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明朝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仿佛仍在眼前浮现 !
总想说点什么
出身贫寒,眼看着父母兄长在灾荒中相继离世,却连埋葬亲人的钱都没有,被迫到皇觉寺做和尚,只为求得一口饭吃。
但命运的磨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登基后:深知百姓的疾苦,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有效地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有利也有弊:为了巩固皇权,他大肆诛杀功臣,制造了多起血案,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草根逆袭“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再说说永乐大典
忘了是哪天无意间刷到,有人找听泉鉴永乐大典,搞不搞笑吖
朱棣的皇位得来有多不容易,那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外交方面: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壮举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亚非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使 “永乐” 之名远播海外 。
文化上: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这部大型类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
它不仅体现了朱棣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之后又追了郑和下西洋的剧,意外的是没有字幕,对 就是没有字幕!
最最悲剧的英雄:于谦
曾写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千古名句
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军出征,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
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决定坚守北京,并拥立朱祁钰为帝,以稳定局势 。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保卫战,他迅速整顿军队调兵遣将,加强京城的防御工事,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明军终于击退了瓦剌军队,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成功挽救了明朝的命运 。
然而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回,对于谦怀恨在心,再加上奸臣徐有贞等人的诬陷,于谦最终被以 “谋逆” 的罪名判处死刑 。
他死后,京城百姓无不悲痛万分为他戴孝尽哀 ,多年后于谦终于得到平反,他的功绩和精神被后人传颂不衰 。
平庸却有气节的崇祯帝
崇祯帝在位期间,明朝国内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加之连年灾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崇祯帝朱由检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挽救明朝的命运,为此兢兢业业,付出了诸多心血。
然而,明朝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失利等问题积重难返,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解决。
加上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在用人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例如冤杀袁崇焕等,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至死都坚守着明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的祖训,展现出了一定的气节。
1644 年 4 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帝在绝望之中,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时年 33 岁。
一代大明,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