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失败的景龙政变”,实际上给大唐崛起帮了大忙呢?

道远文史 2023-04-06 10:47:51

公元707年7月,古都长安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

某天清晨拂晓时分,一支全副武装的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长安街头。战马的嘶鸣声,将士们的喊杀声,彻底打破了长安城原有的宁静。

当时,这支骑兵队伍穿过长安街头,径直来到梁王武三思的府邸。随后,起兵队伍冲破门卫阻挠,杀入府中,在一阵喊杀声和哀嚎声中过后,梁王武三思一家老小几十口人,被屠戮殆尽。

武三思剧照

这支队伍杀完武三思全家之后,再次来到长安街头,随即又陆续冲击了长安城内其它十几个小府邸,起兵攻入那些小府邸也是一通乱杀。

这支已经杀红了眼的骑兵队伍,之后来到皇宫附近,随即开始攻打玄武门。兵变惊动了唐中宗李显。在危机时刻,李显除了下诏让调集皇宫禁卫军固守玄武门外,还亲自登上城楼,开始劝说叛军。

这支叛军的首领是当朝太子李重俊,而队伍兵将主要由左羽林军,右羽林军,及部分千骑士兵组成。其中左羽林军大将李多祚,则是作战指挥将领。

李显

李显站在城楼上,看明白了叛军主要将领就是李多祚,也看清楚了这支叛乱部队,主要是由三部分兵马组成。

于是李显便对城下的叛军高声说:“众兵将都是我李显的臣子部下,为什么要叛乱呢?想来都是受李多祚蛊惑,倘若谁能杀了李多祚,我将封赏给你们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李显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让叛军发生内乱,从而解决这次危机。

剧照

李显这一番喊话明显起到了效果。当时一名千骑军官,率领手下三百余人立即倒戈投降,并斩杀了叛军将领李多祚,独孤讳之等人。叛军爆发内乱后,李显一声令下,皇宫戍卫部队打开城门,冲出去将叛军击溃。

因此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景龙元年,并由太子李重俊领导发起,所以被后世史学界称之为“景龙政变,或重俊政变”。

据史料记载,李重俊的叛军在玄武门被击溃后,他带领一百多残兵败将,打算逃离大唐投奔突厥。但在逃跑到终南山时,被皇家禁卫军斩杀,并被枭首示众。这便是“景龙政变”的全过程。

李重俊剧照

相较于大唐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乃至于后来的“唐隆政变”而言,景龙政变因其发生突然,并很快就被平定,所以算不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大事件,甚至正规史料上也只是简单描述其过程,并未对景龙政变进行过深入研究。

但随着时间推移,后世一些史学家及历史爱好者却觉得:景龙政变对大唐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后来大唐崛起,乃至走向辉煌帮了大忙。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看了本文的分析,或许各位读者也就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论调。

剧照

一,景龙政变的历史背景

公元705年,由大臣张柬之,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等人联合发动的神龙政变获得成功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顺利继承大统。

从当时的高层政治权利分布来看,太平公主,大臣张柬之等人,在神龙政变时就非常拥护李显,而李显登上帝位后,在政治上自然也赢得了这些权贵们的支持。

另外,在武则天一朝权力巨大的武三思等人,因在神龙政变过程保持“中立”,且武三思又跟李显是“儿女亲家”。所以,李显登基后,梁王武三思的政治权利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加受李显重用,地位似乎还提高了一些。

李显剧照

除了武三思之外,像张柬之等朝廷重臣,及太平公主,也皆团结在李显周围,因此,受武则天欺压打击多年,活的战战兢兢的李显,在登上皇位后,彷佛瞬间有了权利归为一统的“现象”,而其也在政治权利和精神层面都迎来了人生巅峰。

但古代封建社会,诱人的高层权利格局,也会随着时间发展,而不停地发生动态变化,李显一朝也不例外。

李显登基后,正宫夫人韦氏自然也被立为皇后。根据史料记载,韦皇后出生名门望族,虽然武则天时期备受打压,可李显继位后,韦皇后的娘家人,凭借士族背景及外戚身份,迅速得以翻身,很多人进入朝廷为官。

韦皇后剧照

另外,再加上韦皇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因此,李显当了皇上后,武三思一党跟韦皇后的娘家外戚势力,立即就结成了“政治同盟”。一时间,成了朝廷里最有权势的政治集团。

当时,朝中不少有升官发财梦想的大臣们,自然也都纷纷开始巴结韦皇后和武三思。

公元706年,也就是神龙二年,李显在皇位稳固的情形下,开始着手立储之事。根据传统礼制,皇太子人选应按照“嫡出皇子长幼顺序”。

但史料记载,李显和韦皇后共生育一子四女。唯一的嫡出皇子则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被流放边疆,后死于非命。

李重俊剧照

在“无嫡出皇子”的情形下,李显最终选择了“19岁的李重俊”做接班人。

太子李重俊的母亲在后宫里身份卑微,而且娘家也没实力。因此,李重俊这位太子,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年龄优势”,在朝内朝外,几乎没有政治权利背景。

古代封建社会,册立储君,事关国本,属于王朝数一数二的大事。而且,很多时候,储君册立后,朝堂政治格局也会悄然间发生微妙的变化。

李重俊成为太子后,引发了韦皇后和武三思这一政治集团的不满。而跳出来跟李重俊做对的人,正是韦皇后的小女儿,同时也是武三思的儿媳妇“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集剧照

据相关史料记载,交横跋扈的安乐公主,仗着父皇宠爱,凭借韦皇后和武三思政治势力撑腰,根本不把李重俊这个太子放在眼里,常常羞辱欺凌太子。

相关史料还曾记载,韦皇后勾结武三思,多次有意无意的提出让李显废了太子,册立“才华横溢”的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安乐公主。而安乐公主,也凭借李显的宠爱,曾经数次表达过想做“皇太女”的愿望。

当时的太子李重俊,除了精神和面子上要受到安乐公主的羞辱外,皇太子这个储君身份,似乎也在韦皇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组成的政治联盟下,变得岌岌可危。

安乐公主剧照

另外,也就是在李重俊被立为太子这一年,武三思和韦皇后组成的政治联盟,为了能进一步独揽朝廷大权,还迫害打击了一大批,在“神龙政变”中的有功之臣。其中首功之臣张柬之,也在罢官之后被杀害。

武三思,韦皇后在朝中的所作所为,也让太子李重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或许包括李重俊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武三思,韦皇后一党,下一步要解决的便是太子李重俊。

因此,在公元705年,也就是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其历史背景,也是武三思和韦皇后一党,为了进一步“专权,弄权”,不断给李重俊施压所致。

李重俊剧照

二,剿灭了武三思一党

景龙政变,发生的很突然,并以李重俊很快被砍下首级而告终。并且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大唐帝国也没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史学界一直以来,都把“景龙政变”归结为一次“突发的失败政变”,关注度也远不及“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等事件。

但如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去分析,“景龙政变”也并非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失败。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李重俊发动政变,喊出的口号是:诛杀武三思党羽,及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清除皇帝身边这些“专权,弄权”的“佞臣”。

剧照

从李重俊的口号里不难看出,他发动政变的主要目的是“清君侧”,并非要篡夺父亲李显的皇位,反而是在捍卫和巩固李唐王朝。

从景龙政变的过程来看,虽然李重俊没有攻入玄武门,也没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但武三思及身边很多重要党羽,则都被李重俊所杀。从政变之初定下的“目标”来看,李重俊算是完成了“一半”任务。

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在李显登上皇位后,武三思跟韦皇后迅速勾结在一起,组成了强大的“朝堂权臣加韦氏外戚”政治联盟,并在朝廷里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甚至还试图干涉李唐皇家立储之事。

剧照

这也给刚刚从武则天手里得来的李氏皇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李重俊利用一次政变杀掉武三思,及其大多数重要党羽,从政治上看,不仅有效瓦解了“武,韦”政治联盟,而且随着武三思及其核心党羽被杀,也宣告从“武则天时代”,到“李显时代”,长期打压影响历史皇权的“武家政治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对于李氏皇族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李显剧照

三,为大唐崛起帮了“大忙”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李显登基以来,不仅纵容韦皇后勾结武三思,迫害“神龙政变”中,帮助其夺取江山赢得皇位的功臣。而且,在武三思、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的逼迫下,堂堂太子竟然冒死发动了“清君侧”的军事政变。

从这些情形来看,李显明显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甚至从政治角度看,算得上是一个“昏君”。并且,在太子李重俊被杀后,李显又按照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想法,册立了一名年幼的皇子做太子。

李显当皇帝这三年,种种“昏庸”操作,不免会让那些忠于李唐,渴望复兴“贞观”荣耀的朝臣和百姓大失所望。根据史料记载,景龙政变之后,朝中很多大臣开始密集地投向太平公主,甚至开始积极拜访相王李旦。

李旦

相比较于后宫里的外戚韦皇后而言,向来强势的太平公主,及“根正苗红”的相王李旦,在得到了朝廷大臣们的拥护支持后,获取了武三思被杀后,留下来的“朝堂政治权利空缺”,因而更加具有优势。

根据史料记载:景龙政变之后,武三思党羽空出来的重要职务,大多都被太平公主和李旦的亲信占据。而这也为日后太平公主和李旦发动“唐隆政变”,李旦获得皇权打下了基础。

李显死后,因继任皇帝年幼,李氏皇权也旁落到了韦氏手中。随即,太平公主联合相王李旦,李旦三子李隆基,及一众朝廷重臣,发动了著名的“唐隆政变”,并诛杀了“韦后”党羽,重新拥立相王李旦登基。

再后来,唐睿宗李旦又把皇位传给了三子李隆基,也就是后来开创大唐盛世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当年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不仅消灭了武三思一党,极大削弱了“武,韦”政治联盟实力,而且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当时朝堂政治格局,给李旦和太平公主扩张实力,提供了客观条件。

也正是因为大唐皇位从“李显家转到了李旦家”,才有了后来令国人为之骄傲的大唐开元盛世。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表面上失败了的“景龙政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唐崛起帮了大忙。

0 阅读:3

道远文史

简介:专注于国学历史、野史典故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