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 105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三号”,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这一成果于 3 月 3 日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被审稿人评价为 “目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此次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量子计算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量子计算: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量子计算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与传统计算机基于二进制比特进行计算不同,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qubit)的叠加态和纠缠特性,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状态,从而在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时展现出远超传统计算机的能力。这种优势有望在密码学、优化问题、机器学习、化学模拟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量子计算优越性,即量子计算机在特定问题求解上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能力,是量子计算具备应用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量子计算研究实力的重要标志。

“祖冲之三号” 在先前 “祖冲之二号” 66 比特的基础上,实现了多项关键性能指标的大幅提升。它集成了 105 个可读取比特和 182 个耦合比特,量子比特规模显著扩大。经测试,在处理 “量子随机线路采样” 这一典型的量子计算任务时,“祖冲之三号” 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较谷歌 2024 年 10 月公开发表的 72 比特 “悬铃木” 处理器快百万倍。同时,“祖冲之三号” 的双比特门保真度达 99.62%,单比特门保真度 99.90%,读取保真度 99.13%,相干时间达到 72 微秒,这些指标的提升意味着其在量子计算方面的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在技术实现上,“祖冲之三号” 的量子处理器采用了先进的倒装芯片技术,由两个蓝宝石芯片组成,其中一块芯片集成了 105 个量子比特及 182 个耦合器,另一块芯片集成了所有控制线和读取谐振器。通过优化设计,量子比特和读取谐振器间耦合强度约为 130MHz,读取谐振器线宽约 10MHz,平均读取错误率被抑制到 0.82%,进一步提升了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自 2019 年美国谷歌公司推出 “悬铃木” 量子计算原型机,率先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以来,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2020 年,中国通过 “九章” 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光量子技术路线的量子计算优越性。2021 年,66 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二号” 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唯一在超导和光量子两条技术路线上都实现 “量子优越性” 的国家。
2024 年,谷歌发布的 “悬铃木” 处理器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新进展,但 “祖冲之三号” 的问世再次改写了竞争格局。凭借更大的比特数和更卓越的性能,“祖冲之三号” 超越了 “悬铃木”,实现了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领先优势。

尽管 “祖冲之三号” 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要实现量子计算的实用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量子纠错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任务之一。由于量子比特极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导致计算错误,因此需要有效的纠错机制来保障量子计算的准确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导量子团队正在基于 “祖冲之三号” 处理器开展相关工作,计划在数月内实现码距为 7 的表面码逻辑比特,并进一步将码距扩展到 9 和 11,为实现大规模量子比特的集成和操纵奠定基础。
从长远来看,造出通用容错的量子计算机是科研团队的目标。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变信息处理领域的格局,为国家的安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众多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此外,开发化学模拟、密码破解等实用算法也是量子计算实用化的重要方向。随着量子计算机和算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望在未来迎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
“祖冲之三号” 的问世,是中国量子计算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量子计算技术上的卓越成就,也为全球量子计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量子计算竞赛中,中国科研团队将继续砥砺前行,努力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