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我华野(三野)和中野(二野)60万大军在逆势之下重创徐州80万国军,一举定鼎中原,此战过后国军再无与我军决战之力,失败已成定局。如果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回顾淮海战役,会发现有很多超脱军事常识的东西,但到了我军手上却变成了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比如60万对80万,比如追击黄百韬兵团,再比如,本期我们要说的中野包围黄维兵团。
要知道现代战争不说十而围之,二、三而围之总是要有的。
可中野呢?却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居然将全副美式的黄维兵团包围,不得不说是一个战场奇迹。
那么,中野((二野)究竟靠什么将黄维兵团包围?
中野的刘邓
兵力和装备对比,中野全面劣势既然说中野这个包围是奇迹,那么在包围黄维兵团的过程中,必然是处于全面劣势的,而这个劣势雨田君将其归纳为两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
兵力和装备
首先在兵力上,中野这边并不富裕。
1947年3月,当时中野的前身可谓兵强马壮,整个晋冀鲁豫野战军有11个纵队,将近27万兵力,在我军各大战区里面,除了东北的东野,也就山东的华野30万人与之持平。
不过在随后的作战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响应军委打响反攻第一枪的号召,主动将晋冀鲁豫部队一分为二。
一部继续留在晋冀鲁豫,比如山西的徐帅和冀鲁豫的杨得志,并入了聂老总的华北军区,1948年华北军区三个兵团,有两个两个就是晋冀鲁豫组成的。而另一部分主力在总部刘邓的带领下,转战鲁西南,并千里跃进大别山。
而这部分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中野。
晋冀鲁豫野战军
有一说一,中野跃进大别山损失并不小,因为本身就是吸引敌人火力,到国统区腹地作战。根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12月,在大别山最艰难的岁月里面,一线野战军还剩5.8万人,其野司直属1938人,所辖4个野战纵队最高的一纵17042人,最低的二纵12000人。
在出大别山之后华北补充以及从大别山革命老区也补充了部分新兵,再加上陈赓4纵的回归,实力也得到快速恢复。
进入大别山之后的中野(剧照)
那么到淮海战役,中野兵力达到多少了呢?
在淮海战役开始后,为了配合华野留住南撤的黄百韬兵团,掩护华野在徐州的攻势,中野主动出击,全军出击拿下宿县,并主动承担起阻援黄维兵团的作战,这除了在大别山归为地方部队的12纵以及支援华野的11纵(王张纵队)之外,主力6个纵队(1-2-3-4-6-9)全部出动,其中人数最多的纵队为4纵(陈赓)3.16万人,人数最少为2纵1.55万人,合计总兵力12.5万人,人数堪堪恢复到进入大别山的水准(主要是陈赓的4纵和秦基伟的9纵回归,这两个纵队占了5.2万人)。
出大别山的中野(剧照)
那么对面的国军呢?
黄维12兵团是大决战期间,国军3大精锐兵团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邱清泉2兵团、还有东北廖耀湘9兵团,号称全美械装备。
该兵团一直以来,都是白崇禧华中剿总的门面。
黄维兵团的前身其实是以整编11师(土木系)为基础扩编的整编18军,下辖整编第11(18军)、10(14军)和3师(10军),在继承12兵团番号的时候,还调入汤恩伯系二哥85军,合计4个军。
而且为了补充12兵团战斗力,老蒋还将精锐的第4快速纵队编入,所以12兵团实力是4个军(11个师)+1个快速纵队(1个师),合计12个师12万人。
这人数看似中野旗鼓相当,可正如上面说的中野作为包围的一方,并非打对攻,肯定是不占优势的,而且国军12兵团中还有五大主力的18军,以及嫡系部队10、14和85军,兵员战斗素质要超过从大别山出来的中野。
黄维的12兵团(剧照)
在装备上的劣势,比兵力更离谱!
1947年进入大别山的时候为了快速进入大别山,日刘邓下达指示:
“(1)纵直、旅直大量缩减,团直酌情缩减。(2)每纵只带一个山炮连,每旅只带两门山炮,其余暂时分散埋藏安全地方,准备有可能对组织一两个炮兵团送回老解放区训练。
最艰难的时候,野司下属的榴弹炮团改为经扶游击大队,开始新的战斗。
中野的炮兵们(剧照)
淮海战役的时候,中野6个纵队,山野炮加起来才40门。装备最好的是4纵,20门山炮,4门92步兵炮以及两门重迫击炮。
而在大别山的部队基本装备都不到4纵的1/4或者1/5攻打宿县的主力3纵(陈锡联),总共17000多人,但武器装备一言难尽,轻重机枪400支,日式山炮7门,中口径迫击炮22门,60炮18门,小炮56门,平均下来一个团也才3-4门迫击炮。
中野仅剩不多的野炮
而再来看看另外一边的黄维兵团……
所辖4个军里面。第18军是五大主力之一,而第10军是以18军第18师为基干组成的,所部算土木系的兄弟部队,第14军同样也有土木系的影子在里面,而85军也算汤恩伯的嫡系王牌,因此这4个军每一个都是精锐王牌,在装备上更是强过一般国军。
以重炮为例(山野榴+重迫):
18军的数量为8门榴弹炮,4门美式重迫击炮以及36门山炮,第10军则是31门山野榴重炮,85军比较杂为6门法式75山炮,21门日式山炮和榴弹炮,14军没有记录但和第10军差不多,我们姑且算20门,那样这4个军加上快速纵队的12门美式榴弹炮合计就是111门重炮, 这个数量是138门以上,重炮数量是中野的3.5倍左右。
而且别忘了,快速纵队还有几十辆坦克,这个对于当时缺少反坦克炮的中野来说,无疑就是降维打击,当年陈赓大将在回忆淮海战役的时候,曾说到为了击毁敌人一辆坦克,就损失了一个连的士兵……
因此,通过上面兵力和装备的直观对比来看,中野对12兵团是处于全面劣势。
在双堆集被缴获的国军汽车,可见其阔绰程度
逆势包围,中野创造奇迹兵力和装备的劣势,让中野是如何实现包围的呢?
在雨田君来看,中野之所以能实现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并非是巧合,而是完全情理之中,原因有三。
其一,就是双方士气对比
早在刘邓出大别山到外线作战之后,中野就已经走出困境,甚至在中原和豫西打了好几场胜仗,而隔壁的华野也接连拿下了豫东和济南战役胜利,关外的东野更是包了东北国军饺子。在全国利好态势的加持之下,中野也是士气高涨。
在淮海战役前哨战的宿县攻坚战中3纵和守城国军兵力比也是1:1,但却能轻松拿下,就更涨中野的士气。
士气高昂的中野(剧照)
而反观国军这边士气相对低落,本身隶属于华中剿总的他们却要千里驰援徐州剿总,而且在支援的过程中,接连收到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全歼,杜聿明率30万徐州国军逃跑的消息。在突围过程中,多次被陈赓四纵拦住之后,彻底让部队士气泄气……
有的时候好的士气,确实能起到战场决定性作用,而中野正是三军用命,以一当三,才挡住黄维的攻势,套用邓公的话来说就是
“中野打光了,也会有其他部队帮我们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邓公霸气的话(剧照)
其二,就是临阵指挥
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身就是白崇禧、陈诚和老蒋三方博弈而折中选出来的兵团司令,黄维本人虽然对老蒋忠诚有余,但能力不足,相对于呼声最高的胡琏并非良选。
而且,黄维在指挥决策上多次犯了错误,第一就是低估了老同学陈赓的能力,在四纵的阻击下连续吃瘪,第二次就是在黄百韬被歼灭之后,想要突破中野的包围圈,但主攻任务却交给了85军的廖运周师, 结果就是该师在我军情报人员的带动下发动战场起义,让其断绝了突围的希望,其实当时中野包围圈尚未收紧,如果黄维真的要突围,虽然损失会不小,但总能跑出去。
打仗在国军里面一般的黄维(剧照)
而另一边,黄维的对手可是中野的灵魂人物之一:刘帅。
这位元帅可是真正的战场兵法家,擅长的就是在均势和劣势之下,通过兵力转运,弥补自身的弱势。
当刘帅看到兵力是1:1,装备还不如黄维的时候,先是让陈赓在前面消耗黄维,然后步步阻击,将其引入黄泛区,让其机械化部队展开不来,同时1、2、3、6和9纵从各方向慢慢蚕食过来,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黄维慢慢锁在双堆集,当黄维反应过来想要突围的时候,已经进入中野的包围圈……
战场上的艺术家刘帅(剧照)
其三,包围不等于消灭
很多人对于包围,其实是存在误解的!
包围并不等于消灭,中野别看兵力劣势,但好歹也是1:1的兵力比,在作战中利用地形优势迟滞敌人进攻,将其困在特定的区域, 让其行动困难,其实也是“包围”……
当然了包围并不等于消灭,事实上中野在人数和武器上这种客观的武器劣势是要承认的。当中野包围黄维之后,便对其展开总攻,企图将其消灭。但劣势还是太明显,最后还是陈士渠带着3个华野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支援,加之中野11纵规建。才在兵力和装备上碾压黄维兵团,从而将其消灭。
包围圈内的12兵团(剧照)
故而,总的来看,中野别看是兵力和装备劣势,但在刘帅和中野将士强大士气以及战场地形条件下在,再加上指挥员的能力差距,让其可以在战略上包围黄维兵团。
但这是包围,并非消灭,彻底消灭黄维兵团还是需要华野的配合,方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