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专家狂言:一旦中美开战,福建号航母活不过一周,原因很清楚

梦里桃花情自浓 2025-03-28 12:18:41
“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一周时间,中国福建号航母就会沉没。”彼得·莱顿在某场西方军事论坛上的发言看似掷地有声,实际上却带着几分荒唐——荒唐得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听上去这位澳大利亚的军事专家算账很认真,数字一堆,理由一套,多少还有那么点学者的“范儿”,但仔细琢磨后却发现,他的未免太“天真”了点。莱顿的这份自信,大概还是源于他看似光鲜的履历皇家空军的资历、博士学位、五角大楼的奖章,外加如今挂名的研究员头衔。把话说得响亮是一回事,说得对不对可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其实很明确,因为他的所谓分析,既没有跳出冷战思维,更忽略了中国海军的实际作战体系。一不留神,整份言论就有了盲人摸象的味道。可在点破问题之前,咱们不妨先围观一下他是怎么得出的,又凭什么认定福建号航母会在一周之内“打包回家”。福建号,也被称为“18号”,作为中国的第三艘航母,排水量达到8万吨,如今正缓慢但稳步走向战斗力成型的阶段。电磁弹射技术首次出现在这艘船上,这也让它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质的跃升,成为中国海军的“新名片”。外界估算,它能够搭载50到60架舰载机,其中包括歼-15、未来的歼-35隐身战斗机,以及空警-600预警机。单从纸面数据来福建号的确是块硬骨头,但莱顿断言它“活不过一周”,理由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动力系统较弱、舰载机与美国福特级差距大、舰员缺乏作战经验。

咱们先说这第一条,也就是动力问题。莱顿提到,美国福特级航母是核动力驱动,续航几乎没有上限。而福建号是常规动力驱动,需要定期加油,一旦后勤跟不上,其远洋作战能力自然受到限制。这话刚听起来,好像挺在理。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航母定位并不在远洋硬刚,而是近海作战。所谓“守家门”这三个字,在中国航母的战略里,被刻得明明白白。不像福特级满世界乱跑,福建号的“舞台”就是周边海域。只要补给船和本土基地在旁,所谓的动力问题根本不构成致命威胁。再往后看第二条,莱顿拿美国的F-35C战斗机和E-2D预警机“碾压式”地与歼-15和空警-600对比,得出了福建号舰载机不敌美军压制的。他似乎有意忽视了一点,福建号所依托的不只是甲板上的飞机,更是整个解放军的综合作战体系。东风-21D和东风-26B导弹,外号都叫“航母杀手”,专为击退那些胆敢靠近中国海岸线的外国舰队而设计。射程长、速度快、精度高,还有机动变轨能力。在南海演习中,解放军曾进行动态靶船试射,效果非常惊艳。再加上周边部署的岸基反舰导弹系统、093型核潜艇、多波段雷达与电子战设备,这些加起来就不是单靠一个F-35群能解决的问题了。

最值得玩味的是第三点——经验。莱顿对福建号缺乏实战经验的质疑,用意并不难猜。他翻来覆去地拿出“新兵蛋子”与“老油条”间的对比,有意无意地将这描绘为一种无法跨越的代差。但他同样忘了,美军航母在全球“练拳”的中国航母也在以自己的节奏“修炼内功”。辽宁舰从2012年服役至今,已经在多个演习中参与编队,多次执行近海任务;山东舰入列后,也在忙着整合本舰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这其中固然存在经验积累速度的差距,但所谓的“老油条”在新环境下也未必占太多便宜——尤其是在一片布满导弹、潜艇、反潜机的近海战场。如果莱顿试图用“经验”展开过度推论,会不会担心自己猜错呢?再拿近几年研究报告里的案例分析给莱顿先生补补课。一旦加州老航母真的闯进中国近海,等待它的不是孤零零的福建号,而是一整套复杂的“组合拳”。从岸基导弹到水下潜艇,再到海空协同,中国的近海防御体系一步一步在扩大覆盖范围。这其中,福建号更像是“大家伙”的一部分,即便不是系统中最突出的角色,起到的牵制和震慑效果却不可小觑。反倒是像莱顿这种选手,眼睛只盯着航母本身,基本战场的地域限制却一概不提,不觉得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吗?

更加重要的是,福建号本身也并未停止升级的脚步。从新的舰载机配置、到队员训练、再到海军补给能力的整体提升,这艘航母未来的潜力其实并不低。中国早前就披露了到2035年要拥有六艘航母的计划,而第四艘核动力航母也在逐步推进中。军事装备这种东西,本来就在使用中逐步优化提升。用一个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状态来贬低中国航母体系的未来价值,未免有点小人之心。对莱顿和他背后的话语体系来说,所谓“福建号扛不住一周”的论调更像一种向公众“炫耀”的姿态。澳大利亚国内,近几年掺和进印太博弈的意图越来越明显,频频在军事话题上渲染“中国威胁”;莱顿的论断,或许也是缺乏深思熟虑下的迎合性表态。但这种言辞说得越响,越容易显得不够扎实。

有人说,中国的军事发展讲究实事求是,而莱顿这番话却更像一个异想天开的功利化投机策略。如何去评价他,也许答案早就埋在这些“高调”背后的逻辑漏洞中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