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公忙得不可开交。
工作上不仅频繁加班,他自己还踊跃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活动和培训。每天回到家,还得研读注册消防师的书籍,收听相关课程。总是很晚才睡,却又早早起床。
即便如此,他也会在百忙之中抽空放松,时而观看球赛,情绪随比赛起伏;时而看无厘头的穿越电影,被逗得开怀大笑。
面对这种情况,思考角度不同,感受和结果也大不一样:
1. 消极角度:心里忍不住抱怨,他天天这么忙,都没时间陪我。好容易有点空闲,不陪我,却去看球赛、看电影,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么一想,气恼情绪涌上心头,矛盾或许就此产生,争吵也可能接踵而至。
2. 积极角度:满心都是心疼,老公真的太辛苦了。每天如此劳累,偶尔看看球赛、电影,能放松紧绷的神经,挺好的。我得多给他做点好吃的,帮他补充营养。这么想着,就赶紧去为他准备丰盛的美食。
同一件事,从不同视角思考,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很多时候,事物本身并无特定意义,是我们将自身情绪和心理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凭借内在感受去解读外部世界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
1. 上班打招呼的场景:早上上班你热情的跟领导打招呼,领导没回应。
你可能会想,领导怎么不搭理我?是不是我工作中出了什么错?于是开始苦思冥想,忧心忡忡地度过一整天。但实际情况也许是领导当时在专注想别的事,没留意到你的声音。
2. 孩子对父母态度的误解:一个小女孩一次考试没考好。中午回家时,她的爸爸正在忙,没顾上迎接她,她就对爸爸说:“爸爸,你不要对我这么冷酷呗!”
晚上妈妈回来,她因害怕被批评,对妈妈说:“你外出回来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这么不热情?”其实,父母的态度并无变化,是孩子因觉得自己没考好,主观认为父母会为此不高兴,从而产生了这一系列误解。
所以,很多事情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遇到事情,我们也应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和所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就像:
一、每次去看望公婆,他们总会给我们准备各种东西,坚果、水果、牛奶、饮料等,一应俱全,仿佛我们所在的城市正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
二、每次去看望我爸妈,妈妈会先问我们想带什么,再准备。要是没特别需求,就只准备路上吃的。
我觉得他们的做法都没错,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
公婆那代人经历过战乱和饥荒,总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恨不得让孩子把家里所有东西都带上;而我妈妈觉得现在物资丰富,到处都能买到东西,没必要在路上带太多,既累,吃的时候也不新鲜。
很多时候,物随心动。换个角度想问题,其实也不错!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咱们一起聊聊思维转换带来的奇妙改变 ,共同探寻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温暖与美好。
做人嘛,开心最重要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