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巴尔干半岛西侧存在一个国家,国土面积仅有2.87万平方公“里”此国即阿尔巴尼亚。其西面紧邻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与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希腊等国相“接”;隔着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遥遥相对。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的国家,按理应当在欧洲地缘政治舞台上极为引人注“目”成为经济繁荣的典“型”。不过实际情形却颇为残酷。
依据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数据来看,2023年的阿尔巴尼亚其人均GDP大致仅有5500美元罢了;若将其换算为月均收入的话,大约也就是460美元上下;进一步折算成人民币的话,还不足3500元呢。
在欧洲众多国家中,这个数字实在是拿不出手,妥妥处于垫底位置。
其经济结构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工业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效率也低得很厉害,主要是依靠着基础工业以及传统农业在艰难地维持着。
基础设施建设真的特别不好,道路的情况特别糟糕;交通网络有好多问题,水电供应经常不稳定。
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处在比较高的状况,许多人因为这个缘故而打算去外地寻找机会;其实话真的说,他们希望能在新的地方开启不一样的人生篇章,不过说真的,外地的机遇也并非那么容易获得,毕竟竞争同样激烈呢。
自1991年以来,人口流失将近40%,截至2023年,阿尔巴尼亚已经沦为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充裕、地理方位良好的国家,为何竟会堕入这般困窘的贫困境况呢?这其中有着极其繁杂且迂回的历史缘由。
傍上苏联,开启援助依赖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段时间,阿尔巴尼亚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经济整体都垮掉了,基础设施被轰炸得零零散散、七七八八的,民众一直处在艰难困苦的境地当中。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摆在眼前的是极为困难的重新建设任务。
苏联基于拓展在巴尔干半岛影响力的战略考量,将阿尔巴尼亚视作关键的战略棋子,继而全方位地给予其援助,此援助涵盖经济、工业以及军事等诸多重要范畴。
在经济层面,苏联给予了大量资金扶持,这使阿尔巴尼亚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于工业而言,苏联派遣了诸多专家,这些专家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故而阿尔巴尼亚建起了诸如钢铁厂、机械制造厂这般的现代化工厂。在军事领域,苏联不但提供了各类新型的武器装备,还派出了军事顾问,对阿尔巴尼亚军队展开了培训。
在苏联的竭力扶持之下,阿尔巴尼亚新建造了几十家规模较大的工厂,工业产值达成了迅速的提升。
比如经苏联给予援助而建成的杜拉斯钢铁厂,在某个时期,成了阿尔巴尼亚工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个关键支撑点。
但苏联的援助可不是无条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目的。在冷战背景下,苏联把阿尔巴尼亚当作在地中海地区对抗西方阵营的重要战略据点,阿尔巴尼亚就像苏联手中的一颗棋子,被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棋盘上。
1953年,斯大林离开了人世,随后赫鲁晓夫登上了政治舞台。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赫鲁晓夫推行了“去斯大林化”的举措一方面积极地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另一方面还主动地去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这些举动,使得坚定地认同斯大林模式并且坚决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阿尔巴尼亚难以接受;在阿尔巴尼亚看来,苏联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背叛。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赫鲁晓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阿尔巴尼亚代表毫不犹豫地坚定站在中国一边,反对赫鲁晓夫的做法,这让苏阿矛盾进一步激化。
赫鲁晓夫感觉阿尔巴尼亚的举动是对苏联权威明目张胆的挑衅,态度逐渐强硬。1961年,苏联毅然撤回了全部专家及技术人员;关闭了正在建设援助的项目;停止了所有的援助,如此一来,两国关系彻底决裂。
这一突然发生的变故,让长久以来依赖苏联援助的阿尔巴尼亚经济一下子陷入了极为严重的困境。许多正在建设的工业项目被迫停止施工;经济发展陷入了停顿状态,刚刚构建起来的工业体系遭到了重大的打击。
中国援手,却养出“白眼狼”苏联停止援助之后,阿尔巴尼亚处于一种孤立且没有援助的极端境地,其经济接近着崩溃的边缘。
中国出于对阿尔巴尼亚在国际上支持自己的感激之情,从1954年到1978年,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75笔援款,协议金额超过100亿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和经济价值计算)。
援助物资涵盖了粮食、饲料以及钢材等各类物品;与此同时还承接了142个成套项目,协助阿尔巴尼亚建起了诸多工业部门,促使其初步达成了工业化这一目标。
在军事范畴里,中国给予了关键的援助,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帮忙建起了军工厂,与此同时还对军事人员展开了培训。
中国的援助给阿尔巴尼亚工业基础的发展带来了关键的助推力量,使该国经济结构渐渐变得更为多元。如此一来,人民的生活水准有了明显的提升,其国际地位也在一定层面上得以强化。在国际事务当中,阿尔巴尼亚踊跃为中国给予支持,就如同在1971年那般,协助中国再度赢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不过后来阿尔巴尼亚对待援助的态度渐渐有了改变,越发贪婪起来,只是不停地向对方索要。
援助物资遭严重浪费,优良钢管被用以制作路灯;水泥被用于建造诸多没必要的纪念碑,化肥露天堆置致使失效;钢材等设备随意摆放进而损坏。
在贸易往来中,中国高价购买阿尔巴尼亚定制的零部件,却发现很多都是残次品。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情况碰到了很多难题,所以就把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力度给降低了。
这引发了阿尔巴尼亚的极深不满;他们公然谴责中国,觉得中国背弃了承诺以及两国间的友谊。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阿尔巴尼亚更为激烈地抨击中国,责难中国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独自破坏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全然忘却了中国曾给予的极大援助。
中国于物资与项目方面给了阿尔巴尼亚以帮助,在军事航空领域也提供了相应支持。起初阿尔巴尼亚计划使用苏联所提供的米格-19战机;不过随后苏联实施了制裁,于是中国便用自身生产的歼-6战机填补了阿尔巴尼亚空军的空缺,同时在技术层面给予了援助。如此一来,阿尔巴尼亚迅速掌握了歼-6的作战技巧。中国总共援助了167架歼-6战机然而之后,阿尔巴尼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这些战机出售给了西方国家。
东欧剧变,陷入更深泥沼1985年,恩维尔·霍查离世,拉米兹·阿利雅接替其职位,还想对阿尔巴尼亚的外交政策作出调整。但说实在的,1991年的时候,阿尔巴尼亚遭受到东欧剧变带来的强烈冲击,果断地舍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起多党制,接着就开始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转变。
因为长久地依靠着外部给予的帮助,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的状态,并且其基础也较为薄弱。
在转型进程当中,又盲目地推行起私有化与自由化政策,致使国有资产大量地流失出去;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1994年底,阿尔巴尼亚的国有银行其坏账率竟超过了一半之多,资金方面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短缺状况,企业贷款也变得格外困难起来。
一些商人趁机开办地下银行,以高利率吸引民众存款,接下来放贷,实际上这些地下银行就是传销组织。
在政府的默许之下,到1996年,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参与了进来。1997年,这些传销组织的资金链断裂,纷纷破产,民众的积蓄血本无归,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并迅速演变成暴力冲突。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军队因为很多人也是受害者,不愿执行平息事态的命令,国家濒临内战边缘。
这场危机使得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GDP快速地下滑;通货膨胀的状况十分严峻,失业率一下子飙升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社会治安迅速地恶化,犯罪率大幅度地提升;社会信任完全地崩塌了,政府的公信力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政治局势处在动荡的状态之中,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在一朝之间就全部丧失了。
投靠西方,幻想彻底破灭经历了一系列危机之后呢,2009年,阿尔巴尼亚正式加入了北约这个组织;该国格外希望能够获得经济方面的援助以及扶持,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加入北约之后呢,阿尔巴尼亚在国际事务当中紧紧跟随西方的脚步,比如说在科索沃问题上,坚定地支持北约对南联盟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且还是最早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之一呢,与此同时还很积极地协助科索沃展开游说方面的工作。
不过北约仅仅在军事这个范畴之内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支持;不过在经济这一层面上,并没有给予具有实际意义的援助。
因为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底子也比较薄弱,与此同时政治局势还不太稳定,所以西方国家在给它进行投资以及提供援助的时候,表现得格外谨慎。
在北约内部,阿尔巴尼亚身为一个较小的国家,几乎未拥有话语权,在军事行动里仅能担负次要的任务;其所获取的待遇,与其他成员国相比,相差甚远。
时至今日,阿尔巴尼亚仍旧属于欧洲最为贫困的国家当中的一个。它所期盼的那种发展以及繁荣,宛如一场距离十分遥远、难以触及的梦境。
北约于2010年阿尔巴尼亚遭遇洪水袭击之际,仅从土耳其和希腊调用5架军用运输直升机来协助疏散人员以及运送物资;与阿尔巴尼亚隔海相望的意大利也仅仅运送了25吨食品和衣物等救援物资,在经济发展方面所提供的帮助着实是少之又少。
深度剖析,反思惨痛教训阿尔巴尼亚发展遭遇挑战的主要要素在于,此国家对外部援助过度依赖啦,进而致使它丧失了自身主动去探寻发展的劲头以及契机。
在接受援助的过程中,没有将援助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体系,大量的援助资金被浪费在无意义的项目上。
这个时候自身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太过习惯于依靠援助了,没有主动去探寻契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其实在这过程中,大家往往会被眼前的便利所迷惑,反倒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未制订长远性的策略;对于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产业没能达成升级转型这一状态。
国际形势一变化,就给阿尔巴尼亚带来了很明显的影响。冷战那段时间,因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动,这个国家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苏联解体以后,它就没了特别重要的援助来源。等到开始往资本主义方向转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一点儿也不犹豫地照着西方的政策来做,结果就使得经济陷入了乱糟糟的状态。
阿尔巴尼亚的经历给咱们带来好多宝贵的启发。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呢,简单说就是得靠自己一直努力奋斗,把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起来,还要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状况的发展规划。接受了外部援助之后,得合理运用这些资源,让它们变成推动自己发展的力量,可不能太依赖别人。跟别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一定得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外交策略。从阿尔巴尼亚的经验能看出来,国家的进步不光依赖内部的持续投入,还在于怎么有效地把外部支持整合起来。这就要求咱们在接受帮助的时候保持清楚的头脑,保证资源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既得坚守原则,又得有足够的灵活性,好适应一直在变的世界格局。
中国于援助阿尔巴尼亚之时,把大国该有的担当以及智慧完全展现了出来。现今中国更着重于与受援国一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真心期盼双方皆能有所收获,携手一同前进,全力增强这些国家自身的发展能力。我们期望阿尔巴尼亚能好好地对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尽快寻得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能从阿尔巴尼亚的经历里获得有益的启发,推动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让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