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货币在流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百姓理财、百姓购物、百姓日常生活中哪一样都要同货币打交道。因此,学习货币知识、掌握理财本领,就成为百姓的当务之急。
一、货币理论
1.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媒介)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中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牲畜、贝壳、布帛、贵金属等都充当过货币,最后逐渐固定在天然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金和银”身上。充当货币的金和银的使用价值是具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它有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及用做装饰品等;另一方面,又有特殊的社会职能的使用价值,即它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可用来交换一切商品,直接体现社会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最一般和最常见的代表。
2.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它反映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商品交换的初期是用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一种商品相对固定地、经常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就产生了货币,并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今天的纸币。
3.货币的起源
货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早期,那时的生产力还很落后,人们并没有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可供交换。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有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经过劳动获得的产品也开始有了剩余,才产生了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最初形式是以物易物。
4.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前两种职能为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是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流通手段是指其作为商品交换中起到的媒介作用,货币在执行这一职能时,要有现实的货币和交易,如果人们手中没有现实货币或有现实货币而并不进行交易,就无法买到东西,货币的流通职能也没有实现;贮藏手段指货币作为等价物的财富,可以贮藏起来以备将来之用;支付手段指用于还债、缴税、发放工资等;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商品生产者通过货币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建立关系,因此,货币反映着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社会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