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残暴,但做了件好事:为我国拔掉了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其实挺有趣呀 2025-02-06 15:10:46

残暴的黄巢起义间接地宣告了唐朝的灭亡。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但它还是带来了一部分积极影响。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黄巢虽然残暴不仁,但他的一个行为直接拔掉了当时已经生长了将近600年的“毒瘤”,那当时黄巢都做了什么?

门阀的阻挠、皇帝的嫌弃

黄巢祖上是卖盐的,懂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这种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是严重的犯法行为。

虽然说非常危险,但卖盐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当时许多人都冒着生命危险从事这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

唐朝中后期的管理相对于之前来说,已经逊色了许多,这也是贩盐这个职业很少会被发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出生于这么富裕的家庭,黄巢从小学习非常努力,不仅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而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一个如此聪明的孩子,家人自然是给予厚望,所以家人都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是非常不幸,皇帝和门阀世家没有成全他。

史书中记载,黄巢在文举方面多次“名落孙山”,其实不怪他文笔不行,而是门阀世家在暗中一直操控着这一切。

文举虽然屡试不中,但黄巢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的武艺也不错。不出意外,他在后来的武举考试中直接夺得了状元,然后有了面见皇帝的机会。

当时的皇帝是唐僖宗,当他见到黄巢的那一刻,整个人都被吓傻了,因为黄巢长得太丑了。

眼看皇帝如此嫌弃自己,搞得黄巢也很尴尬,然后唐僖宗说道:“你长得实在是太丑了,很抱歉,这个武状元不能给你。”

就这样,黄巢引以为傲的武举也没能获得成功。

没办法,自古许多皇帝对颜值看得都比较重。即便是一些明智的皇帝,也多少会有点嫌弃他人长相,比如乾隆。

不过嫌弃归嫌弃,要是人家真的有真实本领的话,皇帝还是会重用的,很少会遇到唐僖宗这样的昏庸者。

文武都没中,黄巢只好气愤地回去继承家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文举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还要从曹丕建立魏国后开始说起。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登基后,很快他颁布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选官制度,也就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中正”。

受之前曹操的影响,曹魏可是被许多有钱人家推起来的。现在曹丕称帝了,总不能卸磨杀驴,忘了这些有钱人家吧,所以曹魏的选官一直由那些门阀世家掌控着。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人要想当官不再看才能,而是看有没有钱。

只要给那些门阀世家送的钱足够多,那就能当上一个还算不错的官,这种情况在两晋时期非常严重。

后来隋文帝杨坚结束乱世建立隋朝后,前朝的许多问题实在是太明显了,然后便有了著名的科举制度,这是由争议颇多的隋炀帝设立的。

暴风雨前的宁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算得上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了,尤其是在那些明君手中,这一点更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不过门阀世家的影响依旧很大,即便是到了唐朝依旧如此。

要想彻底摆脱门阀世家的困扰很难,毕竟人家是全国经济的重要来源。

当年武则天为改变门阀世家掌控科举制的现状,她就大力提拔了许多出身贫寒的有才之人,这样虽然有点效果,但武则天一死皇位一换人,自然就没用了。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跟之前的两晋时期又差不多了。

“上品官位没有寒门子弟,下品官位没有门阀世家”,这就是当时唐朝的现状。像那些好官位,基本都是门阀世家的人掌控,普通人家根本没有机会。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跟如今的韩国财阀本质一样。

要是唐朝再不加以管理的话,那唐朝以后就是门阀世家说了算,皇帝自然就是他们的傀儡。

但唐朝历代皇帝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打破门阀世家垄断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黄巢。

前面我们提到黄巢参加文举屡次不中,难道真的是因为他能力不够?

能力只是一方面影响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那些门阀世家从中作梗。

在唐穆宗时期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在中举的三十多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来自门阀世家。这些人中有的字还没认识几个就能当上大官,这不是开玩笑吗?

至于黄巢为何屡次不中,他自己也清楚原因。有门阀世家操控着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最后他回去继承家业了。

之后出现了许多起义军,黄巢见状便参与了进去。其实就算没人开创起义的先河,黄巢也会起义的,因为矛盾永远存在。

随着黄巢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浩大,唐朝南部许多地方接连被攻占,最后黄巢带领起义军接连攻下了洛阳和长安。

那天散朝后不久,大家就听说黄巢起义军的先锋部队快来了,于是唐僖宗和许多大臣们赶紧收拾东西逃命了。

即便是有人守着城门,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战斗的欲望。就这样,黄巢大军毫不费力地进入了长安城中。

刚开始的时候黄巢军的纪律还是比较严明的,碰到贫穷的老百姓,黄巢士兵们还会给他们钱和粮食。

许多人以为这位新来的领导人会有什么大作为,但农民军毕竟是农民军,要是不加以严管的话,他们的骨子里始终刻着贪婪和残暴。

起初日子还算太平,但是没过多久长安城便沦为了人间地狱,城中浓烟四起,哀嚎声更是不断。

黄巢他们打仗有个习惯,就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他们的钱财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就是靠抢,抢劫对象主要就是那些门阀世家。

普通人家本身没有多少值钱东西,白费半天劲儿;像那些势力比较大的门阀世家,单单只是一家,说不定就够黄巢他们好几个月的开支了。

我们虽然不支持抢劫,但被抢的要是那些门阀世家,这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了,就算他们不掌控着王朝的命脉,他们终究也是乱世的牺牲品。

就这样,黄巢他们从开始就抢,一直抢到了长安城中。

大快人心之洗劫一空

刚进去的时候各方面状况还好,但随着唐朝国库越来越空虚,许多士兵已经开始吃不饱饭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士兵们开始到大街上抢劫了。

刚开始他们只是抢一些生存物品,比如粮食,后来就连人都开始抢了,尤其是那些漂亮的美女,几乎很难幸免。

黄巢意识到这件事后并没有阻拦,而是给士兵们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去抢那些有钱的门阀世家,同时还有大唐宗室。”

既然领导发话了,士兵们自然很是听话,于是唐朝长安城中的中上等势力遭到了灭顶之灾。

随着双方矛盾越来越激烈,后来士兵们可就不是抢东西和人那么简单了,最后门阀世家和唐朝宗室的大部分人口都被杀害。

其实他们的消亡都是必然的,因为黄巢和他们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因为门阀世家,黄巢没有中文举;因为唐朝皇帝,黄巢没有中武举。但凡有一个让他中了,唐朝也不可能会面临此等劫难。

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天道有轮回,今天的你瞧不起那个丑陋之人,明天的你就被丑陋之人赶出了都城。

就算士兵们不帮黄巢除掉这些门阀和宗室之人,最后黄巢也会动手的,因为后面他要称帝,这种情况下唐朝宗室之人肯定是留不得的。

至于可恶的门阀世家,黄巢也不会留,因为他们是非常好的“养分”。其实对于黄巢来说,眼不见心不烦。

黄巢一生征南闯北,他们所到之处门阀世家必然会遭受重创。也正是因为这次浩劫,即便后来事情过去了,门阀世家的势力依旧难回巅峰,弱者好管理嘛!

而且后面历朝历代也刻意加大了对他们的管理,这样说的话,残存在我国六百年的“毒瘤”逐渐被拔除了。

当然了,唐朝历史上不只是黄巢一人有功,之前的安史之乱同样给门阀世家带去了灾难。还没等他们完全恢复,黄巢起义直接将他们打回了原型。

如果不是这两次战乱带来的影响,可能到了明清时期就像如今的韩国那样,门阀比皇帝权力还大。

除了打击门阀世家,黄巢那时候在广州还杀了不少胡商,也就是那些臭名昭著的外国商人。

众所周知,丝绸是我国祖先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特产。

那时候胡商来到我国后,他们开始大肆种植桑树,然后通过养蚕积累了雄厚资金。

黄巢那时候之所以灭掉他们,就是为了得到这些胡商积累了数百年的资金,与此同时他们这么做还减了轻当地的商贸压力。

在黄巢看来,他们是为民除害了,毕竟当时胡商仗着自己有钱,都开始搞雇佣兵了。黄巢将他们灭掉,也算是以绝后患了。

黄巢这个人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残暴,但他的确为后人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消灭门阀世家的势力和富甲一方的胡商。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也算是一代英雄人物吧!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