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那白花花的银子绝对能排得上号。
可问题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古人用命挣来的这些银子,咋就没影了呢?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就跟下锅的饺子,捞出来却只剩汤一个道理。
这事儿考古学家还真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些银子不是没了,而是走了一条“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命运路。
一、贝壳货币到铜钱的“前传”咱们把历史往前翻,会发现银子在夏商周时期根本不算啥,那会儿的人用啥交易?贝壳!没错就是海边捡的贝壳。
因为贝壳轻便、不容易坏,还挺稀有,就跟现在的“硬通货”差不多。
后来农业发达了,铜制的农具也加入了交易行列,啥刀币、铲币,你能想到的工具都能当钱使。
可问题来了,这些“工具货币”虽好,但太重带着不方便。
于是到了春秋战国,聪明的古人发明了铜钱,这玩意儿轻巧好用,还统一了外形,效率一下子高了不少。
可那时候的银子呢?不好意思,依旧在“冷宫”待着,压根儿没机会露脸。
二、黄金“称王”,银子做配角真正让金属货币上位的是秦始皇,六国一统后他直接拍板:全国统一用黄金和铜钱,黄金是“上币”,铜钱是“下币”。
汉朝的时候黄金的地位更是高得吓人,皇帝们赏赐功臣动不动就是几千斤黄金,真是把黄金当白菜撒。
可后来的三国时期战乱频繁,黄金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候银子终于等来了“转正”的机会。
三、银子“上位”,成了货币界的扛把子到了魏晋南北朝,金子越来越少,铜又被拿去造武器,货币市场一片混乱,没办法,银子开始被推上前台。
虽然一开始只是“救场”,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地位逐渐稳固。
唐宋时期,银子就成了民间交易的主角。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宋朝,白银不仅用来买卖,还被当作工资发放,比如辽宋时期的军费直接用白银来结算。
这时候银子已经彻底打败了黄金,成了货币市场的扛把子。
四、明朝的“银子盛世”真正让白银大放异彩的是明朝。
那会儿虽然官方推行纸币“大明宝钞”,但民间更信任白银,觉得它保值,不会像纸币那样贬值。
再加上海上贸易发达,大量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
银子的购买力达到了巅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商人的大额交易,全靠它来撑场。
明政府后来也顺势而为,取消了对白银的限制,直接把它当成主要流通货币。
这可以说是银子的“高光时刻”,几乎人人离不开它。
五、清朝的“银子外流”到了清朝银子的好日子开始走下坡路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但外国列强却通过各种手段掏空了中国的白银。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赔偿大量银子,国库都快掏空了。
更离谱的是有些贪官还偷偷把白银运到国外,导致民间银子也越来越少。
再加上劣质白银的流入,整个货币体系变得一团糟。
到后来银子虽然还是主要货币,但它的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六、民国的“白银谢幕”民国时期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白银价格飙升,为了“割韭菜”,美国开始大量收购白银,直接导致中国的白银进一步外流。
到1935年,民国政府干脆放弃了银本位制度,改用法定货币。
银子作为主流货币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了。
结语这么看,白银的“消失”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没啥存在感的小透明,到明朝的“货币之王”,再到清朝的流失,银子的命运和咱们国家的兴衰紧紧绑在了一起。
一个曾经撑起国家经济的硬货,最终却沦落到连影子都见不到的地步。
虽然咱今天生活里还有银饰、工业用银,但它再也回不到当年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