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在这场大规模的城市“微改造”中,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如何平衡现代化需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与现状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涉及居民897万户;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这些改造项目不仅提升了小区的基础设施功能,还注重融入文化元素,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的生机。
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关键点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全资负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将修缮后的历史建筑作为公益性活动空间面向公众开放。这种模式适用于保护价值高、公益性强的历史建筑。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建成一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旅游步径,串联形成一批优秀文化景点,讲好广州故事,展示广州魅力。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确保历史建筑得到及时修缮和保护,避免自然损毁,同时让公众能够真切体会和了解历史建筑的价值。
然而,政府主导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资金一般集中投放于保护修缮环节,不利于修缮后的活化利用和运营维护;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的划分存在矛盾,导致私有产权历史建筑占比较少;资金规模受地区经济差异影响,难以满足量多面广的历史建筑整体保护需求。
2. 企业运营模式
企业投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宣传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活动,付给业主租金或者按比例对运营收入进行分成。这种模式适用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足的历史建筑(群)。企业运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社会资本的稳定化、规模化和长期化投入,补充历史建筑保护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社会资本使用形式灵活,便于创造亮点,吸引公众参与。
但资本具有逐利倾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保护要求,因此在确定企业方面需认真筛选。此外,可能存在项目把控和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不能完全体现建筑特色价值、展现历史文化底蕴。
三、多元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专家观点
“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一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表示,“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让公众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
群众声音
“我们小区改造后,不仅环境变美了,还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让我们住得更舒心。”一位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居民感慨道,“特别是那些老物件、老故事的展示,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
四、横向对比:国内外经验借鉴在国外,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样受到重视。例如,法国巴黎在老旧街区改造中,注重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通过修缮和再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域。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争议话题: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方面,过度开发可能会破坏历史建筑的原貌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开发又可能导致历史建筑被遗忘和荒废。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通过创新利用方式,如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活动等,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双赢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不断深入,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多元化的保护利用模式,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工作。
同时,应注重挖掘和传承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双赢。
结尾:守护历史,传承未来历史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载体。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浪潮中,我们应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让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得以和谐共生。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传承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