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 Yau)是享誉世界的华人数学家,有着“数学国王”的美名。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而随着丘成桐的加入,清华大学聚集三位世界顶级科学奖项的“首位华人得主”(此前有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首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丘成桐在入职清华的仪式现场说道,“青年学子和数学家们不仅要矢志追求永恒的真理,也要心系国家、勠力同心,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和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3岁拿下菲尔兹奖
丘成桐于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原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尚在襁褓时,他便随家人迁居香港。
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是当地颇具名望的文学、哲学教授,重视教育,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学习,母亲是教育家梁伯聪的女儿。丘成桐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失去经济来源的家庭登时陷入窘境。丘成桐不得不开始当家庭教师,给年纪更小的孩子上课,贴补家用。
但即便是在最艰难的阶段,丘成桐也从未想过放弃学业。“不但是要念得好,还希望能出人头地,能够在世界数学史上占一个位置。我坚持我要做世界第一流的学术,从来没有放弃过。”数学、哲学与古典诗词,陪伴丘成桐渡过了那段灰暗的时光。
1966年,丘成桐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不到四年时间,他便提前修满了本科的课程,而后还被当时著名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省身教授看中,破格录取为该校研究生。
在这位“伯乐”的慧眼之下,丘成桐在伯克利读书的第二年便取得博士学位,并于三年后被斯坦福大学聘为教授。据一位年长的几何学家在一次学术研讨中回忆,陈省身在丘成桐毕业时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从(从伯克利)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而这话不久后便成真了。
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了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微分几何”的新时代。
此后,他屡次攀登科学高峰、成果不断:解决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镜对称猜想等一连串世界数学难题,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33岁的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
有人评价他的学术成就:“一个人抵得过哈佛半个数学系。”还有人盛赞他的天分,但他并不认同。他不喜欢“天才”这名词,他在自传里写:“恐怕很多人都把‘天才’浪漫化了,以为那些人能无中生有,创造奇迹,提出凡人想不出的方法,或者完成惊人的数学证明。……我的经验是,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除非问题本身其实颇易。”
矢志不渝推动中国数学发展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丘成桐曾说:“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使它领导世界数学。”
1979年,受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的邀请,丘成桐第一次回国作学术访问。首次回到中国,飞机落地时,丘成桐感慨万千。他曾在自传中回忆:“那是自孩提时就离开,已经全无印象的国度,我却心潮澎湃,不禁俯身触摸地上的泥土,似要和这个父辈生长的地方建立联系。”此后每年,丘成桐都会在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访问数月,专注中国数学的发展。
“中国要成为数学强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丘成桐多次强调。
40年来,他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7所高校创建数学研究中心,筹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培养青年英才,担任主任不取分文薪酬。
1996年,丘成桐推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建立,仿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运行,形成了一个顶尖的代数算数几何研究团队。
1998年,他发起并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评选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晨兴数学奖”,邀请国际知名数学家担任评委,发掘数学新星。
此外,为激励年轻学者的数学热情,他组织了面向杰出学生的“ICCM毕业论文奖”(原新世界数学奖);面向大学生,内容较接近美国名校研究生数学资格考试的“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培养中学生数学兴趣以及引导他们开始走上研究之路的“丘成桐中学数学竞赛”。
做这些,他就是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做有影响力的工作”“为学问而做学问,即使诺贝尔奖或是菲尔兹奖,也都不应该是学者的终极目标”。
2020年1月8日,“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丘成桐获评为“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对培养年轻人一向很有兴趣。中国是父母之国,培养中国年轻人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
“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丘成桐说,“19世纪是欧洲的数学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数学世纪,近年来,华人数学有了长足的发展,21世纪必定是中国的数学世纪,北京将是华人数学中心。”
来源:清华大学、 观察者网、中国侨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