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追忆这位潮籍院士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道君说财 2025-02-09 00:37:44

2月7日

据中国船舶719所消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

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黄旭华生于1926年3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他奉命参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年,全身心投入核潜艇这一国之重器的研究和制造,并亲自参加和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深潜试验。直至把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接力棒传给第二代科研人员之后,黄旭华院士仍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致力于为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献计献策。

黄旭华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三十多年

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黄旭华入选核潜艇研究团队的时候,就准备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当无名英雄。他曾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航空系和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来到北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黄旭华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核潜艇工程解密后,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母亲,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一穷二白起步

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远超出常规潜艇。当时,由于资料缺乏,核潜艇就如同一个抓不到的梦,黄旭华等科研人员更是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为加快研制进度,第一艘核潜艇采用的是边研究、边设计、边生产的特殊方式。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工作中的黄旭华(左一)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鲜花、掌声、欢呼声中被徐徐推下大海,所有人都热血沸腾。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为401,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

当时,看到这个情况,为了稳定军心,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我是总师,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到底,更重要的是要为在这条艇、这次下去的170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尽管有着周密的准备和测试工作,但是无法保证这次的深潜实验百分之百的安全,黄旭华一边着手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一边从操作细节上巧妙安排,尽可能降低试乘人员的心理压力,黄旭华的下潜,让全体参与人员在技术上有了主心骨,在精神上,更是对全体参试人员的巨大鼓舞。最终,深潜实验顺利完成,试验结果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黄旭华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捐出个人所得奖金

用于人才培养

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算得上荣誉等身。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位老人,那便是“大国重器”。

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黄老先生搬座位的画面曾感动无数人。

尽管有了些名气,但就像深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黄旭华希望“潜在水下”,默默无闻,不喜欢出名。

如今,我国核潜艇发展正在大步向前。黄旭华曾说:“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培养科研人才,黄旭华主张从工程实践中培养人。几十年来,他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众多科技英才。“我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黄旭华说。

即便年事已高,他仍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他几乎全部捐献了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约2000万元,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黄旭华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我一直以家乡为荣”

近年来,黄旭华院士多次回乡省亲,记者也曾跟随他回乡的足迹报道他的相关活动。

2017年,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作出决定,授予黄旭华“潮汕星河成就奖”,奖金为人民币100万元。同年9月29日,汕头市聿怀中学140周年校庆之际,黄旭华回到了母校,作为校友代表在主题活动仪式上致辞。黄旭华即将离开汕头时对该校校长悄悄说了一句话:“母校什么时候需要我来,告诉我,我一定来!”而在此之前,汕头聿怀中学建校125周年、130周年,135周年等节点,黄旭华院士都曾回母校参加活动,多次与学弟学妹们面对面座谈。2018年,他捐资20万元,作为母校汕头市聿怀中学黄旭华英才班的教育启动基金。

2023年,在广东省潮汕星河奖第三十三届颁奖大会上,由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以该会永远荣誉会长黄旭华院士捐赠的50万元为基础,以黄旭华的名义首度设立“潮汕星河黄旭华科技创新奖”。该奖项用于奖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潮汕地区从事科技工作原则上满三年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并在各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

“我是玉湖镇新寮村人,我一直以家乡为荣!”黄旭华曾多次专程回到原籍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省亲,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旭华在老家的旧居,如今早已成为新寮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2024年春节前夕,心系故土的黄旭华院士专程给揭阳送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新年礼物——核潜艇模型,鼓励揭阳人民乘势而上、锐意拼搏,奋力推进揭阳取得新成果,再创新辉煌。2024年3月29日,得知揭阳一中首届“黄旭华班”即将招生,黄旭华院士寄语勉励即将入选“黄旭华班”的学生“努力学习”,而在此前的2022年,黄旭华院士更是专程为揭阳一中题字:“复兴中国梦,学子当自强!”

2019年,揭阳推出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以黄旭华院士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以时空倒流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为国铸重器”的奉献精神;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演绎了黄旭华“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家国情怀。整场演出精彩纷呈,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对于自己出生地汕尾市,黄旭华院士同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回到汕尾,与当地乡亲一起回忆小时候在汕尾生活、求学的经历。黄旭华院士非常关注汕尾的教育事业发展,曾多次寄语汕尾学子要勤奋学习,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能够自立,做有人格,有尊严,有人性的人。

2022年元旦假期,时年96岁的黄旭华院士带着夫人李世英和小女儿黄峻回到汕尾,虽然当时行动不便,但是黄旭华和夫人精神矍铄,心情愉悦,偶尔蹦出一两句“家己人”家乡方言,和随行人员讲述起旧时故事。

在汕尾期间,黄旭华坐着轮椅先后走进自己的出生地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母校白沙中学、田墘红楼(前身白沙学堂)、城区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原汕尾作矶学校)以及凤山街道凤翔社区凤山旧居,重温昔日时光,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乡亲们看到他来了,都兴奋地招手,争着向他问好,黄旭华一一挥手微笑回应。

当年1月2日上午,黄旭华院士还在白沙中学课室,给现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他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父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分享了自己放弃学医改学造船的心路历程、甘于隐姓埋名三十年许身报国的原因。“我们的国家需要强大,在爱国思想的激励下,在坚定信仰的指引下,我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

沿着记忆中的道路,黄旭华在自己的出生地、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中,话一下子变少了,他仔仔细细地环顾四周,仿佛要把这一切尽收眼底,藏到心里。离开时,黄旭华在凤山旧居外的宣传栏上看到了自己父母亲的照片,他提出要在宣传栏前合影留念,还要把父母的照片拍进去,拍成“全家福”。据黄旭华的亲友介绍,在前往汕尾的路上,黄旭华就一直念叨着,要到母亲住过的地方看看,他心中始终藏着对已故母亲的思念。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院士正如自己说的这搬,六十多年如一日地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研究,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的“深潜人生”,正是中国科学家们科研报国、无私无我的生动体现。

黄旭华院士,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政事儿、羊城晚报、人民日报、 CCTV4、天下潮商等

1 阅读:53

道君说财

简介:全面探析经济与大势,深挖经济表象背后的财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