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40万的大厂员工,住进北京城中村,撕下这个社会最体面的一幕

棠棣说社会 2025-04-09 07:38:38

早上7点,五环外的董村村口道路两侧,就被各样的小摊占领,叫卖声此起彼伏,包子的香味随着蒸汽飘了出来。

狭窄的道路,老旧的房屋,有裂缝的红砖墙,随意停放的小电驴,在周围一大片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甚至有些滑稽。

如果不是地图定位显示,任谁也无法将这里与北京这俩字联系在一起。

像董村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这就是北京俗称的城中村,是北漂人的“新手村”,也是骑手和务工人员的集散地。

可是没想到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有数万名身着大厂工装的年轻人,闪现在村里。

据《新产业研究计划》统计,仅阿里巴巴一家,就有9.8%的员工住在城市的边缘。

如今一年过去,住城中村的大厂人是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蜗居于此?

答案就藏在写字楼与城中村的夹缝里。

2024年,阿里北京总部、腾讯、京东、美团、小米、滴滴等互联网企业,相继将办公地点迁至五环外,形成了“望京、后厂村、西二旗”的三角区。

大厂员工张薇发现,她的通勤距离将从3公里骤增至23公里,这也意味着她在通勤上的时间,每天都要多花上2小时。

这让她有些无法忍受,原本在公司划定的圈内,有住房租金补贴1500元,她花上6000元,住在国贸CBD精装公寓开间,为的就是过有品质的精致生活。

于是,她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大厂周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

没想到这一考察,倒让张薇发现了一块价值洼地。

写字楼周边3公里内,城中村与CBD的租金差竟然高达3倍,五环外城中村月租2000元,就能租到独卫的一室一厅。

而且城中村公交车很方便,距离地铁站5分钟不到,走路去公司上班也只有10分钟。

既低碳环保,还锻炼了身体,比起住在5环内,每天除了节省一笔通勤费,还能多睡一小时。

当通勤时间压缩到10分钟,时间成本与租金支出的边际效用就发生了逆转。

这些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成本核算体系。

如果每天节省2小时通勤时间,相当于每年多出30个“自由日”,如果按时薪150元计算,则相当于月增9000元的隐性收入。

多出来的时间,可以有1小时睡觉,半小时健身,一小时学习来提高自己,是不是很香?

张薇就这样成了城中村的一员。

和张薇略微不同,在大厂工作了七年的老徐,已经在城中村住了3年。

之前他住的是整租7000元的公寓,押二付三,需一次性支出3.5万元。

现在换成“草场地城中村”的单间,月租2800元,押一付一。

老徐说城中村的“低门槛”让他有了对抗风险的底气。

互联网大厂素有35岁魔咒,老徐时刻都保持着危机感。大厂光环说没就没,房租压力小,心态反而更稳。

如果被裁,他就月底退房,大厂给的“离职大礼包”以及这些年存的钱,足够他在合肥买套房退休。

城中村的房子是很粗糙,也有年代感,或许墙皮还起皮,房间还漏水,那又怎样呢?

他本来就是小镇青年,住在村里,仿佛回到了老家,有一种踏实感。

像张薇、老徐这样的高收入群体住城中村的人还有很多。

27岁的晓晓是某大厂的运营,自从搬到城中村,她觉得睡眠质量好了很多,上班的焦虑感也少了。

如果说在写字楼喝38元一杯的咖啡,吃88元的轻食是一种仪式感,那在城中村5元的咖啡、10元的快餐就是生存智慧了。

在城里找个托尼老师理个发,还要盘算着如何用美团优惠,而在城中村,洗剪吹只要30元。

住进村里后,生活便利不说,还成本骤降。5毛的馒头、5元的鸡蛋灌饼、2块钱的小蛋糕,各种各样的铁板烧。

就算是请客,在城里,人均200元都不咋地,而在这里,一顿若花上200元可以吃大餐。这些低生活成本,也给年轻人提供了随时裸辞的底气。

“住在村里,钱不是省下来的,而是根本花不完。”这是晓晓最大的感悟。

她惊奇地发现,每个月生活支出居然只有4000元。

照这个速度下去,她用不了5年,就能攒够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然后搬离这里,在北京买房成家。这可比住高档公寓离财务自由要近得多。

而在“马泉营城中村”,90后产品经理安安另有一套独特的省钱哲学,村后的王府井奥莱是她的“后花园”。

原价2000元的Burberry基础款200拿下,半价的进口食品,被她毫不犹豫地带回家,这里的性价比,CBD的网红店可给不了。

周一穿着新衣服去上班,同事都以为她加薪了。

晓晓住的草场地村,毗邻黑桥公园骑行绿道,她经常去那里锻炼。

奥莱和黑桥公园,是城里人花100元来Citywalk的地方,却是他们日常遛弯的地儿,晓晓戏称推开窗就能见到诗和远方。

这地理位置的红利,让他们这些向下兼容的大厂青年,生活的幸福感也升级了。

这种“住工体”模式,让城中村成了另类“数字乌托邦”。

当然,选择住城中村也是需要勇气的。

这意味着,你不得不撕掉“精致中产”的标签,做好“会很没面子”的心理准备。

特别是那些每天要赶到城里上班的年轻人,通勤也是要面临的问题。

为了避开人流的高峰,他们需要坐上7点的地铁。

要不然,就有可能需要排队等上几十分钟,才能被挤进去。

想坐,那是不可能的,就这样以前胸贴后背的密度站着吧,顺便默念下昨晚背的英语单词或者在车上补上一觉。

没办法,北京太大了,通勤时间长,累是累点,但是看到银行卡上不断增加的余额,想着离买房上岸又进了一步,就又干劲满满的了。

其次住在五环外,也少了很多优质的看病、教育资源。

加上城中村的房子一般是村民自建房,也有很多建筑上的短板,比如铁皮楼梯、二手水表、无窗房间、快递无法上门等等。

白天在早会上说着“对齐颗粒度”“打通底层逻辑”,晚上回到村里却要掌握更实用的生存技能。

你得学会看水表、修水管,学会与小吃店的大妈建立稳定的关系,这都是在商业方法论里找不到的实战经验。

在城中村住久了,这些高收入的年轻人习惯了这种好笑的割裂感。

租房实际上也是挑人,城中村的房子,在租房软件上是看不到的,全靠租客间口口相传,以及亲自到实地查看。

在这里,邻居阿姨送的咸鸭蛋、房东帮忙吆喝找房,取代了城里的“边界感”。

有人说这些城中村的大厂人,是消费降级了,变得抠抠搜搜。

但张薇并不这样认为,她说他们这不是妥协,也不是躺平,只不过选择了用烟火气,来对抗那些虚无的精致和不确定性罢了,他们变得更务实了。

“以前觉得住在国贸才算混得好,现在发现,能10分钟走路上下班才是真幸福。”

当“北上广容不下肉身”的焦虑蔓延,城中村成了这代年轻人的解药,它不够光鲜,但足够真实;它剥离了虚荣,却留下了生活最朴素的质感。

今年,有些大厂或拿地,或买楼,或抄底捡漏,又在向五环内回流。

不知那些已经适应了城中村的大厂人,是会回到五环内的公寓,用6位数年薪供养自己的精致中产梦,还是继续用城中村的馒头和星空,来换一份提前退休的自由呢?

但不管他们如何选择,都是为了明天会更好!

毕竟,这里是北京,是梦开始的地方!

-END-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实验室《月入3万的大厂人,住进北京城中村》

Vista看天下 《月薪过万的大厂年轻人,租房也只能住老破小”》

新氧《月入过万的大厂人,只配住老破小》

B站《北京折叠:城中村就是贫民窟吗?实拍沙河于辛庄北漂打工族真实生活》

每日人物《拿地、买楼、抄底捡漏,大厂回流五环内》

看客insight《被折叠的后厂村:月薪四千,不被看见》

羊城晚报《北京白领工作仅3年月入3万,坐地铁就要花3千》

一条《北京五环外的传奇城:10万北漂抱团取暖》

作者:鸢儿

编辑:柳叶叨叨

0 阅读:33

棠棣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