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已于9月16日早晨7时30分左右,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为14级,风速42米每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强台风“贝碧嘉”超越了历史上的4906台风“Gloria”,成为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

受“贝碧嘉”外围环流影响,浙江、福建等地也有较明显的降水过程。同时,上海市内高速公路在台风登陆前已实施封闭管控,以确保市民安全。
上海市及周边地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关闭公园、取消航班、封闭高速公路等措施,以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比如为确保安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实施了封闭管控措施。例如,G40沪陕高速崇启大桥段、沪苏通大桥等路段相继关闭,并在部分收费站进行车辆分流。

根据中央气象台和上海中心气象台的数据,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时,无论是从风力、风速和中心最低气压上看,都反映出具有极强的强烈气旋效应和破坏力,能够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受台风的直接影响,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甚至有大暴雨。具体降雨量数据可能因地区而异,但整体而言,台风带来的降雨强度较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积水和洪涝灾害。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上海市内多处树木倒伏和广告牌坠落。例如,黄浦区九江路与福建中路交叉口发生行道树木折断,普陀区长风二村发生小区树木倒伏,浦东新区公陈路与新泥路交叉口发生广告牌坠落等。为确保市民安全,上海市部分区域采取了停工停课措施。例如,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区等四区按照相关规定采取了临时停课、停工、停运等措施。

之所以台风登陆时具有强大的破坏能力,关键在于其拥有复杂且高效的能量补充机制,主要表现在:
海洋热力条件:一方面是海水温度:台风形成和发展需要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据观测,贝碧嘉所经之处的海水温度高达30摄氏度以上,比历史同期明显偏高,这种高温海水为台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另一方面是海水蒸发:温暖的海水蒸发形成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台风内部凝结时释放潜热,进一步增强了台风的能量。

大气环境:一方面是对流层条件:台风在对流层中发展,需要足够的垂直风切变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贝碧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到一定的大气环境干扰,但其核心环流逐渐增强,说明其在有利的大气条件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水汽输送:台风周围的水汽被卷入台风眼墙区域,通过强烈的上升运动凝结释放潜热,这些热量进一步推动了台风的增强。

台风内部动力过程:一方面是暖心结构:台风具有暖心结构,即台风中心气压低、温度高的特点。这种结构使得台风内部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强烈的对流和旋转,从而维持和增强台风的能量。另一方面是角动量守恒: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其角动量会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台风系统的整体角动量守恒,这种变化会促使台风内部的空气加速旋转,进而增强台风的强度。

能量转化与释放:在能量转化上,台风在发展过程中,将海洋的潜热能转化为台风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这些能量在台风内部通过复杂的动力过程进行转化和传递。在能量释放上,当台风登陆后,其能量会迅速释放给陆地,造成强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贝碧嘉登陆上海时,其强大的能量释放导致了严重的风灾和洪涝灾害。

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秋季生成的台风中超强台风占比较高。例如,1949年至2020年间,秋季生成的台风中超强台风占比27.9%,远高于夏季的18%。这表明秋台风在强度上具有显著优势。
从实例上看,如2005年超强台风“泰利”在登陆台湾省花莲县时的瞬间风力超过17级,给福建沿海带来了严重的大风和降雨灾害;又如2013年最强台风“海燕”生成于11月并以巅峰状态登陆菲律宾导致当地遭受重创。这些实例都充分说明了秋台风的猛烈程度。

那么,为何秋台风要比夏台风更为猛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海水温度与能量积累上,秋季,尤其是8月至9月,是海水温度达到全年最高的时期。温暖的海水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得台风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补充。此外,经过夏季的积累,海水中的热量在秋季达到高峰,这种能量积累为台风的形成和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大气环境与动力条件上,进入秋季后,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导致台风路径偏南。这种位置变化使得台风在移动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有利的动力条件,如高低空的风切变减小、高空辐散流出增强等,从而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增强。
同时,秋季冷空气开始活跃,当台风与冷空气相遇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导致更大的风和更大的雨。这种“强强联合”使得秋台风的破坏力显著增强。

在台风生成源地与结构特点上,秋台风绝大多数生成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那里海温高、距离陆地远,为台风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秋台风在生成初期就能够获得充分的能量积累和发展空间。同时,秋台风受南海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小,这使得台风结构的对称性更好。尽管台风的体积可能不大,但其结构的紧凑和对称性有利于台风强度的进一步增强。

所以,秋台风之所以如此猛烈主要是由于其生成时海水温度高、能量积累充足、大气环境有利、台风生成源地和结构特点优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秋季应特别警惕台风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