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老奶奶一生未婚。年轻时,她是护士,独立自强。母亲去世后,她没有亲朋好友,靠的只有自己。得了癌症,做完手术没法出门,只能强迫自己快速囤东西,冰箱里塞满三个月的食物。
很多人都在羡慕她的勇敢,她却说:
“哪怕我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想到自己会孤独终老,还是会掉眼泪。”
哪怕她已经给自己预约了一块合葬墓地,那里葬着400多个跟她一样孤独终老的老人,她依旧担心“我死在这个房间后,化成一堆白骨,都无人知晓。”
就是日本纪录片《无缘社会》的剧情,79岁的老奶奶若山钵子,年轻时因为工作太忙,还得照顾年迈的母亲耽搁了婚姻,以至于单身到现在。
年迈的她,因为膝下无子女,晚年疾病缠身时,无人照料,只能自己为自己打算,连墓地都得自己准备。
如果不结婚,晚年生活是会不会很惨?
这不该成为一个肯定句,也不该变成一个疑问句,毕竟“不结婚”与“晚年生活”的好与坏画不上等号。
清末明初,广州就有一群不婚女子,她们用终身去抗争,成为自由的自梳女细看这一张图,有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给一位年轻女子梳头,肯定有人觉得这是准备出嫁的女孩寓意“一梳白头偕老”,可实际上,她完成这个仪式后,就不会再结婚了。
我们都知道,结了婚的女子大多会盘发,而她们这群“自梳女”,也是将辫子扎好,自己盘成了发髻。
清末民初的广东顺德一带,桑蚕养殖业特别发达,女性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一大家子,完全能够自力更生。
由于过去的女性深受传统礼法束缚,作为人妇,不仅需要照顾婆家所有人日常起居,还得经常受气,被苛责。
而且当时的女性没有自己选择丈夫的权利,往往都是盲婚哑嫁,所以很多女性都特别恐婚。
所以,当这些女性自己有养活自己。甚至是养活一大家子的能力时,并有很多女性站起来反抗,坚定“不婚”想法。
“不婚”早已不是现代人才拥有的思想,在过去也同时拥有,只不过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想要真正落实下去不易。
为什么这么多原本“不想嫁”的人,最终踏上了婚姻之路?有人是真的“嫁给了爱情”——张馨予曾在一档节目采访中提到过,自己很有可能在好朋友中最晚结婚。可谁也没有意料到,她会猝不及防地公布恋爱关系,快速步入了婚姻。“我想如果我嫁人了,一定不是我年龄大,而是彼此条件合适,另外,嫁给他,便是嫁给了爱情。”
有的人只是“想要脱单”——大学毕业后,看着身边的好朋友谈着甜甜的恋爱,毕业没几年就结婚有了自己的宝宝。自己开始焦虑了,因为自己没有对象,被身边人催促,被亲戚朋友嘲笑,于是想要去相亲,找个对象快速结婚,不关乎爱情,只要合适便好。
有的人只是“恐惧晚年”——就像题主的问题一样“不结婚的人,晚年会不会很凄惨?”谁又不恐惧孤独和凄惨呢?因为害怕晚年无可预料的风险,所以着急找个伴结婚,规避这种风险。
结婚就能避免孤独吗?父母催婚,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一句话:
“现在我跟你爸还能照顾你,等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该怎么办?你不就得孤独终老,到时候有的是你哭。”
婚姻似乎成为避免孤独的避难所。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婚姻可以给我们带来伴侣、儿女,晚年生活多点“人气”,就不容易孤单寂寥,跟我们不要忽略了这只是“理想中”的婚姻状况和家庭氛围。
想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有希望达到“理想”境界,那我们是不是也能去想象单身到老达到的“理想”境界呢?
在家寂寞,看书写字玩手机……
外出寂寞,找三两个好姐妹唠唠嗑……
这样,也并不会缺失“人气”,照样乐得自在。
肯定会有人嘲讽:“七老八十躺在病床上,没有子女靠谁伺候?”
我想说,七老八十躺在病床上,子女也刚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抉择地步,有多少子女真的放弃工作回家伺候父母,承欢膝下?
自己七老八十,丈夫/妻子就一定还在人世吗?
这些都是我们算不准的,唯有“钱”才是更加靠谱保命的存在。
正如刘震云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多少结了婚的夫妻,坐在餐桌上吃饭,全程无话可聊;多少结了婚的夫妻,三观不一致,倾诉变成了对牛弹琴。
结了婚摆脱孤独凄惨,这是理想状态而已。
那些认为结婚、生孩子就能避免孤独终老的人,往往忘记我们还有时间的维度,真相往往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注定要独自面对孤独,直到死去。”
总结结婚有结了婚的活法,不结婚也有不结婚的活法,只不过不结婚就得“长期为自己打算”,没有人会替你打算。
比如未来生活在哪里、手中要有多少存款、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密友…等等。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曾向往过爱情,如果婚姻100%甜蜜,谁愿意单独过一生。
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应该是不排斥、不冷漠、不强迫、不急切。
相信世间有真爱,也有独自生活的勇气!
我不结婚的原因是不想过那种家长里短的生活
首先得自己活的不错
健身,攒钱!只要你坚持到老,你会比很多养家糊口的还轻松健康和幸福!
就这世道,活着我就感恩苍天和父母了。活一天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