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将,你会想到谁,是忠义无双的关羽,还是勇猛无敌的吕布,但是在真实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猛人被埋没了。
他曾经两次击败关羽,并且还让孙权5万大军败退,被曹操称为大忠臣,无数名家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但为何就是这样一个猛人,在演义中却显的有些籍籍无名呢?
打败关羽的猛人
这位将领的名字叫做文聘,原本是刘表手下的将领,一直镇守荆州北部地区,抵御其他诸侯的进攻。
在刘表死后,荆州群龙无首,他的小儿子害怕北方曹操巨大的权势,于是就选择了投降,而这位兢兢业业一直镇守势力北方的大将,也打包一起到了曹操阵营里。
而这里也有一段趣事,刘琮准备投降的时候,自然也是通知了文聘,但是他却因为不能保全荆州土地,而倍感羞愧,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惩罚。
等到曹操完全接手荆汉之后,曹操派人请了好几次,他才去面见曹操,这位大汉丞相也非常好奇他为何来的这么晚,文聘听完以后声泪俱下。
他说自己之前就没能辅佐好刘表,在他死后常常希望固守汉川,保全荆州土地,这样才能不辜负主公刘琮,但现在连这一点自己也没有做好。
所以他感到万分羞愧,没有脸面来面见曹操,曹操听完也是大受感动,称赞他真是一个大忠臣,并且以礼相待,还委以重任,而文聘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力挽狂澜的猛人
公元208年,著名的赤壁之战打响,曹操几乎是一败涂地,荆州大半都丢了,而江夏就是非常要命的一个位置,同时也已经岌岌可危。
当时东吴携胜利之威,兵锋直指江夏,而文聘临危受命,出任江夏太守,并且还被曹操封为关内侯,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超强军事能力,将东吴的军队牢牢挡在门外,给曹操恢复生机立下了巨大功劳。
后来他和曹操另一员猛将乐进合作进攻关羽,而他则是出奇兵直接烧了蜀军的粮草辎重,关羽无奈之下只能败退,而这只是他们第一次交锋。
而文聘也因为自己的战功,再一次加官进爵,而后他也一直在江夏镇守,和关羽隔江而望,面对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他总是能牢牢守好前线,不留一丝破绽。
后来关羽屯兵汉津,文聘在一次出兵,两人再次交锋,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他这一次是夜袭蜀军营地,想要打乱对方阵脚。
但是关羽之前也和他交过手,对他有所防备,夜袭没有成功,他就强行冲进蜀军营地,和关羽鏖战,而他的部下也将粮草辎重再一次焚毁,不仅如此,他后来还分烧了关羽在荆州部署的战船。
他们的第二次交手,又是文聘取得了胜利,而且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他不管是治军还是个人武艺都是非常强悍的。
等到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以后,他仍然是被重用,依旧是在前线镇守,而且他的官位也是一路升迁。
而他不仅击败过名将关羽,还曾经逼退过孙权5万大军,威震敌国,当时孙权兴兵进犯,直接把他团团围住,情况非常危急。
而他却临危不乱,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了20多天,孙全智能无奈退走,而他则是乘势出击,直接大败吴军,他也因此增加五百户食邑。
而《魏略》中关于这场战斗有详细的描述,当时正值下大雨,江夏城墙有多处损坏,当时人员也非常分散,来不及回城修补。
孙权率兵过来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办法抵挡,于是就使了一招空城计,他下令全城人都躲起来,自己也卧床不出。
孙权见了疑心大起,直接对周围人说,曹操一直都说他是忠臣,所以才会把这样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现在我5万大军压境,他竟然毫无动静,如果不是他有阴谋,那就肯定是有援兵到了,所以不敢进攻,只能无功而返。
而他的确深受重视,从曹操开始,曹家三代都非常认可他的能力,一直让他掌握江夏这块军事重地,他几十年如一日严防死守,东吴根本不敢来犯。
而在他死后,曹家对他的后人也非常优待,两个儿子都封了侯,就连他的孙子也被封侯,这样的待遇放眼整个曹魏阵营,也找不出来几个。
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猛人,在演义中却非常普通,甚至几乎一点名气也没有呢?
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而是小说,这里面故事虽然非常精彩,但是说白了有不少作者个人感情在。
而大家也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推崇刘备,贬低曹操的,就连非常出名的张辽、张郃等人,有不少高光时刻都被刻意抹去。
那就更不用提文聘了,他从刘表那里投降过去,并且还有打败关羽这样的战绩,对于突出蜀国大将的名头不利。
这也不符合书中的主基调,但这也不是作者刻意为之,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蜀汉一直都是正义的一方。
而且演义小说里,还有不少的神话色彩,就像关羽死后显灵,给自己的儿子知名道路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故事虽然非常精彩,但是不能当做正史来看待,在看待历史的时候,还是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
如果蜀汉的将领真的有那样传奇,那笑到最后的,恐怕就不是北方了,所以说在为了符合大众口味的情况下,这样的取舍就是必然的。
如果把这样的人物塑造的太过厉害,那就会影响作品的感官,所以为了这样的目的,把文聘这样深受曹家信任的大将进行削弱,也是非常正常的操作了。
大家觉得他的真实实力到底怎样呢?
参考信息:
《魏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