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力达尔|来自帕米尔高原的他,真敢拼!

我从新疆来 2024-03-04 21:48:33

他的返乡创业故事曾被央广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疆新闻网、天山网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他的餐厅——“冰山来客”在开业初期就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专访,现如今在大众点评喀什地区榜评中名列前茅;他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父老乡亲们一起接待过来自五湖四海、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

他就是迪力达尔·牙合甫。

▲央视新闻频道专访播出迪力达尔与张锷的创业事迹

新疆是个好地方,各民族同心协力建设开发了中国西部的大好山河,塔县是个好地方,它是红太阳照耀的边陲,是云端上的县城。

一部《冰山上的来客》让塔县成为无数人心中神往之地,这里有连绵起伏的雪山、碧绿如玉的湖泊、五彩缤纷的野花,还有热情好客的塔吉克族人民,它凭借着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爆火,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胜地。

塔县,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这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正是迪力达尔的故乡。

做一个有目标感的人

迪力达尔创业想法的萌生来源于自己的父亲。

父亲从国有企业离休了之后便一直经商,从事实体行业相关工作,接触过的行业类目较多,从最早涉猎的矿泉水行业,到后来的矿产业等。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为了自己梦想不断打拼,并真真切切做到了小有成就的人,他一直希望以后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甚至希望有一天能超越父亲。

父亲时常会用自己和朋友经商路上的经历,传授迪力达尔一些经验教训。

当父亲遇事不决时,他会主动从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想法,为父亲出谋划策。

这种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是他收获的来自父亲的最大帮助,父亲对他意见的采纳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完全尊重迪力达尔在工作方面的个人想法,几乎不会干涉他的任何决定,与其说这像是一种“放任不管”,不如说是对自己孩子的充分尊重、支持和信任。

有了父亲作为榜样,有了对经商之道的耳濡目染,有了家庭的无条件支持,创业的念头很小的时候就在迪力达尔心中播了种、发了芽。

这让他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991年出生的迪力达尔从小生活在喀什,从喀什市第十小学毕业后在喀什地区第二中学读初中。

如果一定要去衡量成长的尺度,那么对迪力达尔而言,一定是从喀什到上海的距离。

2007年,迪力达尔顺利考入内高班,坐上从喀什到上海的火车,前往上海市金山中学开启了自己的高中生涯。

迪力达尔从金山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海事大学。

在他看来,未来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浪潮,再加上他希望大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最后选择攻读旅游管理专业。

一个目标真正明确的人需要对目标有清晰认识,并且坚定地为之付出努力。

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为什么想要。

在希望丰富自己大学生活,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心愿驱使下,在大学期间,迪力达尔将目标化为实践,成功竞选上“天鹰户外协会”社团的第五任社长,社团规模很大,社团干事有十几人,社团成员高达两三百人。

社团通过找一些第三方的运动品牌合作以及收取成员的活动经费,一到周末就组织开展一些户外露营、徒步、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与比赛,在这段经历中他收获颇丰。

除此之外,迪力达尔还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校外经历。

迪力达尔的父亲在他大学期间从事外贸经商工作,经常与巴基斯坦的商人打交道,建立起了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其中一个外贸商品——松子,具有货值高的这一特殊属性,这便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将其运输到内地各个松子加工厂中。

于是,巴西松子便从巴基斯坦运到新疆再运到迪力达尔那里,由他负责清关工作,即帮助巴基斯坦供应商进行松子的出口报关,再将松子从上海浦东机场发往江浙地区的大品牌的松子加工厂,迪力达尔通过这项工作获得了一些收益和经验。

迪力达尔在大学期间的实践正是他寻找自我的过程,验证先前目标和人生规划可行性的过程。

他一直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将一个个想法落地,将空乏的目标转化成实际可靠的行动,由此这些经历逐渐使他目标的轮廓更加清晰,最后以明确的目标引领往后的行动,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前期创业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后期便开始有了长期的浇灌与呵护。

上海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在足够的付出下,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就很大,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能力够强,那么极有可能打拼出一番事业来。

迪力达尔希望留在更大的平台发展,于是在实习期间参加法国航空的面试并顺利通过,就此正式开启了第一份工作,在这半年里他主要负责法国航空的货运代理业务。

这给他带来可观的薪资以及提升能力、磨炼自我的机会。在这种高回报下,常常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就在不久后,新的转机出现了。

迪力达尔在上海的那段时间里曾与一位上海本地老板相识,并在这位大哥的介绍下认识了他现在的好兄弟张锷。

由于大学期间,迪力达尔一直从事着有关巴西松子的一些清关工作,从进口到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都了解甚多,甚至在偶然机缘下掌握了松子的加工技术。

最后,在这位大哥的提议下双方达成合作,他便放弃了原本在上海的工作,转身投入有关巴西松子加工厂的创业项目。

▲与巴基斯坦客商谈松子项目合作

巴西松子加工厂是一个十分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巴西松子特指巴基斯坦西部与阿富汗交界地区的松子,当地人没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导致其口感不佳,所以加工这一环节需要在中国境内完成,松子加工技术主要集中于上海、浙江等地的大牌干果加工生产商手中,它作为一个垄断型产业将会在后期有着较为可观的收益。

在塔县开办巴西松子加工厂益处多多,由于距离货源地较近,可以降低运费和松子的折损率,加工时选用的松子原料更为新鲜,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松子将会物美价廉。

2016年,他和张锷便带着当时在上海攒的所有积蓄,带着在大城市的所见所闻回到了足迹起始点——塔县开始了创业实践。

此时正逢中巴国际物流综合体项目在塔县启动,对巴西松子加工厂项目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

回塔县的路途中他对未来充满憧憬,觉得未来有一切可能性,没曾想一个危机即将来临。

在塔县开办松子加工厂的过程中,迪力达尔和大哥所持的不同经商理念碰撞,大哥专门请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做了评估,预测到那几年的经商环境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大哥认为当面对不利于商贸的情况发生时,可能没有准备充分的措施和应对之法。

为了降低这一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评估机构建议他不要做这个项目。

大哥也劝了迪力达尔和张锷很久,希望能一起回到上海,将这个项目搁置。

可是前期已经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可是明明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怎么能放弃呢?

迪力达尔和张锷不甘心松子加工厂项目就这么黄了,他们当时天真地认为只要是好项目,要融到资就不难,于是继续留在塔县,连夜出了很多方案,邀请很多相关领域的企业来看,企业都很感兴趣,但是在需要出钱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大家最终还是不敢冒风险投资,大家考察完都没有落地投资。

直到2019年还在找第三方融资,最终因为融资问题松子项目做完一年不得不停下来,他下定决心按下了“暂停键”。

在一个事情上死磕到底,拉长时间战线,只能认定这种行为叫坚持。

坚持并不完全等于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是指能够将完结的事情作为经验消化吸收,以提高自我,并且能够以长远的眼光思考未来,预见未来,活在未来,不囿于当下。

追梦再出发

十分幸运的是,他们在松子项目进展困难的时候,回望周围发现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很好,但是当地却没有民族特色餐厅。

迪力达尔的一个北京朋友就和他吐槽说:“你们塔吉克族难道不喜欢做生意吗?我想找一家当地人经营的塔吉克族特色餐厅都找不到。”

一个商机就这样悄然来临。

迪力达尔在另一个领域中延续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思索再三后,最终他们决定开一家具有塔吉克族风情的民族特色餐厅。

因为之前松子加工厂项目做得不错,虽然资金方面有困难,但是他们的产品各方面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认可。

于是他们向政府提出了关于餐厅的设想,希望把一处改造成一个民族特色餐厅,填补塔县文旅行业的空白,这十分契合塔县当地的发展蓝图,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许多支持。

塔县有计划做5A级旅游景区,并在2020年成功获得批准。

大学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为迪力达尔提供了帮助,他十分具有预见性地把握住风口,在2018年在景区附近开了家餐厅。

▲餐厅外图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RXX

餐厅营业之前,他们想做差异化的产品,从而选择塔吉克族风味小吃作为重点来推动餐厅发展,而不是当地的“食品特色标签”——牦牛肉火锅。

然而这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当地的传统小吃具有高热量的特性,不太符合大众游客的口味,只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将其作为小吃来尝试,不能当作主食达到果腹的目的。

如果做出大量的改良,则会使特色美食失去本来的味道,失去民族文化的特色。

由此可见,完全以塔吉克族风味小吃为主要卖点的经营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他们决定还是要迎合游客特点,开启了以牦牛肉火锅为主,以本地特色小吃为辅的经营模式。

餐厅以塔吉克族独特的烹饪方式炖牦牛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出了差异化,小吃也做了一定的改良,在原来的基础上,主要将黄油和橄榄油等不会让游客有排斥反应的食材和原料加入制作工序之中。

▲餐品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RXX

迪力达尔和张锷除了在餐品方面费了不少心思,还在餐厅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专门打造了歌舞表演团队,也经常邀请本地的文工团,给游客带来精彩绝伦的塔吉克族歌舞表演,打造出温馨轻松的氛围。

在装修设计方面,餐厅具有强烈的塔吉克族风格,摆有一些民族特色服装和摆件,餐厅还专门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打卡角”,可以穿着民族服饰拍照留念。

在开业第一年内,餐厅营业额就达到近200万元,单日接待顾客最多超过300人。

▲餐厅打卡角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RXX

餐厅距今为止已有七年了,迪力达尔和张锷最初都不是餐饮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最初在这个行业里面毫无经验,他们慢慢摸索,走过许多弯路,现如今经验慢慢积累起来了。

根据塔县“一县对三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的特殊地理位置,迪力达尔和张锷继往开来。

2023年,在塔县开了一间以中巴友谊为主题的咖啡厅,巴基斯坦咖啡和我们平常喝的咖啡有所不同,里面主要含有奶油和燕麦。

也是在去年,他们的民宿也正式开启了营业状态。

▲中巴友谊咖啡厅

冬季不是塔县旅游的旺季,迪力达尔在给员工放完假之后就开启了出差模式,按照他的话来说“出来更新大脑,充充电”,去沿海一带城市的知名餐厅体验、交流和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加深自己的认知,见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的广阔天地,将这些所见所闻充实自身,将这些学到的经验模式运用到帕米尔高原。

在现实中散发理想的光芒

“理想之花盛开在现实的土壤中”

迪力达尔说,创业对他而言是一个注定的事情,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会睡不着觉,会因为一些很小的成就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大学期间无论是经营社团还是做清关工作,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理想远不如此。

由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迪力达尔在内高班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这让他下定决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回馈和反哺。

他这么多年在外求学,返回家乡就想为家乡百姓做些实事,回到家乡创业成立巴西松子加工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让家乡父老乡亲的物质生活水平翻上一番,创造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就如他所说:“当我发现员工的手机是当下最新款,比我还好的时候,我非常有成就感,我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

面对中国市场对于松子的需求规模,迪力达尔和张锷的松子加工厂未来还是有重启的打算,在这个偌大的产业领域,相对之下以比较小的成本成功验证了这门生意的可行性,他们希望未来能带动塔县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工作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塔县旅游业盛起之时,迪力达尔希望自己抓住机遇,在家乡做事就一定要把事情做成功,为之后的青年朋友们做出一定的带头模范作用,坚持把餐厅做下去,给和他一样面对相同境遇的年轻人起到一些鼓舞作用。

▲为表彰迪力达尔团队在促进中巴友谊的贡献,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省政府颁发的友谊勋章

迪力达尔和张锷开餐厅就是在帕米尔高原上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以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给来到塔县的络绎不绝的游客别具风情的文化体验,游客们可以与餐厅热情的工作人员交流,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

同时,他们以中巴友谊为主题的餐厅也让巴基斯坦的咖啡文化与中国游客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邂逅。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