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一统竟然和水运有密切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4-16 03:14:02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人都注意到了集权政治对大一统的历史贡献,不过却忽视了自然和地理方面的因素。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和中国南北水运体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统一就不得不涉及战争,而战争就要牵扯到后勤补给问题。以前,我们关注战争的角度基本就是前线的厮杀,但后来我才知道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后勤问题。一支军队要是没有了粮食,即使再能厮杀,最终也只会被消灭。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提到后勤,就不得不提到运输问题。在没有水运的地方,运输粮食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古代许多文献都记载了路上运输的消耗,其中以《梦溪笔谈》最为详细。其中提到一个运输粮食的人可以携带6斗米,如果要供应1个士兵,那来回只能18天;如果安排2个运粮人来供应一个士兵,那来回可以走26天。如果是3人供应一兵,那来回共31天。

如果调动十万大军出征,那至少要准备30万的民夫来运输粮食。“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战争越远,对粮食的消耗越大,粮食的供应也就越困难。唐朝北伐突厥,朝廷从山东运输粮食到河套平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个两个月的时间里,农夫和军队就吃掉了90%的粮食,真正能够运输到前线的不到10%。

中国古代未能难以征服蒙古高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运输太过于困难,军队越多越容易断粮。一旦断粮,那就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如果是水运,那运输的成本就会小很多。船的载重量大,而且运输的速度也快(在古代是最快的运输方式),需要的人手也非常少。因此,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因此,古代打仗是尽量走水运,以减少路途中的消耗。每个政权都是想尽办法控制各个水运枢纽关口,以便占据最佳的地缘位置。

在春秋时期,一些地区性的大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就开始开凿运河了。比如吴国为了北伐齐国,开通了淮河到长江的运河,也就是邗沟。到了战国时期,魏国又开通了黄河到淮河的运河,于是黄河、淮河和长江之间就形成了庞大的水上运输体系。水上交通网的形成也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秦国攻打韩国、魏国就是沿着黄河一线攻打。在获取了韩国三川之地后,秦朝的船只就能够北到幽州,南到江淮,十分便利。而攻打楚国也利用了水上交通的优势。秦国先是拿下了巴蜀,然后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南下了楚国江汉一带,逼迫楚国东迁江淮。最后又利用黄河到淮河的水运交通网络进攻寿春,导致楚国灭亡。

秦国灭六国之后,又对百越发动了战争。但是早期没有水运交通没有打通,秦军在百越推进很难,损失惨重。后来秦朝开凿了灵渠,粮食能够供应到了珠江流域,于是秦军就能够在南海、桂林、象郡三个据点稳定下来,不断移民,逐步蚕食百越的地盘。

可见,在整个大一统战争中,水运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后,历朝历代的统一战争都需要借助水运。基本上北方的任何一个王朝想要灭南朝,都必须先拿下巴蜀或者荆州,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军队和后勤人员进入长江,然后沿着长江一路东征,攻陷南京或杭州,统一全国。

统一王朝建立后,就要加强水运的建设,以以便于减少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成本。隋朝为什么要开凿运河,目的就是方便将粮食运输到中原,然后又方便将军队和粮食运输到前线的幽州,古代的幽州就是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重镇。北宋为什么定都开封,目的就是方便控制全国的水上运输网络。

而那些没有通水运的地方,往往会在国家财政不足的时候抛弃。例如西域地区,国家强盛的时候可以驻扎军队进行控制,而王朝末期如果要想远征,那很有可能会因为粮食消耗过大而拖垮国家。从历史来看也的确,汉武帝多次北伐匈奴,结果导致天下户口减半,可见被国家的消耗多大。

综上所述可以可以得知,水运作为自古以来的第一交通选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随着铁路、高速公路运输的兴起,水运曾经遭遇过冷落。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水运网络体系的重建也是必然的。

0 阅读:31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