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山东政府收到美国老者来信:我是美国人,但有一颗中国心

元珊看历史 2023-05-02 22:55:0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山东聊城市政府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写信人是一位82岁的美国老人,她在信中表示:希望来中国定居。

她的名字叫牧琳爱,她希望落户到山东聊城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收到政府同意的回复后,牧琳爱很快卖掉了美国的别墅和资产,独自一人来到山东,开始了她的东方梦。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何会远离家乡和子女孤身一人来到聊城,她与中国有着怎么样的渊源呢?

快乐的中国童年生活

1904年在一艘远洋的海轮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吸引了牧鸿恩的眼光,他忍不住走过去与她交流。

女孩叫玛莎,来自美国,牧鸿恩则是一名虔诚的牧师,此行是去中国传教。两人同是美国人,一见钟情,相谈甚欢,一下船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不久,牧鸿恩便和玛莎结婚了,并且定居在河北省北戴河。婚后几年里,玛莎相继生下了三个孩子,牧鸿恩则在中国做起了传教士。

1917年,他们全家搬到了山东聊城,同年8月份,小女儿牧琳爱出生了。

来到聊城后,牧鸿恩继续着他的传教事业。他主持修建了一所教堂,成立了教会,并把家安在离教堂不远的一栋房子里。

房子的不远处就是京杭大运河,天蓝水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可是牧琳爱和兄弟姐妹们都不敢出去玩,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太平,战乱和瘟疫常常席卷而来。

他们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堂,在那里听父亲给乡亲们讲经,和当地的孩子一起玩耍。

周仁杰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因为母亲是教徒,所以周仁杰经常跟随母亲来教堂,久而久之便和牧琳爱兄妹成了朋友。

周仁杰喜欢画画,他把自己的作品送给牧琳爱,并给她讲许多聊城的新鲜事,这让牧琳爱对聊城的生活既憧憬又向往。

几个小伙伴每天在一起嬉戏,一起给小毛驴喂青草,虽然兵荒马乱,牧琳爱和周仁杰等人的童年却很快乐。

1918年,牧鸿恩带了个洋玩意儿回来。村民们都很好奇,特别是周仁杰老追着问:这是什么东西呀?

牧鸿恩把周仁杰牵到他母亲身边,对母子两人说:“别动,等会咔嚓一声,你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

原来,牧鸿恩拿的洋玩意儿是台照相机。他给周仁杰和母亲拍摄了一张相片,虽然相片只有黑白色却弥足珍贵,牧鸿恩特意保留了这张照片。

平时,牧鸿恩还经常风尘仆仆去贫民区救济,也会去监狱看望犯人,他身体力行的奉献被牧琳爱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1930年,中国饱受各方面的摧残,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路上到处是饿死的儿童,妇女。

牧琳爱目睹了这一切,她同情难民的遭遇,同时又深感自己的弱小。她在心中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由于对中国当时局势的悲观,牧琳爱一家人于1930年离开中国,回去美国定居。

纵有千万般不舍,13岁的牧琳爱终究要离开,她不停地回望着教堂的方向,回想着这里的欢声笑语,经常看着手里的照片发呆。

在美国的生活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旧金山市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在美国的生活很安逸,但她经常会想起在中国的日子,旧金山与中国隔着海,每次坐车经过金门大桥时她都会幻想能不能就这样再去一趟中国。

大学时,牧琳爱选择了护理专业并于1941年拿到了护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科罗拉多州的儿童医院做护士,后又担任过护士长和院长。

在这期间,牧琳爱完成了结婚和生子两件人生大事。丈夫埃德温是美国青年,他与牧琳爱相亲相爱,唯有一件事他不太理解。

牧琳爱不止一次跟丈夫提议想到中国定居,埃德温很纳闷:在美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中国?

况且,彼时的中国炮火连天,饥荒严重,外国人都纷纷逃离中国,谁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牧琳爱却说:“就是因为中国现在困难,才更需要我们的帮助啊。”可是无论牧琳爱怎么说,丈夫还是以安全为由拒绝了她。

此事成了牧琳爱心中的遗憾,为了寄托思念,她从花匠那里要来了一棵中国的枣树,栽在自家院子里。

每每想念中国的好友时,牧琳爱就会来到枣树旁,或者拿出周仁杰的照片,独自静静地待着。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外局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关系也从紧张走向友好。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建交合作,牧琳爱仿佛看到了希望,她那颗沉寂的心又被点燃了。

牧琳爱每天关注中国的消息,买来各种报纸杂志,不遗余力地和邻居朋友分享,她成了朋友眼中的“中国迷”。

转眼到了1977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牧琳爱也退休有了更多时间,到这时候,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她向埃德温提议去中国旅游,缓解积压已久的思念,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否定的,埃德温觉得可以再等等,希望等到中国环境好一点再去。

踏上去中国的路

1992年,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指挥下,整个中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牧琳爱已经75岁,她的中国心再一次被燃起,看到如此蓬勃发展的中国,她比任何人都激动。

“聊城现在怎么样了?周仁杰还好吗?教堂还在吗?”一系列的念想浮现在牧琳爱脑海中,久久不能褪去。

此时,牧琳爱觉得不能再等了,她瞒着丈夫给聊城市政府写了封信,希望找到儿时的伙伴周仁杰。

写完信后,牧琳爱内心既激动又担心,60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她吗?曾经生活的地方是否已经被毁得无影无踪了?带着一份忐忑,牧琳爱时刻盼望着中国的来信。

半个月后,牧琳爱收到了来自聊城市政府满满5页纸的回信。

信中介绍周仁杰已于1959年病故,他的7个子女和孙辈欢迎老人的童年好友牧琳爱来中国,那座教堂还在,只是被战争破坏了部分,目前政府在拨款修缮中。

反复几遍看过信,牧琳爱既悲痛又激动,她再也无法抑制想要去中国的心愿,跟埃德温摊牌,表示一定要去一趟中国。

看着牧琳爱坚定的眼神,想着这些年她对中国的思念,埃德温终于同意,两位老人开始着手准备奔赴中国。

1992年11月,牧琳爱和埃德温登上开往中国的飞机,他们先去秦皇岛,又去了北戴河,最后来到聊城。

一到聊城,牧琳爱第一时间去看了以前的教堂和房子,里面的布置一如既往,故土情思扑面而来。

见到周仁杰的后辈时,他们那么像儿时伙伴的模样,牧琳爱忍不住跟她们拥抱。接着,牧琳爱拿出那张珍贵的照片两眼泛红:“仁杰,我终于找到你的家了。”

看着已经泛黄模糊的照片,周仁杰的女儿周保玲也很激动,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爸爸和奶奶的照片,她特意复印了几张保存。

看着热情的乡亲们,想到曾经的美好儿时生活,牧琳爱总想留下来为这里做点什么,她对丈夫说:“这里就像我的家,我一刻也离不开这里了。”

丈夫感受到牧琳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只是他无法理解这里怎么能比的上美国呢?他没有同意留下来生活,牧琳爱也只能再次跟随丈夫回国。

回美国以后,牧琳爱经常拿出旅游的照片翻看,一遍遍看着聊城的照片,她越来越按捺不住去中国的心愿。

1998年,埃德温因病去世,牧琳爱也已经81岁高龄,没了老伴的陪伴,牧琳爱更加想念聊城的一切。

定居中国

1999年,82岁的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房子,不顾儿女的劝阻只身一人来到山东聊城,她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她要在聊城定居。

这当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语言不通,腿脚不利索,哪一样都是绊脚石,但牧琳爱并没有因此退缩。

得知牧琳爱要来聊城定居,当地政府很是欢迎,还特地给她找了一位翻译,方便她与当地人的沟通。

此前,牧琳爱就跟政府提出,希望自己住到一个贫困的村庄,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但鉴于生活便利的考虑,政府还是把她安定在条件更好点的刘庙村。

刚到村里居住时,牧琳爱给屋子做了很多园林设计,诸如假山,花圃,鱼池等,十足一个“爱折腾”、有活力的老人。

她经常邀请孩子们到家里做客,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打球,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牧奶奶”。牧琳爱很快就融入了刘庙村的生活,她买了辆三轮车,平常出门都会骑着三轮车。

圣诞节时,牧琳爱则化身为“圣诞老人”,拖着满车的礼物给每家每户的孩子送过去,北方的冬天很冷,牧琳爱的举动却温暖着村民。

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后,牧琳爱还是想尽力帮助当地人,她之前一直心心念念建立希望小学,但因为各方面原因最终没有建成。

既然不能建小学,那就给现有的小学添置些教学用品吧。于是,牧琳爱捐赠30万元给刘庙村小学买了100多台电脑、各种音乐和体育器材,并建起了图书室。

牧琳爱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她有时候会走进教室教孩子们简单的英语,孩子们也会回馈她一些有意思的中文,整个教室满是欢乐的笑声。

鉴于牧琳爱对刘庙村小学的无私付出,学校特意聘她为“名誉校长”,刘庙村小学门口也因此挂上了“中美友谊小学”的牌子。

除了关心孩子的教育,牧琳爱还关心当地老人的健康。

得知有二十多位老人患有白内障后,牧琳爱决心为他们做些事情。自己曾经做过护士,在美国有些医疗资源,牧琳爱借助这个路径为老人们找到专家,免费解决白内障老人的诊疗问题。

2000年,牧琳爱被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聘为名誉院长,做了院长的牧琳爱更增添责任意识。

她积极促成医院和国外医学界的交流合作,资助医院员工去国外进修,还出钱给医院修建花园、假山,给病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每次人们对她表达感激之情时,她都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的是微薄之力。”如果不是深爱这里,又怎会不求回报的奉献呢!

为了改善刘庙村的经济,牧琳爱托朋友从美国寄来种植相关的报刊杂志,又陪同当地领导去山东农业大学找植物学教授,向他请教如何从美国引进稀有品种植物。

虽然牧琳爱已经90岁,但她看上去总是活力满满,她说:“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有一颗中国心。”

来中国以后,牧琳每年都会给当地捐款捐物,据统计在生命的最后15年,牧琳爱一共捐款超过35万。

2003年非典牧琳爱向聊城市总共会捐款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她一次性捐款1800元。鉴于她一次次的无私奉献,牧琳爱先后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山东省公益大使”等荣誉称号。

2009年,92岁的牧琳爱拿到了中国的绿卡,她是首位作为“特殊人才”获得绿卡的外国人。这意味着牧琳爱可以永久在中国居住,她的中国梦实现了。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因脏器功能衰竭不幸离世,享年96岁。

5月2日,当地政府为牧琳爱举办追悼会,儿女们从美国赶来参加母亲的追悼活动,同时参加悼念的还有当地村民和各界人士。

按照牧琳爱的遗愿,她的遗体捐给了当地医院用来做研究。到最后一刻,她想的依然是奉献。

结语

牧琳爱的去世让所有人悲痛,她为中国所做的贡献不会被忘记,她的一生,堪称大爱无疆。

现代社会里,人有国籍的区分,生活的地方有环境和文化的差异,这些条件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

但是爱是无国界的,就像牧琳爱,无论是对童年生活过的那片土地的念念不忘,还是60多年以后为异国他乡人们的无私付出。

人心有大爱,即使异国他乡也会是温暖的家。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