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战斗看辽沈,战术看淮海,战略看平津。
由于平津战役涉及到北平的解放,而北平作为古都,无疑在国家层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布局平津战役时,已经不单单要要考量两军对垒,还要考虑到战略层面的因素。
辽沈战役结束后,受西柏坡指示,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秘密提前入关,为最后的大决战做准备。
11月30日,就在林罗刘率部队经过喜峰口即将入关时,一向不苟言笑的林总却说出这样一句话:
“我不入关还是无敌之将,一入关便成了汉贼曹操。”
一旁的刘亚楼对此不解,不明白林总为何这样说。
101便问他:
“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南下,带了多少兵马?”
刘亚楼毫不犹豫地说道:
“对外宣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是83万的规模。”
“我们带了多少人马?”
刘亚楼恍然大悟!
原来,东野入关也是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也是83万的兵马,正与曹操的兵力相匹配。当然,还有15万的随军民工一同入关。
林总之所以对自己发出这样“不恰当”的比喻,想来,也是感慨万千。
当初入关前仅有十几万规模的东野部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百万大军。
东野入关,人们常说,那只雄壮的东北虎,下山了。
蒋傅相持,傅作义拒撤兵南下其实到1948年的中国,看似是敌我双方的争斗,其实还有个特殊的第三方集团,便是傅作义。这位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老蒋临危受命的华北“剿总”司令。
虽然最后的结局,也是傅作义率部投降,接受改编,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但其中的曲曲折折,你又了解多少?
首先,蒋介石自始至终就对傅作义抱有敌意,甚至有“先见之明”的他,早在平津战役之前,就召傅作义回南京开会。
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傅作义可以舍弃平津,撤兵南下,加入淮海战场,然后再给他个东南行政长官的职位,让他管辖南方所有的部队。
典型的“杯酒释兵权”。
虽说听起来,似乎与他之前在华北地区当分公司总经理大差不差,但傅作义自然不傻。
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人脉和势力,岂能让你开个会,就都给我掳走。
你想让我回来,无非一来,是想收回我手中,归属你的嫡系部队;二来,还是你贪生怕死,不就还是为加固长江防线,保自己的命。
就算北平被解放,你也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逃跑的机会。
况且,你人就在南方,我去做这个东南行政长官,士兵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但老傅自然不会这么说,毕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还是委婉拒绝比较好。
既然是拒绝,那就应该有理有据。
于是,傅作义就给老蒋把他他所认为的,不应该放弃平津地区的理由一一罗列出来:
其一,北平自古便是帝王之都,天津经济发达,断然放弃平津,政治影响不好。
其二,东野刚刚经历辽沈一战,目前更多的精力应该会放在休整上,三个月内断然不会贸然入关。
其三,他傅作义有能力,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训练出一支可以与东野抗衡的几十万规模的军队。
其实傅作义所说并无完全没有道理。当时,除石家庄外,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还在国军手中。
虽说解放军比国军兵力多二十万人,但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加固城墙,修筑工事,还是与解放军有一战之力的。
说完优势,接着说劣势。
如果真的要撤退,那也要从长计议。几十万的大军同时撤兵南下,一旦被解放军钻了空子,伤亡情况绝对不亚于正常作战。
最后,老傅是越说越上头,说得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他接着对蒋介石来了个总结:
“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东南是偏安。”
这处用典用的好,最起码情怀上是直接拉满了。
我都已经解释的这么清楚,你老蒋如果还要我撤兵南下,就是偏安一隅。
傅作义也会玩道德绑架?
不过没想到,老蒋还真吃这一套。蒋校长对自己的面子,看重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思虑再三,还是同意了傅作义的要求。
并当即赠给傅作义十六字箴言“以资鼓励”:
“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但傅作义万万没有料到,东野竟然会提前入关,直接打乱了他的节奏。
纵使老傅在众多将领中,实力也是比较突出的。
无论是从维护自身地位,防止被蒋介石架空;
还是说考虑到万一以后和共产党走上谈判桌,让自己更具发言权,傅作义理应先下手为强。
于是,老傅在从河北张家口到天津塘沽的这条战线上,严加防守,摆出看似固若金汤的一字长蛇阵。
掐头去尾,主席挥手握大盘傅作义深知北平城的重要性,他也料到解放军不会贸然火力进攻,大致会采取和平解放的路线,这也就意味着,自己会与之再次走上谈判桌。
只有自己的防线牢固,才能把握更大的筹码,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当然,老谋深算的华北王在打造长蛇阵之时,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都安插在靠近绥远的张家口据点附近,而把中央军,也就是老蒋的部队放在防线的东南面。
显而易见,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防线崩溃,傅作义便可携他的部队,连夜逃回绥远,也就是内蒙古。
毕竟自己曾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想来是对此地有一定归属感。
至于中央军,又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道理自然都懂。
到时兵败,他们自然就跑回南京了,至于走水路还是陆路,那就不是他傅作义该管的事情了。
想好了退路,该想想对策了。
也就是后来在战斗已经开始,老傅见势头不好,便随即向我方提出“争取和平解放”的主张。
但我方自然不会理睬他这一套,对于北平的收复,必须是毫无讨价还价余地的。
西柏坡分析战略局势,也发觉出傅作义摆出的这个一字长蛇阵,更多的还是为方便自己撤退而设的。
当时,主席对于傅作义的态度便是:
打可以,谈可以,跑?不行!
主席当机立断,要求对该战线采取“掐头去尾”战略,将其分化开来。
但与此同时,要牵制住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只有这样,才能让其进不得,退也不得。
于是,杨成武率部攻打张家口,而张家口作为傅作义的老地盘,自然是其撤回绥远的首选之地。
与此同时,这里的驻扎部队部分都是其嫡系部队,傅作义必定会派兵增援。
不出所料,傅作义立刻派郭景云35军驰援张家口。
杨得志、罗瑞卿的华北二兵团在平绥线上设防,掐断敌35军返回北平的线路。
虽然此时东野主力尚未全部入关,但由程子华率领的东野先遣部队已经抵达,并参与平绥线阻击的战斗中。
不巧的是,在截留35军的过程中,东野先遣部队见密云防守弱,顺手牵羊打掉了傅作义在密云的据点。
不打还好,先遣部队这一打,令一向多疑的傅作义反应过来,东野已经有部队提前入关,想必主力部队也在秘密逼近。
老傅立马电告郭景云,迅速撤回北平。
而由于当时天降大雪,杨得志、罗瑞卿的部队尚未赶到,一旦郭景云撤回北平,不但先前计划泡汤,傅作义还会针对东野主力的提前入关,重新进行更加严密的部署。
到那时,就更不好打了。
对此,主席大发雷霆,杨罗耿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即命令先头部队12旅在冀察热军区部队的配合下,阻击拦截敌35军。
兵团主力也改为急行军,甚至在电影《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战士们将衣裤挽起,径直淌过充满冰渣的冰河。
12月9日,经过一天两夜的严防死守,12旅坚持到华北二兵团赶到,并将敌军滞留在新保安城内。
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三兵团解放宣化,并于12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
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各部队也依次入关。
现在,牌都握在我方的手里,就看要怎么打了。
最后决策,北平和平解放12月11日,主席亲自部署,并将作战方案发给东野指挥部。刘亚楼看后,连声称赞计策之妙。
中央指示,对张家口和新保安的守军发动佯攻,围而不打,给傅作义留点念想,从而避免其破罐子破摔,弃军南逃。
同时对淮海战场上的杜聿明集团,同样采取围而不打的攻势,避免把蒋介石逼上绝路,从而下令杜聿明军队拼死反抗。
12月14日,傅作义再次派代表出城谈判,但依旧和之前电报的内容一样。
我方态度很坚决,不行!
一周后,东野主力部队完成对北平、天津、塘沽等地的分割包围,将傅作义的南逃和西逃路线彻底封住。
紧接着,接连攻破张家口、新保安两地,敌35军被我军全歼,就连军长郭景云也迫于压力自杀。
傅作义见状,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再难搅起风云,便于12月23日给西柏坡发密电。
一来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
二来则是希望促成全面和平统一,自己不再保有军队,也不会再有任何企图。
或许这本应是个不错的结局,傅作义也想借此次机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主席在12月25日,也就是圣诞节当天,送给傅作义一件“大礼”。
即以“中共陕北权威人士”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了43名战犯的名单。
第一名是蒋介石,第三十一名,是傅作义。
这下可好,闻此讯息,傅作义怒火中烧,甚至不再想和谈,还要将兵权交给中央军将领李文等人。
还声称自己要返回南京,听候老蒋发落。
为何要这样做呢?这样激怒傅作义又有何好处?
原来,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当时北平的驻军情况,确实是分成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和李文、石觉统率的中央军两派。
实际上,傅作义的部队终究是占少数,而中央军则占多数。
因此,就算傅作义有意接受和平改编,那也并非是中央军的意愿。毕竟,中央军都是老蒋的部下。
所以傅作义也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头衔,将其列入头等战犯名单,反倒是巩固他在国军中的地位。
再加上他这个华北“剿总”司令的官职,带个头起个义,把握也就大几分。
二来,先给傅作义扣上战犯的帽子,如果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就是有功,即可将功补过。
但傅作义自然想不到这些。
1949年1月1日后,西柏坡托人将这其中用意告诉了他,老傅这才明白过来。
于是,他又开始张罗着和平统一作为第一要义,接受改编。
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傅作义一边忙活着谈判,一边又忙着拖延,看来还是不太想把自己的基业轻而易举交出来。
道理很简单,自己辛辛苦苦熬下来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出去,自然有千百个不甘。
为进一步打消他的念头,毛主席果断指示东野,直接打!
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仅仅29个小时,就攻克天津,歼敌13万。
傅作义这下死心了,同意与我军商量部队改编与北平解放事宜。
结语1月31日,北平城防由解放军接管,北平正式宣告和平解放。
数十年风雨飘摇,首都历经沧桑,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
而作为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也画上圆满的句号。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4月20日,渡江战役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彻底摧毁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最后防线。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四野入关走的是山海关,不是喜峰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