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个美好的前程。
因此,对孩子的期许就会越来越高,爱的着力点也都会放在孩子学业和前程上,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发展。
有数据显示,
我国大约有1.7亿心理疾病患者,也就是说周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等。
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化趋势。
如果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个人痛苦,而且还会造成整个家庭的负担。
心理专家提出:做了这两点,父母就会养废一个孩子。
一、批评、指责、 打压式教育
长期批评、指责,打压式教育,宛如一只蛀虫,一点点摧残了孩子的精神健康。
他们身心就如一株株未放的花苞,任由风雨不断地击打,逐渐凋零。
而父母对孩子打压式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发生的,也就是无意识的。
打压式教育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无能、你不配”。
比如,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每天知道玩玩玩,还会干点啥,你要是能进步,我都倒着走”,“买这么贵的衣服,用在你身上就是浪费”等等。
父母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不曾想带有攻击性、羞辱性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反感,令孩子有一种挫败感。
当父母用亲情来绑架孩子时,比如,“我打你、骂你不都是为你好吗”、“你爱咋地咋地,我再也不管”,无形的亲情压力,让孩子无力反驳,也会产生恐惧,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一种鸿沟。
这种打压式教育,一直会渗透到孩子成年。
一位女孩说,自己开始做博主时,不敢告诉父母,谎称在公司上班。
直到自己收入可观以后,才敢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职业。
可是母亲却说,我和你爸都不同意你干这个,你在同龄人收入算高的情况下,你会看不上任何男人!会嫁不出去!
女孩很伤心,难道自己就不能匹配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士吗?
上大学时,女孩曾放豪言,我一定靠自己能力买一辆豪车,爸爸当着很多邻居的面说,就你这样,不被老板开了,我就谢天谢地,还买豪车,你买得起吗?
父母常对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爸爸妈妈对你好,对你嘘寒问暖的了,然而 ,这样的话常让女孩有一种压抑感。
女孩感言,你越往前走,越快要找到自己的世界时,父母总会往后拉你一把,拉回到压抑的环境 ,从而让你形成优柔寡断、懦弱的性格,从没有想过,我怎么样我才能开心?
这是一个女孩的心里话,也代表着孩子们的声音,打压式教育令他们深受其害。
二、生活无尽包办和溺爱
生活无尽包办和溺爱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导致的结果,孩子成长过程中,抗挫能力差,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直接躺平。
来看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在38岁时生了独子。
中年得子,一家人都把儿子当宝贝宠溺着,在成长过程中, 不舍得他受一点委屈,受一点苦,受一点累。
在上初中的时候,儿子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霸凌,自此,孩子就非常厌学,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在儿子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又意外去世,这给他的打击非常大,他就直接回家躺平不上学了。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不交流,情绪也特别暴躁、极端,体重也飙升到200多斤,完全变了一个人。
母亲不敢跟他讲话,一讲话他就特别烦躁。
丈夫去世,儿子如今也成这样,这位母亲不知日子该如何走下去。
可儿子成为今天的样子,也无不与溺爱有关。
写在最后: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撑,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很重要。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有9500万,成年人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童年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终身。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孩子向父母分享痛苦、焦虑、委屈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合理性的建设意见,不留心理遗患,同时,不要打压或过度溺爱。
只要父母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才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挫折。
孩子的成长是体验、是历练,不是打压也不是溺爱,愿每位家长都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