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十五年》看张居正的多面人生

闲人杂谈 2025-01-09 10:25:46
黄仁宇笔下的历史转折点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些年份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玄机,明朝的万历十五年(公元 1587 年)便是如此。黄仁宇先生以独特的 “大历史观”,将这一年中的诸多琐碎事件串联起来,为我们揭开了明朝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张居正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他的改革举措、政治手腕以及身后荣辱,都与明朝的国运走向紧密相连,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深远。

一、张居正的崛起之路

张居正的人生起点颇高,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聪慧,5 岁识字,7 岁能通六经大义,12 岁考中秀才,在江陵当地堪称神童,声名远播。13 岁时,他满怀信心地参加乡试,本以为能轻松上榜,却意外落榜。原来,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独具慧眼,他深知张居正天赋异禀,若过早顺遂进入官场,恐难成大器,便有意挫其锐气,让他经历挫折的磨砺。张居正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在磨砺中愈发坚韧,三年后顺利通过乡试,成为少年举人,顾璘对他赞赏有加,赠犀带并寄语厚望,期望他能成为伊尹、颜渊般的栋梁之才。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23 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得以在翰林院学习,受教于内阁重臣徐阶。在徐阶的引导下,他潜心钻研朝章国故,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彼时,内阁中夏言与严嵩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张居正初入官场,虽无发言权,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他大胆上奏《论时政疏》,系统阐述改革主张,可惜未获明世宗与严嵩重视,此后在嘉靖朝,他只得暂隐锋芒。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养病之机回乡,在江陵的三年间,他深入民间,亲身体察百姓的辛劳、饥寒与痛苦,深知田赋不均、贫民失业、兼并严重等社会积弊。责任感促使他重返政坛,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到翰林院,此时的他已在苦闷思索中成熟,学会了徐阶 “内抱不群,外欲浑迹” 的处世之道,相机而动。

嘉靖末年,张居正迎来转机。他凭借自身才华与积累的人脉,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裕王对他颇为器重,国子监司业一职又让他掌控诸多未来官场人脉,为其政治崛起积累了深厚资本。世宗殁后,裕王即位为明穆宗,张居正以旧臣身份受提拔,进入内阁,开启了施展抱负的新篇章。

二、改革风云:力挽狂澜的壮志豪情

(一)考成法:整饬吏治的利刃

万历元年(1573 年),张居正正式推出考成法,这是他改革之路的关键起点。彼时,明朝吏治腐败不堪,官员敷衍塞责,朝廷诏令如泥牛入海,难以落地执行。考成法旨在打破这一僵局,其核心是构建一套严谨的官员考核体系。六部及督察院需将各级官员职责事项、完成期限登记于三本账簿,一本留存本部,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交内阁查考。六部按计划行事,逐月自查,六科依账簿监察六部,每半年上报,内阁则稽查六科,对逾期未完成者惩处。

考成法推行后,成效立竿见影。例如,万历三年春的外官大考,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等众多官员,因未完事务较多被镌俸三月,这一举措让各级官员深知敷衍不得,朝廷政令得以迅速贯彻。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扯皮推诿现象骤减,官员们一改往日慵懒作风,积极履职。据统计,因考成法被裁撤的冗官达一千三百多名,约占大明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一条鞭法:赋役制度的革新

在整顿吏治取得初步成效后,张居正将目光投向了积弊已久的赋役制度,决心推行一条鞭法。当时,明朝的赋役制度繁杂混乱,田赋、徭役、杂税等名目众多,百姓苦不堪言。豪强大户凭借特权隐匿土地、逃避赋税,将沉重负担转嫁至贫苦农民身上,导致民不聊生,国家财政也入不敷出。

一条鞭法的核心在于 “赋税合一,按亩征银”。它先清丈土地,以确保税收公平,使大量隐匿土地浮出水面,增加了税基。继而统一赋役,将田赋、力役及其他杂税合并,按田亩核算征收,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服役。这一变革简化了征收流程,去除了里甲征收环节,改由官府直接折办收解。

以苏州府为例,在实施一条鞭法前,百姓每年要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各种赋税徭役摊派,征收过程中官吏还常借机勒索。改革后,赋税缴纳标准化、货币化,农民能依据土地面积明确纳税额,且可专心务农或从事副业,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国家而言,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为边防、水利等事业提供了雄厚资金支持,明朝经济呈现复苏繁荣之象。

三、权力的博弈:首辅的困境与抉择

(一)与冯保的联盟

张居正的改革之路荆棘丛生,若无坚实的政治同盟,恐寸步难行。此时,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进入了他的视野。冯保为人狡黠聪慧,在宫中浸淫多年,深谙权谋之道,且文化素养颇高,喜好琴棋书画,与一般粗莽太监迥异。嘉靖年间,他便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因隆庆皇帝偏好他人,一度失势,直至万历登基才重掌大权。

彼时,内阁首辅高拱位高权重,对冯保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事百般阻挠,二人积怨已久。张居正敏锐洞察局势,深知敌人的敌人可为盟友,自身欲推行改革、施展抱负,必须搬开高拱这块绊脚石,冯保便是那把关键钥匙。于是,二人私下频繁接触,一拍即合,悄然结成政治同盟。

隆庆皇帝驾崩之际,高拱口不择言,一句 “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被张居正迅速捕捉。他不动声色地将此言透露给冯保,冯保添油加醋向李太后与万历皇帝转述,称高拱蔑视幼主,太后与皇帝闻之震怒,当即决定驱逐高拱。高拱垮台后,张居正顺利接任首辅,冯保也稳固了司礼监地位,二人开启联合掌权之路。

在后续改革进程中,冯保利用司礼监批红之权,对张居正的改革奏疏多予支持,使其能顺利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诸多新政。张居正投桃报李,在诸多事务上维护冯保颜面,逢其生辰撰写寿文,还助力其在家乡树立牌坊。如万历四年,冯保欲在衡水老家建双林寺,张居正默许地方官员拨款助力,耗费巨资终建成宏伟庙宇。在二人默契配合下,万历新政得以大刀阔斧推进,明朝呈现中兴之象,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边防稳固,百姓生活亦有改善。

(二)与万历皇帝的微妙关系

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之初,年仅十岁,张居正身为帝师与首辅,肩负双重重任。在教育上,他为小皇帝精心编纂《帝鉴图说》,以历代帝王兴衰为鉴,配以生动插图与简洁文字,如讲述唐太宗纳谏、宋仁宗节俭等故事,循循善诱,助其汲取为君之道;又选拔贤能之士充任经史、书法等老师,严格督导学业。每日清晨,万历便入文华殿诵读经书、研习书法、聆听历史,张居正常亲临督查,若皇帝背诵流畅、见解独到,便褒奖有加,反之则严词质问,令其不敢懈怠。

在政务处理上,张居正凭借太后信任与首辅权威,总揽大权,代皇帝拟旨决策,万历对他敬重有加,视若朝堂支柱,常以 “元辅张先生” 尊称,朝廷上下皆以张居正马首是瞻。如万历三年,张居正力主裁减宫廷节庆开支,停办上元鳌山烟火与新样宫灯,虽遭部分宦官反对,万历仍坚定支持恩师决策,宫中奢靡之风渐息。

随着万历成长,矛盾悄然滋生。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排场浩大,沿途地方官竭力逢迎,甚至有跪迎之举,引发朝中非议,言官弹劾其僭越。万历虽未惩处,心中却存疑虑。此后,张居正为稳固改革局势,对万历管束更甚,劝诫皇帝远离奢靡玩好,专注朝政,万历渐感压抑,对张居正的敬畏悄然转变为不满。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长期压抑的万历皇帝亲政后,情绪爆发,在部分官员煽动下,对张居正展开清算。抄家、削爵、夺谥纷至沓来,张居正家人或流放、或饿死,改革成果亦多遭废弃,明朝复兴之路戛然而止,陷入内忧外患困境,令人扼腕叹息。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关系的微妙变化,深刻影响明朝走向,成为历史兴衰的关键注脚。

四、争议漩涡:身后荣辱的两极分化(一)生前功绩备受赞誉

张居正主政的十余年间,明朝仿佛被注入一剂强心针,焕发出勃勃生机。考成法的推行,让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幅提升,为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条鞭法的实施,不仅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还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疆,修筑长城敌台,与鞑靼俺达汗茶马互市,换得边境多年安宁。水利方面,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成效斐然,河、淮分流,漕运畅通无阻。

时人对张居正赞誉有加,文学家王世贞虽曾与张居正有隙,但在其死后也不得不承认:“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 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这一番评价,足见张居正于明朝而言,是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其改革成果惠及朝野,为明朝延续国祚、走向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石,在明朝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死后遭受清算

万历十年(1582 年),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这位为明朝呕心沥血的首辅,生命戛然而止。然而,他尸骨未寒,风云骤变,弹劾之声便如潮水般涌来。

万历皇帝率先发难,下令抄家,曾经位极人臣的张家瞬间陷入绝境。张居正的府邸被锦衣卫团团围住,查抄人员逐室搜查,翻箱倒柜,家中财物被肆意抢掠。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含冤自尽;家人或被流放边陲,或饿死家中,惨状令人唏嘘。张居正本人也被剥夺谥号,生前荣耀被一扫而空,改革成果大多付诸东流。

究其背后原因,复杂多面。万历皇帝长期处于张居正的严苛教导与权力笼罩之下,压抑已久,亲政后急于摆脱束缚,彰显皇权,张居正便成了首当其冲的宣泄口。从政治层面看,张居正改革触动了众多官僚、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他们在张居正生前敢怒不敢言,死后自然群起而攻之,利用皇帝的不满情绪,妄图恢复旧有利益格局。在社会舆论方面,张居正晚年生活略显奢靡,回乡葬父时的浩大排场、收受下属馈赠等传闻,也为反对者提供了口实,使得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逐渐蒙尘,曾经的赞誉被质疑声淹没,陷入争议漩涡难以自拔。

五、当代回响

张居正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改革虽未彻底扭转明朝的颓势,却留下了诸多值得后世借鉴之处。在改革实践方面,考成法所蕴含的绩效考核理念,对当今行政管理仍具启发意义,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强化责任落实;一条鞭法中简化税制、按亩征银等举措,为现代税收制度优化提供了历史样本,利于减轻民众负担、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其政治手腕也值得玩味,与冯保的联盟展现了在复杂政治格局中寻找同盟、借力打力的策略,然而这种过于依赖个人关系的权力构建,也为身后的政治动荡埋下隐患,警示后人权力制衡与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在教育理念上,张居正身为帝师,对万历皇帝的严格教育初衷虽好,但方式方法上忽视皇帝作为个体的心理成长,为我们敲响了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的警钟。

从更宏观的历史研究视角看,张居正改革是明史研究的关键篇章,反映出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与尖锐性,为理解明朝兴衰规律提供了线索。对社会发展而言,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改革既要果敢突破旧制束缚,又要注重各方利益平衡,凝聚社会共识,唯此才能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助力国家与民族迈向光明未来。

一个时代的背影,永恒的历史印记

张居正,这位明朝历史上的传奇首辅,以非凡的智慧与魄力,在万历年间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他的一生,有少年成名的意气风发,有宦海沉浮的隐忍坚毅,有推行新政的果敢无畏,亦有身后蒙尘的凄凉落寞。他用考成法整顿吏治,让暮气沉沉的官场重焕生机;以一条鞭法革新赋役,为国家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为百姓减轻负担;在权力博弈中纵横捭阖,联合冯保、教导万历,为改革争取空间,使明朝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中兴曙光。

然而,他的结局令人唏嘘,万历皇帝的清算、官僚集团的反扑,让其家族与改革成果惨遭重创。但历史不会忘记,张居正的功绩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明史夜空。他的故事告诫后人,改革之路艰难险阻,需有高瞻远瞩的谋略、破釜沉舟的勇气,还需平衡各方利益、顺应时代大势。让我们铭记张居正,以史为鉴,在当下时代浪潮中,汲取智慧,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不让历史的遗憾再度重演。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