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去世前想吃鸽子蛋,寻遍北京城未果,只在宋庆龄处找到一枚

历史有小狼 2024-07-22 01:36:31

临终之际,一生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突然想吃鸽子蛋。

然而,当时的物资有限,北京城内竟然找不到一枚鸽子蛋。

最后,曾经的革命同志宋庆龄意外地寄来了五枚鸽子蛋,为周总理满足了临行之愿。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周恩来和宋庆龄两位革命伙伴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鞠躬尽瘁,临行撑危局——总理周恩来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或许是最能形容周恩来的一句话。

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周恩来,从年轻的地下党员到万人敬仰的伟大总理和外交部长,他一生兢兢业业,直到临行垂死之际,他的心仍牵挂着整个华夏。

其实早在1972年以后,周恩来就被正式被诊断出膀胱癌了,根据记录,期间他不停地尿血,有时还有大量出血,大大小小的手术早已做了十几次。

但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根本容不得这位繁忙的总理兼外交部长休息,周恩来便拒绝了进行精密检查。

当时无论是中美关系的工作,还是中日关系的任务,都需要周恩来亲自一丝一毫地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一忙工作一整天就过去了。

自然,这位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疾病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加重。

期间,中国在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上虽然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如果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就很难建立起牢固的中日友好关系。

对于外交无比敏锐的周恩来很快意识到,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来必定会后悔。

如果不能马上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不仅是中日人民的一个不幸,对于亚洲的和平与安定也是相当不利。

于是周恩来马不停蹄,立刻于1974年12月和创价学会会长(现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在医院进行了会面。

据当时的医务人员回忆称,周总理在和池田大作谈话时曾多次表现出膀胱癌带来的疼痛,不过周恩来并没有中断和池田大作的谈话。

即使医护人员多次提醒,周总理只是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为纪念这次会面,日本创价大学的中日两国学生在校园里种植了一棵樱花树,并取名为——“周樱”。

如果你今天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就可以在周恩来展区看见一张特殊的木头桌子,那是周恩来在病重时期的办公桌。

特殊的是,这张木质小桌子是却斜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总理用不上一张平整的桌子吗?

原来,这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为了周总理特别设计的。

为了方便周总理的工作,邓颖超自己绘制设计了图纸,并请工匠帮忙制作了这张造型独特的小木桌。

桌腿一侧高而另一侧低,形成一个倾斜的桌面;桌面边沿还有一圈木框,这是为来防止文件滑落。

因为疾病不得不躺在床上办公的周恩来就可以使用这张小桌,从而可以靠坐在床上坚持工作,而不用再费力气用手扶着文件了。

这张桌子很小,长宽也不到半米;这张桌子却也很大,却承载着一位伟人赤诚的爱国之心。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 12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女士将这张小木桌与其他一批珍贵文物及资料捐赠。

1976年,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已然病重,他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即便在病床上,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继续关心和处理重要的政务。

每当周总理拖着病重的躯体缓慢进入办公室时,随行的警卫员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据当时的王姓警卫员回忆:周总理的佝偻的身影伏在办公桌上,一叠叠厚厚的文件简直要把周总理都给淹没,时不时从办公桌上传来的一阵阵咳嗽声更是让人听着揪心。

然而,即使是这样,周总理每天仍要工作到深夜。

当时的警卫员回忆,当把周总理扶上车时,周总理已经眯着眼睛靠在车座上了。

周恩来的临终之愿

随着病情的加重,周恩来的身体越来越虚弱,食欲也越来越差。

因为工作,总理一再缩短了本来就很少的睡眠时间。

癌细胞的生长就如同一柄悬在空中的剑,癌症很快从膀胱转移到大肠、小肠、十二指肠、胃、肝脏等,直至全身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很快,总理不得不按照“组织决定”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五医院。

颖超非常感谢组织的决定,总算松了一大口气虽然这只能令病情恶化得慢一些,但这已经足够高兴了。

因为哪怕是多活一天,不!哪怕是一秒也好。

在这种情况下,一天私人医生在就诊时候建议周恩来吃一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在病床上的周恩来听到这句话,忽然向身边的警卫员吩咐道:“不知怎么,我突然想吃鸽子蛋。”

周恩来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这时候,他不想是一个大国的总理,反而像一个馋嘴的小孩。

然而,鸽子蛋在当时并不常见,即使在繁华的北京城,也很难找到。

为了满足周恩来的这个愿望,警卫和周恩来的几个秘书助手四处寻找鸽子蛋。

可惜的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物资匮乏,运输也不够发达,即使他们奔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访问了许多市场和商店,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枚鸽子蛋。

周恩来得知后也并没有失望,只是微笑着安慰他们:

“找不到也没关系了,没有必要为我一个将死之人浪费那么多的精力。”这无不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们无比动容。

尽管如此,周恩来的随身警卫却没有忘记这件事。

宋庆龄的鸽子蛋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恩来的随身警卫得知当时宋庆龄家里有养着鸽子。

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文艺优雅的飞禽,还因为他的丈夫——孙中山,孙中山也喜欢鸽子,,她将人间大爱寄情于象征着和平的鸽子。

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北京后海北沿46号新住所,与她一同迁居的就有她的一群鸽子。

直到她去世,那群鸽子还留在花园里。

她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为了与鸽子沟通与交流,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她熟悉的呼唤,就会应声而至,聚在她的跟前,或啄食,或凝望着她。这是她与鸽子独特的联系方式。

周恩来与宋庆龄早已是熟识,他们的的深厚友谊可以追溯追溯到1920年代。

1924年,周恩来怀着一颗爱国的拳拳之心由欧洲归国到达广州,不久后就因其出色的才能担任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1月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把军校政治工作搞得有条有理。

周恩来就是在这一时期结识宋庆龄的,当时的周恩来年轻且优秀,无论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谋略都非常优秀,给孙中山和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宋庆龄的回忆录里,宋庆龄回忆道:周恩来“ 20 年代中期, 我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多才多艺、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可见宋庆龄对于周恩来这位年轻将领的评价之高。

宋庆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夫人,共同的理想,让周恩来与宋庆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宋庆龄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给了我党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周恩来也因此非常敬重宋庆龄,称她为“国之瑰宝”。

在1936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上海城,宋庆龄本人也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特殊照顾”,安全岌岌可危。

也就在这时,一封来自周恩来的绝密信件被拿到了宋庆龄的手上。

宋庆龄阅读一番才知道,原来,周恩来想要让宋庆龄协助,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到当时的革命区,完成对共产党和红军的采访,让红军和共产党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声援。

在信的最后,周恩来写下“此事关乎整个华夏的未来,请务必帮助我等!”

得知此事后的宋庆龄眉头紧皱,因为她深知此事的艰巨。

然而,在家国大事的面前,曾经的“国母”宋庆龄此刻也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这份工作里面。

终于,在冒着特务的冷酷搜查和国民党高层的胁迫,宋庆龄终是天不负苦心人般地完成了任务。

斯诺完成了历史性的陕北采访,写出了著名的《西行漫记》,首次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红军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定的舆论地位。

宋庆龄早已得知周恩来的病重,只是由于特殊的局势不能前去探望周恩来。

当宋庆龄早得知周总理想吃鸽子蛋的时候,立即亲自把仅剩的几枚鸽子蛋寄往周恩来的住处。

宋庆龄附上一封信件,表达了作为一个好友的担心和宽慰。

在信的最后,她写上:祝君安康,送鸽子蛋五枚,愿食之可驱疾病。

当秘书将这枚鸽子蛋送到周恩来面前时,周恩来感动不已,泪水流淌在他布满皱纹的眼角上。

但不知道怎么地,自从送出那几枚鸽子蛋后,宋美龄的

“总理,这是宋庆龄先生家里唯一的一枚鸽子蛋。”工作人员轻声说道。

周恩来深知,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满足一个小小的愿望是多么的不易,他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欣慰。

“谢谢你们,辛苦了。”周恩来缓缓说道,话语中却透露着无尽的疲惫之感。

遗憾的是,直到周恩来去世,由于局势的特殊性,宋庆龄都没能再看到周恩来。

但当宋庆龄再一次逗弄鸽子时,都会想到那位从年轻的优秀黄埔军校干部,到临终之际仍然心系整个中华的伟大总理。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个小小的鸽子蛋,却凝聚了两位革命战士肝胆相照的伟大友谊。

参考文献:

《周恩来传 1949-1976 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 吕章申

《宋庆龄全传》刘素平

《周恩来与宋庆龄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党史文苑

1 阅读: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