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那便是和珅。他的财富,在当时堪称富可敌国。嘉庆四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帝迅速对和珅展开清算,抄家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据记载,从和珅府中抄出的财物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屋宇方面,有 3000 间之多,包括正屋、徽式房屋、花园台楼、侧室、钦赐花园、更楼、杂房,还有瓷器库、锡器库、珍馐房、铁黎紫檀房、玻璃器皿库、药材库房等。地亩达 8000 顷,店铺众多,当铺有 75 家,古玩铺 12 家,玉器店 4 家,绸缎店 2 家,洋货店 2 家,皮货店 1 家 。金银铜器中,古铜鼎 22 座,汉铜 11 座,王鼎 18 座,古剑 10 柄,金碗碟 32 桌共 4288 件,银碗碟 32 桌 4288 件,金镶牙筷 500 双,金唾盂 120 个,金面盆 53 个,银面盆 150 个,金脚盆 64 个,银脚盆 683 个,金罗汉 18 尊,每尊高 1 尺 8 寸,金镶玉 500 副,镶金八宝炕屏 40 架,镶金炕床 20 架,老金缕丝床帐 6 顶,金元宝 100 只,每只 100 两,银元宝 940 万两,赤金 500 万两,生沙金 200 万两,银圆 58000 枚,银号库银 400 万两。玉石珠宝古玩更是数不胜数,玉磬 28 架,玉马 1 对,高 1 尺 3 寸,长 4 尺,白玉观音 1 尊,高 1 尺 2 寸,玉罗汉 18 尊,每尊高 1 尺 2 寸,整玉如意 120 柄,白玉如意 387 柄,砒玺燕碗 99 只,砒玺烟壶 300 个,白玉汤碗 154 只,白玉酒杯 124 只,白玉冰盘 25 只,砒玉冰盘 18 只,白玉烟壶 800 个,玛瑙烟壶 100 个,汉玉烟壶 100 个,金珠首饰 28000 件,大东珠 60 粒,珍珠 18 盘,汝窑笔洗 2 只,汝官窑玛瑙釉尊 1 只,北宋池州水枕 5 只,手串 18 只 326 串,红宝石 180 块,小红宝石 980 块,蓝宝石 4700 块,宝石数珠 1008 盘,珊瑚数珠 373 盘,密蜡数珠 13 盘,珊瑚帽顶 236 粒,珊瑚树 10 株,每株高 3 尺 8 寸,自鸣钟 38 座,洋表 100 只 。衣物布匹皮张方面,五色大呢 800 板,鸳鸯绒 110 板,五色羽缎 600 板,哔叽 200 板,元狐皮 12 张,貂皮 800 张,各色狐皮 1500 张,杂皮 56000 张,貂蟒袍 37 件,貂帽 54 顶,貂褂 48 件,貂靴 120 双。
有人估算,和珅的家产折合白银竟达 8 亿两之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 4000 万两白银左右,也就是说,和珅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近 20 年的财政收入总和。如此惊人的财富,让人不禁咋舌。和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乾隆皇帝难道真的对和珅的贪污行为一无所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国力强盛,他本人更是自诩 “十全老人”,以英明神武著称。这样一位皇帝,又怎么会对身边的大贪官视而不见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和珅财富的虚实探究
和珅的财富来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贪污受贿,二是商业经营 。在贪污受贿方面,和珅担任着众多重要官职,如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手中权力极大。各地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保住官位或者寻求庇护,纷纷向他行贿。逢年过节,礼品钱财更是如潮水般涌入和珅府中。那些想要和珅帮忙办事的官员,无论是各部高管还是各地督抚,都会送上丰厚的答谢费用。例如,官员们为了谋取肥缺、晋升官职,会向和珅献上大量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珍贵物品 。
在商业经营上,和珅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他的生意涉足多个领域,堪称多元化经营。和珅拥有 75 家当铺,当铺在当时是重要的金融机构,通过收取抵押品、发放贷款等业务获取高额利润。他还经营着 42 家银铺,银铺从事银钱兑换、存储等业务,从中赚取差价。粮店、布匹店、官靴店、轿子店、餐厅、客栈等也都在他的商业版图之中。此外,和珅还有 80 辆大马车,从事长途运输,为顾客提供货物配送服务,类似于现代的物流业务。他甚至与广州十三行合作,开展外贸进出口活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商业往来,涉足国际贸易领域 。
和珅的财富积累速度极快,规模也十分庞大。但要说他的家产达到 8 亿两白银,着实存在夸大的嫌疑。从当时的经济数据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在和珅当权的时代,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 4000 万两白银左右。若和珅真有 8 亿两白银的家产,那就相当于清政府近 20 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意味着全国百姓辛苦劳作 20 年创造的财富,都被和珅一人占有,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从货币流通量角度分析,美洲大发现后,从 16 世纪 40 年代开始的百年间,美洲生产的白银有六七亿两,其中估计有 1/3 - 1/2 流到了中国。和珅一人的财富若达 8 亿两白银,几乎超过了当时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这在当时的贸易和货币流通体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
从一些具体的查抄数据细节也能看出 8 亿两白银说法的不合理。有记载称查抄和珅家里黄金达 710 万两,但当时全球黄金储备数量最多的法兰西银行在 70 年后也仅有 216.78 吨,而和珅若有 710 万两黄金(约 262.88 吨),这显然不符合当时全球的黄金产量和储备情况。关于和珅的地产,《和珅犯罪全案档》称有八千顷,但根据嘉庆四年内务府档案的记载,直隶地区由内务府收取租银的抄没和珅地产只有 1266 顷 。这些数据的差异表明,和珅的家产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夸大了。真实的和珅家产虽然也极为可观,但远没有达到 8 亿两白银的夸张程度,可能在 1000 万两至数千万两白银之间 。
乾隆的 “用人之道”
乾隆时期,清朝处于康乾盛世的余晖之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乾隆帝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治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行政体制不断完善。乾隆帝注重巡视各地,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大力整治官员的腐败行为,以确保各级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经济上,他实行开明政策,重视农民福利,采取减轻赋税、积极开展基础建设和农田水利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他注重对商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扶持,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和监督,使清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 。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和珅出身满洲正红旗,原名善保,字致斋。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熟读《四书》《五经》,诗词佳作信手拈来,还熟练掌握了满、汉、蒙、藏四种文字 。和珅不仅学识渊博,还具备出色的政治决断能力和圆滑的为人处事能力。他在咸安宫官学就读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 。
和珅与乾隆的初次相遇充满了戏剧性。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在出行途中接到来报,说有一名犯人从狱中逃跑了。乾隆听后大怒,当即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孰之过与?” 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能作答,气氛压抑得可怕。此时,年仅 23 岁的和珅站了出来,语气不疾不徐,声音洪亮有力地回答道:“回万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这句话出自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对论语的批注,意思是主管者不能推脱其责任。和珅的回答让乾隆又惊又喜,他没想到身边竟有如此才华出众的青年。于是,乾隆连忙将和珅升迁,调为皇帝仪仗队的侍从,陪伴自己身边 。
此后,和珅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逐渐赢得了乾隆的信任和宠信。他办事干练,心思细腻,总能准确地揣摩乾隆的心思,不等乾隆说出口,就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乾隆博学多才,喜爱作诗和书法,和珅就投其所好,展现自己在古玩鉴赏和书法方面的才能,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皇帝的手笔,乾隆晚年有些诗匾都是让和珅代笔完成 。乾隆一生多次南巡,和珅每次都精心安排,为乾隆提供了奢华舒适的出行体验。在南巡过程中,和珅还帮助乾隆免除部分地方赋税,视察和修建水利工程设施,赢得了乾隆的赞赏 。
和珅还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与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五年,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成功查办李侍尧案件,不仅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赞赏,还进一步巩固了在朝中的地位。乾隆给和珅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 。
从乾隆四十年开始,和珅的仕途一路开挂。他在短短几年内,从一名普通侍卫迅速升迁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重要职务,成为了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 。在担任军机大臣期间,和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务,协调各方利益,为乾隆皇帝分担了许多政务压力 。在管理内务府时,和珅成功化解了内务府的财政困境,并积累了大量盈余,满足了乾隆皇帝奢侈的生活需求 。
“洗钱” 套路猜想
在乾隆朝,有一项特殊的制度 —— 议罪银制度,它与和珅的贪污以及乾隆的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议罪银制度是由 “罚俸” 演化而来。在古代,罚俸是惩罚官员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即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 “基本工资”。但清代实行低薪制,一品官员年俸不过一百多两,乾隆中期施政苛严,皇帝觉得罚俸数额太少,不足以起到警戒作用,于是决定法外加罚,罚掉官员的养廉银,且所罚动辄上万,这便改称 “议罪银” 。
和珅在议罪银制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虽然该制度的创制者是乾隆帝,但和珅在其制度化以及执行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珅大权在握后,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并非国家旧制,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并且此项银两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在和珅的建议下,乾隆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罚银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
通过议罪银制度,和珅帮助乾隆从各级大臣身上捞到了不少财富。例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 2 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 4 万两 。这些议罪银源源不断地充实着乾隆的小金库,满足了乾隆奢侈的生活需求。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 30 个行宫,80 岁时举行万寿大典,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系 “议罪银” 开支,并且内务府还有剩余 。从这个角度看,和珅通过议罪银制度,将官员们的财富以一种看似合法的方式转移到了乾隆手中,就好像是在为乾隆进行 “洗钱”,把官员贪污受贿等不正当来源的钱财,通过议罪银的形式变成了乾隆可以随意支配的合法财富 。
(二)权力制衡与贪腐默许乾隆朝的政治势力格局错综复杂,乾隆帝深谙权力制衡之道,而和珅在其中成为了他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当时朝中存在着诸多政治势力,如满洲贵族、汉族官僚等。乾隆帝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 。和珅出身满洲正红旗,他在朝中没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强大的政治根基,完全是凭借乾隆的宠信而崛起 。这使得他对乾隆忠心耿耿,成为乾隆控制朝政的得力助手 。
乾隆利用和珅来制衡其他势力。和珅权力极大,担任着众多重要官职,他的存在对其他官员形成了一种威慑。例如,和珅与阿桂之间就存在着权力的博弈。阿桂是乾隆朝的重臣,屡立战功,但和珅在乾隆的支持下,在朝中的地位与阿桂不相上下,两人相互牵制 。在这种权力制衡的局面下,乾隆帝可以更好地掌控朝政,避免某一方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
乾隆对和珅的贪腐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维持政治平衡的考虑。和珅虽然贪污受贿,但他能够帮助乾隆处理各种政务,满足乾隆的各种需求,同时还能制衡其他势力 。如果乾隆轻易地惩治和珅,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朝中局势动荡 。因此,乾隆选择对和珅的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和珅不威胁到他的统治根基,就任由他积累财富 。这就像是乾隆在利用和珅的贪腐来维持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让各方势力在相互制衡中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
嘉庆的 “破局” 行动
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迅速展开了对和珅的清算行动,这场行动犹如一场疾风骤雨,彻底改变了乾隆朝后期的政治格局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嘉庆帝在乾隆死日亲政 。嘉庆对和珅的不满早已积压已久,只是在乾隆在世时,碍于乾隆对和珅的宠信,他一直隐忍不发 。乾隆一死,嘉庆便迫不及待地对和珅动手了 。
嘉庆采取了一系列巧妙而果断的措施。他先是欲擒故纵,在继位后,面对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他表现出对和珅的信任,让和珅放松警惕 。有些大臣批评和珅,嘉庆还表示自己准备让和珅帮着治理国家,并且向太上皇奏报的军国大事,也常让和珅代奏、转奏 。这一招稳住了和珅,让他误以为自己在嘉庆朝仍能保住权势 。
乾隆驾崩当天,嘉庆帝便开始了调虎离山之计。他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让和珅忙于乾隆的丧事;另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 。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 。同时,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这就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等军政大权 。
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 。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朝野为之震动 。随后,嘉庆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命令所有上奏文件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 。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
为了制造舆论,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之事向朝廷表态 。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请求将其 “凌迟处死” 。嘉庆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实际上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让他们都表明态度 。
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嘉庆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 。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 。十一日,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

乾隆不杀和珅,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议罪银制度下,和珅充当了乾隆敛财的 “白手套”,将官员的财富以一种特殊方式转移到乾隆手中;在权力制衡的棋局里,和珅成为乾隆制衡各方势力的重要棋子,维持着朝堂的政治平衡 。而嘉庆迅速扳倒和珅,既是对和珅贪腐行为的清算,也是新君树立权威、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 。
这段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王朝时期帝王权术和政治博弈的复杂与残酷。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于帝王一人之手,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平衡各方势力,甚至不惜默许腐败行为的存在 。这种政治生态下,官员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帝王的一念之间,政治清明与否也完全依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和治国理念 。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权力监督至关重要,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廉政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只有保持政府的廉洁高效,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要注重德才兼备,不能仅仅看重能力而忽视品德,一个品德败坏的官员,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危害 。
和珅与乾隆、嘉庆之间的故事,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引人深思的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政治的阴暗面,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