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出生后不哭闹,父亲抱去寺庙,方丈怒斥: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半壶老酒半支烟儿 2025-01-10 10:38:04

北宋时期,在汴京城经营染房的王寅一家人,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产房内新生命的诞生。

王寅夫妻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子嗣,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也是频繁的去寺庙祈福,到了中年终于有了爱的结晶。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听着产房内接生婆的鼓励声,妻子痛苦的叫喊声,这如何不让王寅焦急。

日子一分一秒的过去,产房内外的人都将心提到嗓子眼了,接生婆才高兴的说:生了,生了,恭喜王老爷。

可是接着又传来她疑问的声音,怎么这孩子不哭也不闹呀,脸上也没什么表情。纳闷的接生婆在孩子身上拍了几下,还是没有听见哭声。

新生命的诞生的那一刻,正常的生理现象都是伴随着哭声,所以才有“呱呱坠地”这个成语,呱呱就是指声音。

要是孩子出生没有发出哭声,按如今科学解释是小孩子存在相应的病情。

但要是搁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解释不了的事都会和神学挂钩,会认为是不祥之兆。

王家新生儿这一异常状况迅速在邻里间传开,各种不祥的谣言也随之而起。

人们纷纷猜测这个安静的女婴会给家庭带来厄运,周围的指指点点让王寅夫妻倍感压力。

更不幸的是母亲在产后不久便离世,这无疑让那些谣言愈演愈烈。

王寅努力屏蔽外界甚嚣尘上的恶意揣测,可这孩子确实出生有一段时间了,仍是不哭不闹,这让他内心十分不安,便决定抱着女儿前往寺庙祈福,希望能得到神佛的保佑,让女儿茁壮成长。

说来也奇怪,当王寅踏入寺庙的那一刻,怀中的女儿突然大哭起来,哭声响亮而持久。这让王寅又惊又喜,不知所措。

此时寺庙的方丈闻声而来,他看到哭闹的女婴,皱起眉头,神色严肃地责备道:“佛门净地,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王寅赶忙向方丈解释女儿自出生以来的异常,言辞恳切,希望能得到方丈的指点。

方丈凝视着女婴,沉思片刻后说道:“此女与佛有缘,日后或能逢凶化吉。”

王寅听后满心感激的离开寺庙,他决定给女儿取名为“师师”,希望她能如方丈所言,事事顺遂平安。

虽然没有母亲,但在父亲的全心全意的呵护下,小师师也算是顺利健康成长了。

可在师师四岁时,王寅因未能如期交货卷入了一场官司,最终被诬陷入狱。失去双亲庇护的王师师,瞬间沦为了街头的孤女,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后来一位经营青楼的李姓老鸨发现了她,见其模样标致,认定是个可塑之才,便将她收养,并且将她更名为李师师。

对,她这就是北宋末年名扬天下的红人李师师。

时间流逝,聪慧过人的李师师,在自己勤奋刻苦之下,加上老鸨不惜重金请名师教导其琴棋书画、歌舞技艺,很快让她在青楼界就有了名气,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目光。

据说当时很多词坛大佬都与她有过交集,例如风流人物张先,曾为李师师写下《师师令》,对李师师的美貌与风姿不吝赞美;

才情出众的婉约词人晏几道,也为李师师写下“看遍颍川花,不似师师好”的深情赞美。

还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也与李师师也有交游,写下“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的温馨回忆。

词坛大家周邦彦与李师师之间的故事更为知名。

周邦彦曾为她写下《洛阳春》一词,“恐花也、如人瘦”、“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等句子,完美的道出了一个以色侍人的青楼女子的处境、困境、万千心事。

这首词让李师师读罢“欲委身而未能也”。

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知道了李师师的美名,心中好奇难耐之下微服出宫,去一睹芳颜。

两人的初次相见,李师师并未知道宋徽宗的身份,所以没有去刻意迎合。

这份欲拒还迎的态度,让宋徽宗欲罢不能,所以之后频繁微服私访来相会,并且还赏赐无数珍宝。

有一次宋徽宗前来探望李师师,可周邦彦早他而来,为此不得不藏身床下。

目睹了宋徽宗与李师师又是“纤手剥新橙”,又是“相对坐调笙”,床底下周邦彦,写下一首醋意满满的《少年游》。

后来这首词传到了徽宗耳中,周邦彦也因此被贬出京。

宋徽宗这么会玩,当然对国事就不上心了,所以使得金兵南下,发生了靖康之变,徽宗成了俘虏,李师师也因此下落不明。

有说李师师捐出了积攒多年的财物资助抗金,金兵破城时她趁乱逃出,从此隐姓埋名,出家为道;

有说李师师离开汴京一路南下,容颜不再的她,在颠沛流离中饱尝世间冷暖;

有说金主久闻李师师其名,城破后特意下令搜寻,最终被金兵掳走,或屈辱地嫁给金兵,或宁死不屈,香消玉殒。

然而无论结局如何,李师师在那个的时代,无疑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传奇女子。

0 阅读:0