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日后外戚专政是必然,刘邦死前为什么不杀了吕后以绝后患?

岛主历史观 2020-08-25 22:33:24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毛主席在评价历代帝王时,把汉高祖刘邦尊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诚然,刘邦草根出身,白手起家,三年伐秦,四年灭楚,仅用了区区七年时间就从泗水亭长一跃成为九五之尊,这样的蜕变速度和力度,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即便是英明伟大的刘邦,也有人生败笔,那就是他的身后安排。刘邦驾崩后,他的妻子吕雉成为中国帝制时期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正是她,开启了汉朝外戚专政的先河,吕后因此被唾骂为牝鸡司晨、贻害千年,刘邦也因此被诟病为有眼无珠、所托非人。

(刘邦剧照)那么,让吕雉鸠占鹊巢,真的是刘邦的失算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吕雉干政,绝非是从刘邦驾崩后才开始的,早在打江山阶段,吕雉就是刘邦不可或缺的贤内助,大汉江山的建立,吕雉功不可没,所以才有“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之说。而在治江山阶段,汉室江山的稳固,更离不开吕雉的强势干政。虽然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没错,《三国演义》中的原句是“妻子”,而非“女人”。)但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他的老祖宗刘邦,吕雉这件“衣服”狠起来,专门砍刘邦的“手足”。

(吕雉剧照)韩信、彭越、英布,合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是西汉战功最卓著的开国功臣。令人唏嘘的是,三人都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均以谋反罪被诛杀。其中,英布是“真谋反”,而韩信和彭越则是“被谋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信和彭越均是死于吕后的算计,而英布则是在眼见着韩信和彭越冤死后被逼反的。公元前196年,吕后趁刘邦御驾亲征镇压陈豨[xī]叛乱之际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诛三族。同样是公元前196年,吕后安排彭越的门客告发彭越谋反,进谗言将彭越灭族。

(韩信之死)很显然,吕后的手段刘邦是见识过的。刘邦活着时,她尚敢擅自做主杀功臣,等刘邦死后,独断朝纲更是必然。也就是说,对于日后的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刘邦在生前就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在死前杀了吕后以绝后患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第一,感情因素。吕后是刘邦的发妻,陪着他从底层奋斗到巅峰。创业路上,吕后既是刘邦的坚实后盾,又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成本因素。早期,刘邦因为需要吕后的辅佐,所以给了她很大的权力,到了后期,吕后羽翼丰满,势力不容小觑,就连张良、樊哙这样的重臣都站在了她的阵营里,刘邦要杀吕后,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成本,刘邦不得不计算。

(刘邦画像)第三,现实因素。但是,以上两点只是次要原因。如果必要,以刘邦的性格绝不会顾念夫妻情分,更不会投鼠忌器,他不杀吕后,不是逼不得已,而是主动选择。刘邦比吕后大15岁,二人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刘邦晚年面临的局面是子幼、母壮、臣强。直到刘邦驾崩那年,太子刘盈也不过16虚岁,同时又性格懦弱,能力平平,所以很显然,日后的朝政大权要么落到吕氏一派手中,要么落到功臣一派手中。刘邦选择除掉任何一派,都是在帮助另一派一家独大。两派都除掉呢,又无异于自废武功,日后谁来治理国家?所以,刘邦杀功臣归杀功臣,但没有杀绝,他要的是双方实力的平衡。

(刘盈剧照)自己的儿子不够强,这个现实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借助他人之手治理国家,那么,选吕后好还是选功臣好呢?最终,刘邦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总比江山易主好一点,至少大汉王朝还姓刘。追根究底,刘邦留着吕后是要利用她平衡朝局、对抗功臣派。也就是说,刘邦不杀吕后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其本质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