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中将回忆云山战斗:和志愿军首次交手,美国人的残忍让我痛苦

乐蓉评历史 2024-02-24 13:26:00

云山战斗,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戏剧性的一幕。中美两大王牌主力因为“误会”迎头相撞,双方直到仗打起来才发现认错了对手。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却意外造就了一场经典战役。向来在军事上慕强的日本,曾特意把云山战斗作为模范战例收入军官教材,并做出如下评价:

“志愿军之所以能赢得这场胜利,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军事原则。”

作为中美这对历史宿敌在军事上的首次正面交锋,这一仗对于世界的触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美军视角下的云山战斗,更是一部体现人性矛盾的血泪史。

那么在云山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向来骄傲的美军如此避讳这一战。

云山位于朝鲜西北部,四面环水,周围群山连绵,密林覆盖。通往温井、昌城、宁边、博川的四条公路在此交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朝鲜北部的交通枢纽。而从云山再往北走150公里,就是鸭绿江,江的对岸就是中国。

1950年11月1日的早晨,云山地区烟雾弥漫,呛鼻的味道熏得人耳目不明,能见度最多只有10米左右。这里是最前沿的战场,先前已经进行过几场小战斗,枪火不慎引燃了森林大火,烧了几天几夜。

正在向北推进的美军第1骑兵师,创立于独立战争时期,号称美军历史最为悠久的王牌部队,大号“美利坚开国元勋师”。在朝鲜战争刚开始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就说过这样一句大话:

“我绑起一只手来就可以撂倒那些朝鲜人,如果把第1骑兵师调到朝鲜半岛,你会看到这些家伙急急撤退到满洲边境,然后再也看不到他们。”

作为美军的头号主力,骑一师在朝鲜战场几乎是从头打到尾。6月25日战争爆发,5天后美军第24师就登陆朝鲜,而这支部队在战前曾补充过大量骑一师的战斗骨干和军官。7月18日,骑一师正式在浦项洞登陆,参战朝鲜。

然而因为势单力薄,骑一师一开始并没有实现麦克阿瑟吹过的牛皮,反而只能跟着南韩军队一起挨打败退,为此憋了一肚子的怨气。所以在仁川登陆扭转战局后,这支部队最为猖獗,一路反攻,誓要最先打到鸭绿江边,拿下这场战争的头功。

但刚走到云山,现实却泼了骑一师一头冷水。

据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韩国战争史》披露,战前南韩军队已经发现“在云山和熙川北部,有2万名中国军队正在待命”,他们立即将这一情报交给了美一军军长米尔本,但并未引起重视。

与此同时,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南韩败兵,也声称中国人已经参战,而且很快就会打到云山。但对于这样的消息,作为骑一师先头部队的第8骑兵团团长帕尔默却根本不屑一顾,一来是美军情报部一直坚称中国人不敢参战,二来是因为他向来瞧不起战斗力孱弱的南韩军队,认为这群人遇到点困难就只会哭爹喊娘,经常把敌人形容得如同天兵天将一般。

所以面对南韩第一师师长白善烨让他小心中国人的警告,帕尔默只是夹枪带棒地回了一句:

“中国人?那些黄种人也会打仗?”

不过就在帕尔默趾高气昂,以为南韩又把朝鲜游击队错认成中国人时。一架美军侦察机却在烟雾稍微消散的云山中看到了恐怖的一幕:

“有两列长长的敌军步兵纵队正沿着小路向东南方向前进,我们的炮弹径直落在他们的队伍里,但他们仍在不停地前进。”

这则情报让坐在司令部的骑兵一师师长盖伊不寒而栗,因为这短短的一句话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 队形齐整向且东南方向前进的部队,不是在撤退,而是要进攻,这绝不会是溃败的朝鲜人民军。

第二、 遇到空军阻击仍不断前进的队伍,显然是接到了紧急任务,不能耽误时间,那么他们大概率就是冲着一线的“联合国军”部队来的。

果然,当天夜里一则绝望的消息传来:志愿军第39军兵分三路发起猛攻,云山被包围了。

有趣的是,39军此时也还处于糊涂状态。他们原计划不是冲着美军来的,而是要打驻防在云山的南韩部队。虽然战前39军已经得知骑一师在向云山地区移动,但不知道美第8骑兵团已经到了云山,而且开始接替南韩第一师的防务。

所以在当天下午3点多,战场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回忆说:

“我前沿观察员发现,云山外围的敌坦克、汽车、步兵开始向后移动,云山街附近的敌人往来频繁……”

对这一现象,39军的判断是敌人要撤退,为了不错失战机,军长吴信泉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趁敌人后撤混乱的有利时机,提前总攻云山。下午5点,志愿军实施炮火急袭。10分钟后,39军主力向云山城发起全面进攻。

而直到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和美军才相互“认出”了对方。这一下,美军彻底慌了,但当39军发现自己把美国人包了饺子后,显然更加急切地想要把握住这意外之喜。

第8骑兵团一开始就被从志愿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包围,而随着一阵强烈的军号声和炮火声后,守在东面的南韩第15团在第一轮进攻中就全军覆没,第8骑兵团最后一条退路被彻底封死。

继南韩第15团后,下一个遭殃的就是第8骑兵团3营。要说3营也活该倒霉,当左右的1营、2营意识到状况不对主动突围时,3营的反应就慢了半拍。他们把车辆一辆挨一辆的排好,士兵则睡在卡车的驾驶室或者车厢里,还饶有兴致的等待着上级撤退的命令。

只能说这个时期的美军,对志愿军打法战术和战斗力全无了解。

39军的前身是红15军团,徐海东带出来的铁血劲旅,也是长征中唯一没有减员反而增兵的红军部队,论军史的辉煌毫不逊色于骑一师。而39军打仗,向来只遵循一个原则:猛打、猛冲、猛追。

当美3营的部分士兵还沉浸在睡梦中时,39军的一个连已经悄无声息地穿插渗透,成功越过警戒线。战斗在突然间打响,这种场面是美军从未见到过的,一名美军中尉后来曾回忆到:

“有人叫醒我,问我是否能听见一群马在奔跑。几分钟后,我听到了军号声,四面都是一片火海,接着一群模糊不清的人影好像从天而降,并马上向他们所发现的任何人射击和拼刺。”

一个营被一个连打得溃不成军,3营直到伤亡过半后才想起来收缩战线,利用坦克、汽车作为屏障构建了一条钢铁防御圈,以此抵御志愿军的攻势。

仗打到这个份上,3营已经四面楚歌,唯一的生存可能就是指望友军救援。但很快他们就听到了一个绝望的消息:美第5骑兵团曾派出两个营试图援救他们,但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突破志愿军的防线,反而搭进去350人的伤亡,团长约翰逊上校甚至还被炸成重伤而死。

直至此时,3营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已经濒临崩溃。而在美军的总指挥部里,第一军军长米尔本和骑一师师长盖伊也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执。

米尔本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名头却大得很。他绰号“大虾”,毕业于西点军校,是后来美国总统阿森豪威尔的学长。这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军中将,曾担任过驻欧洲盟军陆军副司令,朝鲜战争打响后才调来第一军担任军长。

韩军名将白善烨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

“米尔本军长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但在战斗时却又非常勇猛。他所立下的功并不压于曾叱咤二战战场的任何一个美军战争英雄。他并不惧怕战火,常常奔走在战场上。”

但就是这样一位“联合国军”中公认的英雄人物,却在和志愿军的第一次交手中,经历了一场让自己后悔一生的作战会议。在反复的推演和争论后,无论是米尔本还是盖伊,都被迫认清了一个事实:任何企图救援第3营的计划都是徒劳的,而且可能会给整个军团带来危险。

所以最后米尔本只能低着头向所有人宣布:

“这是我全部军事生涯中所做出的最令人心碎的决定,对这些人弃之不管与美军的传统背道而驰。我不喜欢这个决定,我也不指望你们喜欢这个决定,但是现在决定已经做出。”

放弃整个第3营,自己撤退,这是怎样荒唐的命令。但对于米尔本来说,现在的他必须弃卒保帅,因为一旦为了营救3营而耽误时间,等志愿军主力追上来,那么整个骑一师甚至第一军都可能搭进去陪葬。

云山战斗对于米尔本的打击是巨大的,作为一代名将在朝鲜面对志愿军的首次进攻,下达的第一个命令竟然是要抛弃部队。米尔本晚年回忆朝鲜战争时,依然感到非常后悔,他认为自己和指挥部里的其他同僚作为美国军人,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残忍和耻辱的,这让他后半生一直为之痛苦。

当被志愿军围成铁桶的3营看到友军飞机出现,并空投下作战命令时,每个人都以为等到了希望。但谁也不会想到,米尔本的命令里只有一句话:

“现在就剩下你们自己了,由你们自己决定是否撤退。”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救不了你们了,要逃命还是做俘虏自己做决定吧。

跟随命令同时到来的,还有一阵更为密集的军号声,那是志愿军发起总攻的冲锋号。直至此时,第3营的官兵终于明白了老首长米尔本为什么要下决心抛弃自己,因为现在他们也要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得知不会再有救援部队到来后,3营的坦克连就决定自己开溜,虽然他们中的幸存者回去后报告,声称这次逃跑得到了步兵指挥官的同意,原因是当时坦克对步兵已经毫无帮助。可是傻子都知道,当时3营的防御圈主要依仗的就是坦克,坦克跑了,步兵就是活靶子。

当然,人性的表演还在继续。

第3营步兵残部困守在山坡侧面的一个防空洞周边,这里除了指挥机构外,还有200多名撤下来的伤员,包括负伤的营长奥蒙德少校。

到了最后突围的时刻,已经没有人顾得上伤员,3营最后的决定就是让这些受伤的战友留下来自生自灭。在3营所有剩下的官兵中,只有一位叫安德森的军医自愿留下。而他的结局可能也是最好的,后来成为战俘后他受到了志愿军的优待,并一直安全的等到了战争结束。

剩下的3营官兵分成几个小组,趁着夜色冒雨突围。不过与其说这是突围,不如说就是逃跑,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战斗,而是千方百计想要找到志愿军包围圈的漏洞溜出去。但事实上,面对39军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这样的举动只能是徒劳。

“囚笼”中的第3营在云山战斗中共损失近700人,营长奥蒙德少校在投降后5小时后因伤重而死,突围人员绝大部分阵亡或被俘,战后美军宣布第3营的番号撤销。而美军第8骑兵团的1营、2营同样在突围战斗中损失惨重。

整个云山战斗,志愿军重创美骑一师第8团和南韩第一师第1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1840余人。

对于这场战斗,美军幸存官兵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志愿军的冲锋号。甚至在几十年后,当这些人被问及当时的感受时,依然充满恐惧的表示:

“云山?我的上帝,那是一次中国式的葬礼!”

云山战斗后,志愿军内部曾分发过一本《云山战斗经验的基本总结》,其中对美军有这样的评价:

“美军士兵一旦被切断后路,就会到处任意丢弃所有的重武器,而且还佯装死亡,其步兵胆小怕死,不具备能攻善守的勇气。他们在云山被困数日之久,一旦战败后路被切断,或者补给停止,就丧魂落魄,斗志全无。”

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也在回忆录中指出:

“在这场中美两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我志愿军战士英勇善战与美军士兵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照。”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评价美军胆小怕死,多少有些鼓舞士气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军在云山战斗中的表现,确实出乎志愿军的意料之外。无论是指挥员抛弃部队的做法,还是基层官兵成规模投降的现象,都让志愿军一度无法理解。

要知道39军在刚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时,军长的吴信泉曾大发雷霆,原因是他竟听说部队中极少数新兵有“恐美”情绪。这些年轻伢子没打过仗,又道听途说美国人的飞机坦克大炮有多厉害,个个心里都在打鼓。

吴信泉长相儒雅,却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为此他曾大发雷霆,对部下说到:

“不就是美国佬吗?他们也没长着三头六臂!咱不光要摸摸它的老虎屁股,还要扒下它的老虎皮,给咱彭老总做把太师椅!”

所以打云山,最积极的就是吴信泉。这一仗下来,39军完全打出了自信,一个连全歼一个连,一个连打垮一个营,包括成批接受美军俘虏投降,这些都让志愿军官兵意识到美军不仅没有想象中的“三头六臂”,而且也不乏草包。

云山战斗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当39军官兵望着满山遍野的被打坏的坦克、卡车和大炮,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又搞错了敌人的番号,怎么这个美军的骑兵第一师竟然没有一匹马。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志愿军对美军的了解非常浅薄。

云山战斗,是志愿军战略战术的经典之作,更是当时中美官兵战斗意志对比的集中体现。思想意志上的区别,也成为后来决定抗美援朝战争走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17 阅读:2890
评论列表
  • 2024-02-24 21:34

    伟大的中国军人!!!

  • 2024-02-24 17:12

    致敬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致敬伟大的中国军人!

  • 2024-02-24 23:43

    中国志愿军万岁!

  • 2024-02-24 23:58

    作为39军曾经的一员,向各位前辈致敬!

  • 2024-02-25 11:12

    中华儿女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