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来找我喝咖啡。
四年前,他和我同批进入这家省级国企,当时眼里闪烁着光芒,如今却黯淡无光。
"周周,你还记得我刚来时的样子吗?"他问我。
我当然记得。小李是学校保送研究生,放弃了几家知名私企,选择了这家国企。他说想做点实事,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我以为,只要踏实做事,就能获得领导赏识。现在才知道,最大的笑话就是相信实力说话。"
他喝了口咖啡,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
一年前,小李负责的创新项目获得了集团总部好评,作为主要负责人,他整整三个月没回过家,方案修改了十七稿,终于在验收时得到了集团领导的赞赏。
然而项目结束后,他却被调离了核心业务组。
"为什么?"我问。
"因为我不懂'做人'。"小李苦笑道。
原来,在项目汇报会上,集团领导当众夸奖他有想法、有担当。而他的直接上司周总——一个空降的副总,脸上的笑容却很勉强。
会后,周总找他谈话:"小李啊,你业务能力是不错,但还是要多注意方法和技巧。"
表面上是关心,实则是警告。
一周后,他被调到了边缘部门,每天处理些琐碎的行政事务。
"你知道吗?那个创新项目的成果,现在挂的是周总的名字。"小李说这话时,眼里没有愤怒,只有麻木。
我并不惊讶:"单位里不都这样?"
"最可悲的不是功劳被抢,而是我现在已经学会了主动让功劳,甚至开始琢磨怎么拍马屁。"
小李给我看了一张截图,是他发在领导群里的一段话,字字句句都是对领导的吹捧。
这个曾经说"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学会了低头哈腰。
"你知道我为什么变成这样吗?"小李问我。
我没说话,等他继续。
"去年年底,部门评先进,我做了那么多工作,连个优秀员工都没评上。而那个整天跟在周总后面点头哈腰的王明,不仅评上了,还被提拔为副主任。"
"那一刻我才明白,在某些单位里,能力远不如会做人重要,而所谓的'做人',就是放弃尊严,迎合领导。"
我叹了口气:"所以你就开始改变自己?"
"不是改变,是被改变。"小李纠正我,"就像一条狗,你打它一次不听话,打它十次,它就学乖了。"
他给我讲了他这一年的"成长":
早上到办公室,第一件事不是工作,而是端茶送水;开会前,提前了解领导观点,坚决不提反对意见;加班不是为了赶工作,而是为了等领导先走;甚至连午饭吃什么,都要看领导的选择。
"最讽刺的是,我现在竟然升职了。"小李冷笑,"周总在全部门会议上表扬我'有进步',说我'识大体顾大局'。"
我问他:"这样的生活,你不觉得痛苦吗?"
"一开始很痛苦,现在已经麻木了。"小李的眼神告诉我,那个曾经阳光开朗的年轻人已经死去,"你知道吗,上周我们部门来了个应届生,满腔热血地说要做实事。我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四年前的自己。"
"你跟他说什么了?"
"我告诉他:'在这里,最大的本事不是把事做好,而是把领导伺候好。'"
听到这,我沉默了。
在国企工作四年,我见过太多像小李这样的人。他们起初满怀理想,最终却被体制磨平了棱角。
这或许就是一些领导最大的失败——他们用权力和陋习,把一个个只想好好工作的年轻人,变成了墙头草、马屁精,最后沦为行尸走肉般麻木工作的提线木偶。
小李临走前,我问他为什么还不离开。
"能离开的都走了,留下来的,不是有家庭负担,就是已经失去了在外面拼搏的勇气。"小李惨淡地笑了笑,"我申请了调动,但周总就是不批。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说:"因为你现在已经变成他想要的样子了。"
"没错,我已经从一个可能的威胁,变成了他的一条听话的狗。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放走呢?"
从咖啡厅出来,我想起我的另一位同事老张说过的话:
"在单位里,有三种人永远不会被重用:第一种是能力太强不听话的,第二种是能力太弱干不成事的,第三种是正直到不会变通的。真正受宠的,永远是那些能力够用且知道如何讨好领导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职场现实。
全文完,如果看完有感触,不妨点个"赞"和"在看",周周每周和你一起,破解职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