条:

1.喝酒:肝的“头号杀手”

酒精是肝的“天敌”。长期喝酒,酒精代谢伤肝细胞,脂肪肝、肝炎、肝硬化一条龙。老王年轻时三天两头喝二两白酒,肝早“醉”了。研究显示,每天喝40克酒精(约一两白酒),肝损伤风险翻倍。

2.熬夜:肝的“慢性毒药”

肝最爱“睡美容觉”。11点到凌晨3点,肝忙着解毒、修补。熬夜打乱节奏,肝累垮了。老王出海时常熬夜,退休后还老打牌到半夜,肝没一天歇过。

3.油腻饮食:肝的“负担王”

油炸、肥肉、烧烤,吃多了,脂肪堆在肝里,变脂肪肝。老王爱吃腌鱼、红烧肉,油大盐多,肝扛不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脂肪摄入别超60克,老王一顿就超了。

4.病毒感染:肝的“隐形炸弹”

乙肝、丙肝是肝癌的“帮凶”。中国有9000万乙肝患者,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感染。老王年轻时得过乙肝,治好了,可肝损伤没全好。

5.情绪差:肝的“精神压力”

中医说“怒伤肝”。压力大、生气多,肝气郁结,功能就乱。老王退休后有点空虚,爱发脾气,肝气不顺。

这5个“元凶”,单个不明显,凑一块儿就是“肝病套餐”。老王中了仨,算“中奖”了。

护肝有招:老王的“自救日记”

查出问题,老王吓得不行。张医生给他开了张“护肝处方”,简单实用,老王照做一个月,指标降了,精神也好了。咱们也学学:

1.早睡早起,肝爱规律

11点前睡觉,肝能“充电”。老王现在10点准时上床,早上6点起,乏力少多了。

2.饮食清淡,少油少酒

少吃油腻,多吃绿叶菜、粗粮。像菠菜、燕麦,能帮肝排毒。老王戒了酒,改喝枸杞茶,胃口都开了。

3.动起来,疏肝气

每天散步半小时,肝气顺了,情绪也好。老王重拾钓鱼,天天走路去河边,身上不痒了。

4.别生气,护肝情

肝最怕“憋”。老王现在跟孙子玩,笑得多,脾气小了。张医生说:“笑是最好的护肝药。”

5.定期查,别拖

50岁以上,每年查一次肝功能,防患于未然。老王现在半年查一次,心里有底。

这些招数不花钱,却能让肝“喘口气”。老王试了,觉得自己“赚了”。

身边的教训:拖出来的遗憾

老王改了习惯,可他有个老伙计老李,却没这么幸运。老李65岁,跟老王一样爱喝酒,去年也觉得乏力、黄疸,可他拖着不去查。结果今年查出肝癌晚期,手术都来不及。老李走前拉着老王的手,哽咽说:“早听你的就好了。”老王的眼泪啪嗒掉下来,心里不是滋味。

中国肝病学会数据:每年因肝癌去世的人超40万,70%发现时是晚期。早查早治,治愈率能到80%。老李的遗憾,值不值得?

写在最后:肝好,命才好

肝病都是“拖”出来的。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别等肝“喊疼”,它不吭声不代表没事。乏力、皮肤痒、尿黄、脾气大,这4种表现一出,赶紧查肝功能,别拖。早发现,早治,肝能救回来。

63岁不是终点,是新起点。像老王一样,早睡、清淡、多动、少气,肝会谢你。别学老李,拖到最后,空留遗憾。护好肝,活得久,陪家人多几年,值不值?你心里有数。

参考文献: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20年。《肝病早期症状与筛查》,《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



0 阅读: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