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成都府邸的一间密室内。刘备手中捧着一份任命书,目光在五个熟悉的名字上反复停留,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将军任命,可细究之下,却暗藏玄机。这个让后人耳熟能详的"关张赵马黄"排序,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其中的门道,恐怕比外人想象的要深得多。
建安末年,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刘备在立足益州后,面临着如何统筹军中大将的难题。依照汉室旧制,蜀汉军中设有前、后、左、右四员重号将军,以及若干杂号将军。
在这个等级分明的体系中,前将军位居首位,右将军次之,左将军位列第三,后将军垫后。杂号将军虽品级较低,却常担负特殊使命。刘备一直奉行用人勿疑的原则,可眼下的情况却让他犯了难。
这五位大将,各有各的脾气秉性,若是用得太重,恐怕尾大不掉;若是用得太轻,又怕寒了将士们的心。正值蜀汉立国之初,朝中每一个任命都不能马虎,稍有不慎,就可能动摇根基!
登上汉中王位后,刘备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人事布局。他破天荒地授予关羽"前将军"之职,更打破惯例,赐予"假节钺"的特权。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为就连与刘备出生入死的张飞,也未曾获此殊荠。明面上,这是刘备对关羽的特别器重。但那些跟随刘备多年的老人心里都清楚,主公这步棋下得别有深意。
关羽这个人,性子直得像根铁棍,不把他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只怕手下人都不会心服。可刘备也没闲着,暗地里布置了不少眼线,既给足关羽面子,又不让他完全放开手脚。
益州耆老们私下议论,授予关羽如此重权,不啻于给一头猛虎插上翅膀。但刘备的考量更为深远——他需要关羽的威名来震慑四方,却也要防范其独断专行。
后来荆州的败落,恰恰印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再说张飞这个右将军的任命,更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张飞虽然和关羽一样都是结义兄弟,但这个人脾气比关羽还要火爆三分。
给他个右将军,既让他觉得脸上有光,又不至于权大得收不住。就算是在长坂坡一战后,张飞的名声都传遍了大江南北,刘备还是没动过要提升他的心思。这里头的道理,细想就明白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刘备对张飞的约束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特意在张飞的部下中安插了不少能吏干才,既能协助张飞处理军务,又能适时规劝其锋芒。
这种以柔克刚的手段,正是刘备用人的高明之处。史书记载,每当军议结束,刘备常常会单独召见几位心腹,细细分析当下局势。
他深知,在这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光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种深谋远虑,才让他在分封五虎上将时,既能人尽其才,又能防微杜渐。
在蜀汉的将星群中,马超、黄忠和赵云的位置安排更显示出刘备的深谋远虑。马超被授予左将军,这位来自西凉的虎将,不仅带来了精锐的骑兵战力,更为蜀汉开拓了新的军事体系。
然而,刘备对马超的提防从未放松。他特意选派了解西凉军情的谋士辅佐马超,既能发挥其长技,又能掌控其动向。黄忠虽居后将军之位,却在汉中一战中威震天下。
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黄忠,在夏侯渊大营前一箭定江山的场景,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刘备深知黄忠年长资深,特意安排他镇守后方要地,既是尊重,更是一种战略部署。据《蜀书》记载,黄忠在守城之战中屡建奇功,为年轻将领们树立了楷模。
赵云的特殊地位堪称刘备用人之道的经典范例。他受封翊军将军,品级虽不及其他四将,但实际地位却颇受重用。每逢军中要事,刘备必先询问赵云意见。
在汉中之战时,正是赵云提出的"分兵疑敌"之策,让曹军首尾难顾。一位蜀汉旧臣曾在日记中写道:"子龙(赵云)居位虽不高,然主公待之如手足。"随着时局变迁,五虎上将的命运也渐次揭晓。关羽在荆州之战中,固守己见,不纳忠言,最终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
张飞虽骁勇善战,却因性格暴烈,在征伐孙吴途中遭部下刺杀。马超虽年富力强,却英年早逝,未能实现平定西凉的夙愿。黄忠在北伐途中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唯有赵云善始善终,以寿终正寝告别乱世。
细究刘备对五虎上将的真实评判,远比简单的职位高低来得复杂。据《蜀汉遗闻》记载,刘备曾对诸葛亮感叹:"将才易得,忠义难求。"这句话道出了他用人的核心标准。
关羽虽勇冠三军,却也因此流露出固执己见的弊端。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暴躁易怒的性格终成致命弱点。更耐人寻味的是,刘备对赵云的器重程度远超世人想象。
有史料记载,在某次军议上,当众将因意见不合争执不下时,刘备只说了一句:"且问子龙之见。"便让众人心服。这种无形的威望,恰恰印证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特殊地位。
细看刘备安排五虎上将的这盘棋,处处显出老谋深算。他给每位大将的官职,都像是量身定制的衣裳,既合身又得体。更妙的是,这些将领之间既能互相配合,又能互相牵制。
那个年代,光有胆量还不够,还得有驾驭猛将的本事。就像当时一位老臣感叹的:"我们家老主公刘季玉,不光会相中好将才,还懂得怎么用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手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